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史前寻脉 第七章 河迹追源,交融实证
红山狼山石穴出土的 “水纹符号” 玉牌,为寻找红山与古蜀的史前交流通道提供了关键线索。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立刻联系地质考古专家,结合红山遗址周边的地形地貌与史前气候数据,还原出距今 5000 年左右的水系分布 —— 当时狼山山麓存在一条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古河道,河道经辽西平原,最终与黄河流域的古水系相连,而黄河上游恰是古蜀文明先民早期活动的区域。
“这条古河道极可能就是‘水纹符号’指向的交流通道!” 地质专家指着复原图,“我们在河道沿线检测到大量史前人类活动痕迹,还发现了疑似玉器加工的废料,说明红山先民与古蜀先民很可能沿这条河流往返迁徙,开展文明交流。”
“护脉志愿者团队” 与考古队沿着古河道遗迹展开勘探。行至辽西平原一处干涸的河湾时,李建国发现地面散落着几片淡绿色的玉料碎屑 —— 这些碎屑的材质与狼山石穴出土的古蜀青玉完全一致,且碎屑边缘留有明显的人工切割痕迹。“这里应该是史前先民的临时玉器加工点!” 李建国蹲下身,用毛刷清理碎屑周围的泥土,很快又发现了一枚小型玉凿,凿身刻着红山 “玉猪龙纹”,但凿头却雕琢成古蜀 “鱼鸟纹” 的造型,显然是两地工艺融合的产物。
随着勘探范围扩大,更多文明交融的物证接连出现:在河道中段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中,考古队员发掘出一批陶器,陶器表面同时装饰着红山 “之字纹” 与古蜀 “绳纹”,器型则兼具红山 “筒形罐” 与古蜀 “圈足杯” 的特征;在一处墓葬遗址中,出土了一具完整的人类骸骨,骸骨旁陪葬的玉器既有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也有古蜀文化的玉璋,玉璋上还刻着 “蜀人伴河而来” 的 “玉骨符号” 铭文。
“这些发现证明,红山与古蜀的交流不是偶然的单次接触,而是长期的、多维度的文明互动!” 周教授拿着陶器残片,“从玉器加工到陶器制作,从日常用具到丧葬礼仪,两地文明的融合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条古河道就是连接两地的‘文明纽带’。”
团队继续沿古河道向东南方向追踪,在接近黄河古水系交汇处时,张守业发现了一处更为重要的遗迹 —— 一座史前祭祀台。祭祀台由夯土筑成,台面中央摆放着一块巨大的青石,青石上刻着一幅完整的 “文明交流图”:左侧是红山先民手持玉璧,右侧是古蜀先民捧着玉璋,中间的古河道上漂浮着载满玉器与陶器的木筏,河道上方刻着 “共饮一河水,共祭天地神” 的 “玉骨符号” 铭文。
“这是史前文明交融的‘活化石’!” 沈青崖激动地说,“青石上的图案清晰记录了两地先民沿河流开展物资交换与祭祀活动的场景,铭文更是直接证明了他们对‘文明共同体’的认知 —— 这比我们之前发现的任何物证都更有说服力。”
在祭祀台周边的土层中,考古队员还发掘出一批碳化的谷物种子与兽骨。经检测,谷物种子中既有红山地区常见的粟,也有古蜀地区特有的稻,兽骨则包括辽西的鹿骨与蜀地的象骨(史前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曾有象群活动)。“这说明两地先民不仅交流文化与技术,还交换农作物种子与狩猎资源,形成了互补的经济体系!” 林晚秋看着检测报告,“这种全方位的文明交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奠定了史前基础。”
夕阳下,团队站在史前祭祀台上,手中捧着从河道沿线出土的文物 —— 融合纹饰的玉器、兼具器型的陶器、记录交流的青石,与狼山石穴的 “水纹符号” 玉牌并置。远处的古河道遗迹在余晖中若隐若现,仿佛在重现五千年前红山与古蜀先民沿河流迁徙交流的壮阔场景。
张守业翻开沈敬之的考古手稿,在空白页上写下:“红山与蜀,非仅同源,更在共生。古河为脉,文明为魂,此乃史前交融之证。” 林晚秋看着这段话,补充道:“接下来,我们要沿着黄河古水系,探寻古蜀先民与其他史前文明(如仰韶、良渚)的交流线索,让中华文明史前时期的‘多元交融’图景更加完整。”
晚风拂过祭祀台,带着泥土与历史的气息。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 “史前寻脉” 篇章,在古河道的文明物证中继续推进,朝着还原中华文明起源阶段 “多元一体、互融共生” 的宏大图景,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