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十一月,北风已经开始呼啸,计委大院里的梧桐树叶几乎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空。
机关里却暖意融融——供暖开始了,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温暖而慵懒的气息。
“好家伙,这暖气烧得比前世互联网公司的空调还足!”陈默一边整理着文件,一边内心吐槽,“就是这老式铸铁暖气片时不时发出‘砰砰’的响声,第一次听还以为是枪战片现场。”
办公室的收音机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放重要新闻——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
王师傅一边听一边摇头:“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俩能搁一块吗?听着就别扭。”
刘芳大姐则兴奋地跟同事讨论着《决定》中提到的工资改革:“听说以后要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了!说不定能涨点工资呢!”
陈默听着这些讨论,内心感慨:“这就是历史的关键节点啊!谁能想到这个《决定》将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道路?”
他注意到处室里的气氛最近有些微妙。
张处长和赵副处长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张力,处里的同事也隐约分成了两派——一派围着张处长,一派跟着赵副处长。
“好嘛,办公室政治这就开始了?”陈默内心os,“前世在互联网公司都没这么明显的派系斗争,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这天上午,处里召开处务会,讨论下一个季度的研究课题方向。
张处长主持会议,赵副处长率先发言。
“我认为,当前经济过热现象明显,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如何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赵副处长语气坚定,“建议课题方向定为《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对策研究》。”
几位支持赵副处长的同事纷纷点头附和:“赵处说得对,现在确实需要收紧政策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再不管就出问题了!”
张处长不置可否,转向其他同事:“大家还有什么其他建议吗?”
支持张处长的王师傅谨慎地地说:“我觉得调控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保护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能一刀切,是否可以研究如何在调控中保持经济活力?”
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陈默默默听着,内心分析:“赵副处长代表的是保守派,担心改革过快失控;张处长那边是稳健派,希望平衡发展与稳定。但他们都没想到更深层的问题...”
突然,赵副处长看向陈默:“小陈啊,你是年轻人,思维活跃,说说你的看法?”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默身上。
赵副处长眼神中带着明显的期待——显然希望这个“新人”能站在自己这边。
陈默内心os:“这就开始逼站队了?我才不上当呢!站队是最低级的政治策略,真正的强者是让别人来站你的队。”
他清了清嗓子,不卑不亢地说:“感谢赵处给我发言的机会,我认为两位处长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更加全面、前瞻的视角。”
赵副处长的脸色微微沉了下来,张处长却露出感兴趣的表情:“哦?小陈详细说说。”
陈默打开笔记本——那里有他提前准备好的资料和数据:“当前经济确实存在过热现象,但根源不在于发展太快,而在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单纯地收紧政策可能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错失发展机遇。”
他引用了一些数据和案例,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课题可以定为《转轨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对策研究》,既研究如何应对当前过热问题,更着眼于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陈默详细阐述了这个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经验和数据支撑——其中一些数据来自他前世的记忆,但在当下听起来格外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研究如何运用利率、准备金率等经济手段替代行政命令,如何建立宏观调控的预警机制,如何在保持经济活力的同时防范风险...”
陈默越说越投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年轻人的见解震惊了。
他提出的既不是张处长的稳健派观点,也不是赵副处长的保守派路线,而是一条更加综合、前瞻的第三道路。
张处长眼中闪着兴奋的光:“好!小陈这个思路很好!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着眼当前又面向未来!我认为可以以此为基础确定课题方向。”
赵副处长脸色难看,但无法直接反驳陈默有理有据的论述,只能勉强点头:“年轻人想法是活跃,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研究嘛!”张处长一锤定音,“这个课题就按小陈提出的方向来准备,小陈你也加入课题组,负责前期调研和框架设计。”
“谢谢处长信任,我一定努力。”陈默恭敬地回答,内心os:“完美!既没有站队得罪任何一方,又展示了自己的价值,在绝对的实力面前,站队是低级策略。我要做的是让他们都需要我。”
散会后,赵副处长第一个离开会议室,脸色阴沉,几个支持他的同事也跟着匆匆离去。
王师傅走过来拍拍陈默的肩膀:“小陈,可以啊!说得头头是道!”
刘芳大姐也小声说:“赵处本来想拉你站队,没想到你另起炉灶,把他计划全打乱了!”
陈默只是笑笑:“我只是说了自己的想法而已。”
下午,赵副处长把陈默叫到办公室,关上门,语气“亲切”地说:“小陈啊,上午表现不错,很有想法,不过机关工作讲究团结协作,有时候个人锋芒太露反而不是好事。”
陈默内心os:“来了来了,经典的‘提醒’环节,不就是说我没站你那边吗?”
表面上却恭敬地回答:“谢谢赵处指点,我年轻经验不足,以后一定多注意,多向老同志学习。”
赵副处长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对了,处里还有一些历史档案需要整理,你既然能力这么强,就多承担一些吧。”
说着推过来一摞半米高的文件。
陈默看着那堆文件,内心狂笑:“就这?以为用杂活就能压垮我?前世我同时处理五个项目组的需求都没在怕的!”
表面上却欣然接受:“好的赵处,我一定尽快完成。”
回到座位上,陈默开始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一边整理那堆“惩罚性”的文件,一边准备课题的前期调研,还要应付日常事务。
但他做得游刃有余,甚至还能抽空给林薇回信讨论复旦教授的某个观点。
几天后,当陈默同时交出整理好的档案和课题框架方案时,赵副处长的表情可谓精彩纷呈。
“这...这么快就完成了?”他难以置信地翻看着陈默交来的材料,无论是档案整理还是课题框架,都做得无可挑剔。
“年轻人效率高嘛。”陈默笑得人畜无害,“赵处还有什么任务需要我做的吗?”
赵副处长张了张嘴,最终摆摆手:“没...没有了,你去忙吧。”
陈默转身离开,内心比了个胜利的手势:“小样儿,跟我玩这套?前世我可是在‘996是福报’的文化中淬炼过的!”
渐渐地,处里的同事们都发现了一个事实: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他不站队,但能力出众;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对谁都客气,但保持适当距离。
最让赵副处长郁闷的是,他发现不仅压不垮陈默,反而越来越需要依靠这个年轻人的能力来完成工作——张处长经常直接找陈默参与重要课题,而陈默的工作成果往往让整个处室都脸上有光。
一天下班,陈默和王师傅一起走出机关大楼。
王师傅意味深长地说:“小陈啊,处里这潭水不浅,你游得还不错。”
陈默笑笑:“王老师过奖了,我就是做好分内事。”
走在长安街上,寒风凛冽,但陈默心里暖洋洋的。
街边的音像店正在播放着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激昂的旋律在冬日里格外振奋人心。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听着这熟悉的旋律,陈默会心一笑。
是啊,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无论是在哪个岗位,唯有实力才是最硬的通行证。
而拥有未来记忆的他,最不缺的就是实力和远见。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陈默迎着北风,自信地想,“等我羽翼丰满之时,就是鲲鹏展翅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