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赫勒生态学校的第一堂实践课,阿吉捧着个平板电脑蹲在“星穗田”里,屏幕上是苏晚的实时画面——火星基地的培育舱里,“共生一号”玉米苗刚长到半尺高,叶片上还沾着模拟火星土壤的红色细沙。
“记住要观察叶片的颜色,要是发蔫就赶紧调湿度。”苏晚的声音透过平板传来,手里拿着个小铲子,“就像你们照顾地球的玉米一样,火星的苗更怕干,但也不能浇太多水,潘多拉会给你们发实时参数。”
周围的孩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小脸上满是好奇。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姑娘举着小手问:“苏晚姐姐,火星上的玉米会比我们的甜吗?”
苏晚笑着点头:“等它成熟了,我们一起尝尝就知道啦!说不定到时候,你们还能通过平板‘云收割’火星的玉米呢。”
凌霁和陆衡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眼里满是笑意。陆衡手里的通讯器震动了一下,是潘多拉发来的消息:北欧生态学校的首批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光伏板维护,深海监测站的青少年研学项目也有了200多个报名申请。
“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关注生态和共生了。”凌霁轻声说,“这比任何数据都更有意义。”
“嗯,”陆衡点头,“理事会准备在全球推广‘跨星球生态课堂’,让地球的孩子能实时观察火星的作物生长,也让未来的星际探索者从小了解不同星球的生态特点。”
当天下午,两人接到了沈策的通讯,说深海监测站迎来了第一批青少年研学团,其中有个孩子发现了一种之前未被记录的深海生物,潘多拉初步判断是热液喷口生态恢复后出现的新物种。
“我们去看看?”凌霁看向陆衡。
“走。”陆衡立刻点头,两人当天就登上了前往深海监测站的科考船。
抵达监测站时,研学团的孩子们正围着观察舱,兴奋地看着屏幕上的新生物——那是一种半透明的小生物,身体带着淡淡的蓝光,在热液喷口附近游动,像一颗颗会发光的小珠子。
“它没有被收录在任何深海生物数据库里!”发现新物种的男孩激动地说,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观察笔记,“潘多拉说它的基因里有适应热液温度变化的片段,可能是在喷口修复后才进化出来的。”
凌霁蹲下身,和男孩一起看着屏幕:“给它起个名字吧?”
男孩眼睛一亮,想了想说:“叫‘共生光珠’怎么样?因为是生态恢复后才出现的,还会发光!”
周围的孩子都拍手赞同,潘多拉立刻在数据库里记录下这个名字,同步到全球生态数据库中。
陆衡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围着科学家问东问西,转头对凌霁说:“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真正走进自然,了解共生的意义。”
离开深海监测站后,两人没有直接回霜城,而是绕道去了北欧的冻土试点。此时的北欧正值初夏,光伏板下的耐寒树苗已经长成了小森林,凌霁之前埋下的那株星际玉米,虽然长得不高,却结出了饱满的穗子,被当地的孩子们当成了“冻土奇迹”,每天都有人来给它浇水。
试点负责人笑着说:“现在这里成了当地的生态教育基地,每周都有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孩子们还会主动记录树苗的生长数据,传给潘多拉。”
凌霁摘下一粒玉米,放在手心——这粒从火星带回,在北欧冻土上长大的玉米,比普通玉米更坚硬,却带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他突然想起阿吉说的话,“把萨赫勒的阳光带过去”,现在看来,他们不仅带过去了阳光,还带过去了希望,带过去了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信念。
傍晚,两人坐在光伏板旁的小山坡上,看着夕阳把森林染成金色。通讯器里,潘多拉同步了火星基地的画面:苏晚正带着团队,把阿吉给的“共生一号”种子埋进火星的土壤里,旁边的“共生号”探测器静静矗立着,像是在守护着这些跨越星球的种子。
“明年春天,我们去火星吧。”凌霁突然说。
陆衡转头看向他,眼里带着笑意:“好,去看看火星的‘共生一号’,去看看我们在宇宙中种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