【得知阿玛离世的我悲痛欲绝,可没想到皇后的算计不止这些,她居然以海兰的名义送纸钱到冷宫。
众人皆知太后忌讳有人在宫中焚烧纸钱,特别是在中元节日上。
好在我察觉到事情的蹊跷,悄然将纸钱换成亲手写的六字真言。
等太后带着人闯进冷宫的时候,来人发现焚烧的不是纸钱而是我亲手为太后祈福抄写的六字真言时。
我就知道这场悄无声息的算计被破解了,而太后也知道她是被人算计了。
在太后准备离开时,躲在屋里的吉太嫔突然冲出来刺杀太后,关键时刻我挡在太后面前,避免有人伤到太后。
太后也不是吃素的,通传她来冷宫的人和吉太嫔都被处置了,太后临走时对我意味深长的说了句“如懿,你好好惜命,留待来日吧。”】
“我怎么感觉那吉太嫔是在帮如懿啊?”胤俄看完这一段表演脑海中就这么一个想法。
怎么偏偏就这么巧,偏偏在太后准备离开的时候,吉太嫔冲出来刺杀太后,刚好如懿又救了太后。
在宫中从来都没有巧合,有的只是蓄谋已久。
若不是知道吉太嫔和如懿私底下没有秘密往来,他们还真怀疑这是吉太嫔和如懿策划的一场戏,为的就是凭借这救命之恩让如懿出冷宫。
但这也说不通啊,这样一来,吉太嫔不就没命了嘛。
太后再仁慈也不可能放过刺杀自己的人,而吉太嫔有这么大方到用自己的性命成人之美嘛?
“我也这样觉得。”胤禟也有这种感觉,但又觉得不太可能,毕竟自打如懿进冷宫以来,他们看见的只有吉太嫔对如懿的冷嘲热讽。
而如懿倒是好脾气,每次面对吉太嫔的阴阳怪气都能淡然面对,丝毫不生气。
还能对人好言相劝起来,这一点可是他们号称八贤王的胤禩都做不到的。
毕竟胤禩也没有以德报怨的习惯,人家表面虽装的温润有礼,但骨子里还是有着属于爱新觉罗皇子的骄傲在的。
“八哥,你说吉太嫔为什么要帮如懿?”见他们两人想半天都没想出个所以然来,胤禟索性就放弃,思考也是很费脑子的。
这样的事还是交给八哥去想好了,八哥脑子转的快,他们想不到的事情他肯定能想到。
胤禩看着两双充满求知欲的丹凤眼轻笑了一声,也不绕弯子,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吉太嫔为什么要刺杀太后?”
“还能是因为啥,恨她呗。”胤俄不以为然的说道,这算什么问题,一个身在冷宫,一个是当朝太后,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吉太嫔是想如懿帮她对付太后?”思来想去胤禟得出这个答案,已知太后身边有人保护,所以即便没有如懿挡刀,太后也不会有事。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吉太嫔刺杀的事情就注定不可能成功,明知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还要去做,就说明其中必有隐情。
“吉太嫔和如懿达成了合作?吉太嫔舍命帮她出去,她出去以后要杀太后为她报仇?”胤祺也过来凑热闹,并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可胤禩摇了摇头,如懿并没有和吉太嫔达成合作,不然的话也不会在看见吉太嫔刺杀太后时表现得那么惊讶了。
“我猜是因为吉太嫔不想活了,但她又不想就这样白白死了,所以就使出这么一招来算计太后。”胤禩说出了自己的猜想。
如懿姓乌拉那拉氏,本就跟太后有仇,吉太嫔以为帮如懿就是在跟太后作对。
这是身在冷宫的吉太嫔唯一能想得出来针对当朝太后的手段了。
“不是,她图什么呀?”胤俄不解发问。
“图个解脱吧。”身在冷宫哪有不疯的,吉太嫔也是其中被逼疯的一员。
【弘历哥哥得知我救了太后的事情,三番两次借着这个由头在太后面前替我说好话,意图将我放出冷宫,可太后仍不同意。
八月初二这天是当初我进王府的日子,弘历哥哥怕是想起了我们的过往,心情不甚美好。
慧贵妃伴驾时见弘历哥哥郁郁寡欢便讨巧的说凌霄花低贱,让弘历哥哥一顿好怼,慧贵妃在找画册时不慎看到了我和弘历哥哥的画像。
拿着画像质问弘历哥哥为什么还留着,弘历哥哥不想与她多说什么,便让李玉拿去烧了。
李玉也懂事,悄无声息的把画拿到郎世宁那去,让他代为保管。】
“她难道看不出自己讨人嫌嘛?”还一直往弘历身边凑,没看见弘历烦她都烦的要压抑不住内心的洪荒之力了嘛。
胤佑还没见过这么没眼力见的人,弘历心烦意乱的这么明显了,她还一个劲的嘴叭叭个不停。
要他看,弘历还真是能忍,要他们身边有这么一个百灵鸟在,烦都能被烦死了。
“他那哪是烦人家慧贵妃啊,是惦记着冷宫里的那位呢。”
他们哪里看不出弘历的心不在焉啊,人家在那叭叭的说个没停,弘历的心早就飘到冷宫那犄角旮旯的地方去了。
“他想接如懿出冷宫,可太后不答应,这皇位到底是他坐还是太后坐啊。”胤禵就看不惯弘历那窝囊样。
堂堂一国皇帝居然受制于一太后手上,连自己的女人都护不住,这皇位还有什么好坐的,干脆拱手让给人家甄嬛好了。
“弘历的皇位本就有甄嬛的一半助力,刚登基不久的他势力必然比不过入宫多年的甄嬛。”
所以后宫许多决策受制于太后也很正常,毕竟太后也是曾经的后宫之主,富察皇后的手段比起太后来说还是稚嫩了一些。
更别说富察皇后也不想如懿出来,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后和富察皇后的利益是一体的,满后宫除了弘历也就只剩下海兰是真心实意为如懿的了。
康熙也不满弘历作为一个皇帝居然还要受制于太后,大清虽讲究以孝治天下,但绝不是被孝压一头。
康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句,弘历的处境比起当初刚登基的他来说还已经好太多了。
毕竟康熙当初是真的外有强敌入侵,内有辅政大臣把持朝政。
当时的康熙是真的把忍字刻头上了,即便满朝文武对他有再大的不敬,他也能忍,没有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大道理。
在实力还没有储蓄完备之前,康熙只能一直忍,忍到最后,才有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