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柳永的雅间,马骥又在勾栏里逛了起来。他走到京瓦最大的一个勾栏前,只见布帘上写着“着名说书人张铁嘴讲《三国志平话》”,里面坐满了人,喝彩声此起彼伏。
“《三国志》?这我熟啊!”马骥心里一喜,他在现代可是个三国迷,《三国演义》《三国志》都看了好几遍,对三国的历史了如指掌。他挤进去一看,只见说书人张铁嘴穿着一件蓝色长袍,留着络腮胡,正拍着惊堂木,声情并茂地讲着:“且说那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当时华雄连斩盟军数将,众人大惊失色,唯有关云长挺身而出,说要斩华雄之首。曹操为他斟了一杯热酒,关云长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只见他手提青龙偃月刀,翻身上马,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斩了华雄的首级,回到帐中,那杯酒还是温的!”
台下的听众听得热血沸腾,纷纷鼓掌叫好:“好!关将军真乃神人也!”
马骥却越听越不对劲——他记得《三国志》里明明记载,斩华雄的是孙坚,不是关羽!而且青龙偃月刀是宋朝才出现的武器,三国时期根本没有这种刀!
“等等!张老先生,您讲错了!”马骥忍不住站起来,“斩华雄的不是关羽,是孙坚!而且青龙偃月刀是咱们宋朝才有的,三国时期根本没有这种武器!”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马骥身上。张铁嘴气得络腮胡都抖了起来,一拍惊堂木:“哪里来的黄口小儿,在此胡言乱语!《三国志平话》上就是这么写的,难道还会有错?”
“可是历史上真的不是这样的!”马骥还想争辩,却被周围的听众扔了一脸的果核和瓜子壳。
“滚出去!别耽误我们听书!”
“就是,不懂就别瞎嚷嚷!我们听的是《三国志平话》,又不是正史!”
“快把他轰出去!”
几个壮汉站起来,推着马骥往外走。马骥挣扎着喊:“我说的是真的!你们别不信啊!”可没人听他的,他还是被狼狈地推出了勾栏。
“哼,一群不懂历史的人!”马骥摸了摸头上的包,心里很不服气。他觉得这些人太固执了,明明历史真相就在眼前,却不愿意相信。
他又逛到另一个勾栏,这里正在讲“诸葛亮七擒孟获”。说书人讲得绘声绘色,说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如何用计擒住孟获,又如何放了他,让孟获心服口服。台下的听众听得入迷,时不时发出阵阵喝彩。
马骥却又坐不住了——他记得历史上,诸葛亮确实七擒孟获,但并没有那么神奇。而且说书人说诸葛亮造出了“木牛流马”,能自动行走,这也太夸张了!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根本没有那么神奇!
“先生,您讲错了!”马骥再次站起来,“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根本不能自动行走!而且诸葛亮七擒孟获,虽然是真的,但也没有您说的那么神奇!”
这次更惨,说书人直接让茶博士拿着扫帚赶他:“哪里来的疯子,快滚出去!再敢捣乱,我就报官了!”
马骥只好抱头鼠窜,再次被轰了出来。他蹲在墙角,心里委屈极了——他只是想告诉大家历史真相而已,为什么就这么难呢?难道民间传说比正史还重要吗?
他正郁闷着,忽然灵机一动——他知道很多宋朝人还不知道的故事,比如《杨家将》《岳飞传》,这些故事肯定很精彩!要是他把这些故事告诉说书人,说书人肯定会很感兴趣!
他找到一个正在休息的说书人,凑过去说:“先生,我这儿有个新本子,叫《杨家将》,讲的是杨业一家保家卫国的故事,保准精彩!”
说书人将信将疑地看着他:“哦?你说说看。”
马骥便开始讲《杨家将》的故事,从杨业归宋,讲到杨六郎镇守三关,再讲到穆桂英挂帅,讲得绘声绘色。说书人一开始还听得很认真,可当马骥讲到“潘仁美陷害杨业”时,说书人的脸色突然变了:“住口!潘仁美是当朝太师,你竟敢妄议朝廷命官,是要掉脑袋的!”
说书人说完,就赶紧走开了,生怕被马骥连累。马骥愣在原地,心里一片冰凉——他忘了,宋朝的文字狱很厉害,妄议朝廷命官是要被治罪的!
他蹲在墙角,看着勾栏里进进出出的人,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民间传说虽然和正史有出入,但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期望——人们希望关羽是个忠义的英雄,希望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智者,所以才会有这些传说。而正史虽然是真实的,但往往比较枯燥,不如民间传说那么生动有趣。
他摸了摸胸口的挂坠,挂坠微微震动,像是在安慰他。马骥能感觉到,挂坠在告诉他:民间传说自有其生命力,不必太较真。重要的不是历史真相是什么,而是这些传说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是勇气,是希望,还是感动。
“或许你说得对。”马骥笑了笑,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他决定不再纠结历史真相,好好享受这宋朝的市井生活。毕竟,能亲眼看到这些民间传说在宋朝的流传,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