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地块的风波暂告一段落,林辰务实审慎的风格再次得到彰显。但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个更加棘手、牵动千家万户神经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海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区房”和“择校热”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海州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市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而海州现有的中小学布局,尤其是几所传统的“名校”,大多集中在老城区,导致其周边学区房价格畸高,一房难求。与此同时,一些新建城区和郊区,学校配套建设滞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和“择校”焦虑。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牵扯利益盘根错节,改革难度极大,历任领导都视为“烫手山芋”,大多采取修修补补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破解。
一封由多名学生家长联名撰写、措辞恳切又带着焦虑的来信,被送到了林辰的办公桌上。信中反映了新建的“星城”片区数千户居民子女“入学难”问题,周边仅有的一所小学容量严重不足,很多孩子不得不被分流到几公里外的其他学校,路途遥远,安全隐患大。
“林市长,我们知道您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领导,恳请您关注我们孩子的上学问题!”信末的这句话,沉甸甸地压在林辰心头。
他立刻让教育局送来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分布、学生人数、师资力量、学位缺口等详细数据。数据显示,矛盾确实非常突出:“星城”这类新建大型社区配套不足是老问题;而老城区的几所名校,则因为学位紧张,隐性“条子生”、“关系生”屡禁不止,破坏了教育公平。
就在林辰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时,陈海洋那边也有了动静。他在一次教育调研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创新”的思路:鼓励和支持几所名校通过成立教育集团的方式,到新建城区开办分校,利用名校的品牌和师资输出,快速提升新建学校的吸引力,缓解矛盾。
这个思路立刻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尤其是那些拥有名校资源的教育界人士和部分开发商。名校办分校,看起来是双赢:名校扩大了影响力,新建城区提升了配套价值。
但林辰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隐患。他在市政府专题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名校办分校,如果仅仅是挂个牌子,输出几个管理干部,核心师资、管理理念、课程体系没有真正落地,那不过是‘贴牌办学’,最终很可能稀释了名校本身的品牌,对新建学校的质量提升也有限。更重要的是,这很可能进一步推高这些‘分校’周边的房价,形成新的‘学区房’炒作,与促进教育均衡的初衷背道而驰。”
他顿了顿,环视与会人员,继续说道:“我认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不能只靠‘贴牌’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必须要有更系统、更长远的治本之策。核心是两点:一是优化布局,加快新建城区学校建设,补上硬件短板;二是提升弱校,通过教师交流轮岗、集团化办学(实质性的)、加大投入等方式,真正抬高底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而不是千军万马去挤那几个独木桥。”
陈海洋对林辰的质疑显然不以为然:“林市长,改革总要有个过程,不能因为可能有风险就畏手畏脚。名校办分校是一个被很多城市证明有效的捷径,可以快速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们不能理想化,指望所有学校一夜之间都变成名校。”
两人在教育改革路径上再次出现分歧。陈海洋倾向于借助市场力量和品牌效应,快速出政绩;林辰则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公平和长效。
这一次,争论从会议室蔓延到了更广的范围。支持陈海洋“捷径论”的人,认为林辰过于保守,跟不上形势;支持林辰“治本论”的人,则担心急功近利会损害教育公平根基。
林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教育问题牵涉面太广,几乎关系到每个家庭,任何改革举措都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但他深知,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
他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他要求教育局牵头,立刻启动《海州市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科学预测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学校点位,尤其是在新建城区和薄弱地区,要明确学校的建设时序和责任主体,确保硬件设施尽快到位。
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队,深入几所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调研,与校长、教师、家长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在调研中,他发现,薄弱学校缺的不仅仅是硬件,更缺的是好的校长、好的老师和好的管理机制。
基于调研,林辰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和“实质性教育集团化办学”。要求优质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必须定期到薄弱学校任教、任职,并将此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同时,推动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集团成立,实现师资、课程、管理、评价的统一和共享,而不是简单的挂牌。
这个设想一经提出,立刻在教育系统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这触及了多年形成的利益格局,来自优质学校的阻力可想而知。
就连一向支持林辰的教育局局长钱斌,也面露难色:“林市长,这个想法很好,但推行起来难度太大了。那些名校的校长和老师,恐怕……”
“怕有阻力就不做了吗?”林辰打断他,语气坚定,“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如果连我们都不敢去碰触这些固化的利益壁垒,还谈什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难度大,我们就一步一步来,但方向不能变。”
他亲自召集了几所重点学校的校长开会,坦诚布公地阐述他的理念和决心。“我知道,让大家离开熟悉的舒适区,去支援薄弱学校,会有顾虑。但请大家想一想,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让少数学校一枝独秀,还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阳光雨露?海州的教育事业,需要各位的担当和奉献……”
与此同时,关于修编学校布局规划、加快新建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林辰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和挑战。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就能一点点撬动现状,逐步推进海州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化解老百姓的“教育焦虑”。这场关于教育改革的较量,关乎未来,他必须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