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在纸上划出最后一道横线,苏雨宁轻轻呼出一口气。窗外的夜色还浓,楼下的路灯一盏盏亮着,光晕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摊开。她抬手按了按太阳穴,视线从笔记本移向腕表——数字刚跳过4:00:00。
那一小时结束了。
她合上英文财报手册,手指在封面停留了一瞬。脑子里那些推演过的数据、拆解过的逻辑链条,像被收进一个看不见的盒子,安静地沉入深处。她没起身,只是靠在椅背上缓了两秒,肩膀终于松下来一点。
阳台的风比刚才凉了些,她把搭在椅背上的薄毯重新披好,站起身时膝盖发出轻微的响声。三年来,每一个这样的凌晨都如此:开始于清醒,结束于疲惫,但她从未断过。
她轻步走进卧室,窗帘没拉严,一道月光斜切在衣柜前。她蹲下身,从最底层拖出一个未拆封的快递盒。包装纸角有点皱,像是被压了很久。她撕开胶带,取出平板,插上线缆,开机。
屏幕亮起,她输入密码,动作稳定。注册页面跳出,她填上姓名、邮箱、手机号,最后点下“确认”。课程界面缓缓加载出来,标题是“全球高管领导力研修计划”,目录分三级展开,第一模块就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机制设计》。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低声说:“真正的掌控,不是扛住一次风暴,而是建好自己的船。”
说完,她把平板放进床头抽屉,顺手关了灯。
第二天清晨六点半,厨房里米粥已经在锅里咕嘟冒泡。顾砚辞站在灶台前搅动勺子,听见阳台传来翻页的声音。他抬眼望去,苏雨宁正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一本厚教材,旁边摊开的活页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他端着热毛巾走过去,“又学了一夜?”
她接过毛巾擦了擦手,“没睡,只是整理了些想法。”
他目光落在她翻开的那一页,标题印得清楚。他认得这几个词,但连起来却有些陌生。“这课很难吧?”
“难,”她合上书,抬头看他,“但值得。”
“你不累吗?”他问得轻,像是怕惊扰什么。
“累。”她笑了笑,“可如果现在松手,之前所有咬牙撑过来的时刻,就都白费了。”
他沉默了一下,忽然说:“你总是这样,别人庆祝的时候,你在准备下一步。”
她愣了愣,眼神微微晃了一下。
“你不觉得我太紧绷?”她反问。
“我觉得……”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你像一座静默的山,看起来不动,其实一直在长高。”
她没说话,只是低头看着手中的笔。笔帽被她无意识地拧下来又旋回去,金属边缘泛着冷光。
顾砚辞转身去盛粥,走出两步又停下,“昨晚我看见你阳台灯亮到快五点。”
“嗯。”她应了一声。
“你每天都这样?”
“差不多。”她说,“习惯了。”
他没再追问。他知道她不说的事,一定有她的理由。他也知道,这个女人从不靠运气走到今天。
餐桌上摆好了两碗白粥,一碟酱菜,两个煎蛋。她坐下时动作很轻,像是怕吵了清晨的安静。她喝了一口粥,温度刚好。
“公司接下来要扩研发部,”她说,“人招进来,不能只靠制度管,得懂怎么让人愿意拼。”
他点头,“所以你报了这个课?”
“不止。”她放下勺子,“上市只是起点。往后每一步,我都得比团队快半拍。不然,谁来替他们挡风险?”
他看着她眼底淡淡的青影,没再说让她休息的话。他知道劝不动。他也明白,她不是不知疲倦,而是把疲惫藏得太深。
吃完饭,她回卧室换衣服。黑色西装裙挂回衣架,换上浅灰套装。她站在镜子前扎马尾,手指穿过发丝,动作利落。镜子里的女人眼神清亮,没有一丝松懈。
她拎包出门时,顾砚辞站在玄关。
“晚上回来吃饭?”他问。
“看情况。”她说,“如果有突发流程要核,可能得晚点。”
他点头,“冰箱里有汤,热一下就能喝。”
她应了声,拉开门走出去。
门关上后,他没立刻离开,而是走向阳台。茶杯还在桌上,水已经凉了。那本英文教材摊开着,正好停在第一章第三节的位置。他伸手将书合上,放回她书桌最顺手的那一侧。
窗台边的绿萝叶子垂着,昨夜下了点小雨,泥土还湿着。他拿起花洒浇了点水,又把她的笔袋理了理,里面几支笔头都磨得圆滑了。
他记得她第一次用这支笔袋,是在他们结婚前一个月。那时她刚拿下一个融资项目,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衬衫,在会议室讲完方案后,当着所有人面把笔袋塞进公文包。那时候他就觉得,这女人做事,从来不分场合大小。
现在也一样。
他转身回屋,经过客厅时看了眼挂钟。七点四十分。城市刚刚醒来,车流开始涌动。他知道她此刻已经在地铁上,或者刚进办公室,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检查昨夜系统运行日志。
他没猜错。
苏雨宁走进公司大楼时,前台刚换班。她刷卡进门,径直走向电梯间。包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技术组发来的消息:昨日交易峰值数据已归档,审计初筛无异常。
她快速回复三个字:“收到,复核。”
电梯上升过程中,她闭眼回想昨晚课程的第一节内容。关于“权威型领导与赋能型领导的转化临界点”,她在笔记里写了三条判断标准。其中第二条,和她目前管理团队的方式高度吻合。
她睁开眼,电梯正好停在十八层。
走出轿厢时,她顺手把包往上提了提。走廊灯光明亮,保洁正在擦地。她脚步没停,直奔办公室。
坐定后,她打开电脑,调出人员架构图。研发部即将新增两个小组,组长人选还没定。她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打开新文档,开始列评估维度:专业能力、协作意愿、抗压表现、成长潜力……
写到第四项时,她停下来,想起课程里提到的一个模型——“领导力杠杆效应”。意思是,管理者的能力输出,并不等于个人效率乘以团队人数,而是取决于能否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
她把这句话抄在便签上,贴在显示器边缘。
九点整,晨会开始。她主持会议时语速平稳,提问精准。有人汇报进度卡在接口对接,她直接指出第三方协议版本不一致的问题,并给出两个替代方案。
散会后,同事低声议论:“苏总怎么每次都能一眼看到根子上?”
没人知道,那句话她昨晚在凌晨三点反复推演过七种场景。
中午她没去食堂,留在办公室吃了一份简餐。饭后抽出二十分钟,打开平板继续听课。第一节播放完毕,她暂停,翻开笔记补充一行字:“制度是骨架,文化才是血肉。”
下午两点,hR送来一份候选人简历。她看完后圈出两个人,批注:“安排二面,重点考察决策独立性。”
临近下班,她把今日待办事项逐一打钩。最后一项是“制定下周培训计划”,她多写了一句:“加入沟通反馈模拟环节。”
收拾包时,她看见手机屏亮了一下。是顾砚辞发来的照片——阳台上那盆绿萝旁边,多了个新花盆,里面栽着一株小小的薄荷。
配文只有两个字:“等你。”
她嘴角动了动,回了个“好”。
走出大楼时天色微暗。街边的树影被路灯拉长,她站在路边等车,风吹起衣角。她把包抱在胸前,目光落在前方红绿灯上。
一辆公交车驶过,溅起一小片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