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香花坊的晨露还沾在晚香玉的花瓣上,苏晚正将沈兰留下的水袖小心收进樟木盒,指尖的淡白光突然泛起一阵规律的震颤——不是以往杂乱的情绪波动,而是带着清晰指向性的灵脉信号,像有人在远处用特定频率轻轻叩击她的感知。她抬头望向巷口,恰好看到陈砚骑着电动车驶来,车筐里的旧罗盘正朝着花坊方向,泛着与她感知同频的绿光。
“刚接到林晓的消息,旧小区出现‘会移动的旧照片’传闻。”陈砚停稳车,从背包里掏出打印纸,上面是居民拍摄的模糊照片:泛黄的老照片里,一对穿民国服饰的男女站在老槐树下,而照片的背景,竟与现实中旧小区的场景完全重合,“有居民说,每天凌晨三点,这张照片会在小区不同楼道口出现,早上再看又消失了,已经连续出现三天。”
苏晚接过打印纸,指尖刚触到纸面,感知里瞬间涌入一股温和的“思念”情绪,没有黑气缠绕,却带着跨越时空的厚重感。“是善影的执念。”她轻声说,目光落在照片里女子的发簪上——那款式与奶奶旧笔记里记载的民国时期“栀花纹簪”一模一样,“照片里的人,可能与柳静先生时期的灵脉守护有关,他们的执念应该是‘让某个人看到这张照片’。”
陈砚没有追问苏晚如何得出结论,而是自然地掏出灵脉地图,在旧小区的位置圈出标记:“林晓查到,这个小区是在民国时期‘栀花私塾’的旧址上建成的,照片里的老槐树,就是当年私塾门口的那棵。我们先去小区走访居民,收集更多关于照片出现的细节,再结合私塾的历史资料排查。”
苏晚点头,转身从花架上取下一盆开得正盛的双生栀子:“双生栀子的气息能安抚善影情绪,带上它或许能让照片里的残影更愿意传递信息。”她的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犹豫,仿佛早已知道陈砚接下来会安排走访计划。
两人赶到旧小区时,晨光刚漫过红砖楼房的屋顶。小区里的老住户听说他们来调查“移动照片”,纷纷围过来讲述自己的经历。住在3号楼的王奶奶拉着苏晚的手,语气激动:“我前天凌晨起夜,就看到照片贴在单元门口,那上面的女人,跟我婆婆年轻时的样子一模一样!我想拿下来仔细看,刚碰到就消失了!”
陈砚立刻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下关键信息:“照片出现的时间都是凌晨三点?出现的位置有规律吗?比如都在楼道口、老槐树下这些地方?”他的问题精准地抓住了调查重点,而苏晚则在一旁静静倾听,指尖的淡白光轻轻贴近王奶奶的手腕,感知里捕捉到王奶奶婆婆的灵脉残留——与照片里女子的气息完全一致。
“照片出现的位置,都在当年私塾的灵脉节点上。”苏晚适时开口,指着灵脉地图上的标记,“3号楼单元门口、老槐树下、小区西墙角,这三个位置正好对应私塾时期的‘护灵三角阵’,照片选择在这些地方出现,是想通过灵脉节点放大执念信号,让特定的人感知到。”
陈砚抬头看向苏晚,眼神里没有惊讶,反而带着一丝“果然如此”的默契。他立刻补充道:“那我们可以在这三个位置布置灵脉监测仪,凌晨三点记录灵脉波动,同时调取小区的监控,看看照片出现时是否有残影活动的痕迹。”
接下来的准备工作里,两人的配合愈发流畅。陈砚负责安装监测仪、协调物业调取监控,苏晚则带着双生栀子,在三个灵脉节点处轻轻擦拭,用花香安抚潜藏的残影情绪。当陈砚在老槐树下固定监测仪时,苏晚恰好递过一把螺丝刀——正是他需要用来拧紧螺丝的型号;而当苏晚在西墙角感知灵脉时,陈砚也适时递来灵脉探测符,帮她记录波动数据。
“以前调查异闻,都是我一个人查资料、跑现场,经常漏掉细节。”陈砚看着苏晚认真记录数据的侧脸,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现在有你一起,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灵脉线索,都能及时捕捉到。”
苏晚的笔尖顿了顿,指尖的淡白光泛起微弱的波动:“我以前帮残影完成心愿,总因为找不到关键线索走很多弯路。你梳理逻辑、搜集资料的能力,正好能帮我更快定位残影的执念核心。”她没有抬头,却准确捕捉到陈砚语气里的真诚,这份无需言说的理解,像温水漫过心底。
夜幕降临,两人在小区物业办公室等待凌晨三点的到来。监控屏幕上,三个灵脉节点的画面清晰可见,监测仪的数据曲线在缓慢波动。陈砚翻看着林晓发来的“栀花私塾历史资料”,苏晚则在一旁整理白天收集的居民证词,偶尔抬头交流几句,无需过多解释,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
“私塾在民国三十一年遭遇火灾,大部分资料被毁,只留下零星记录,提到‘沈氏夫妇守护私塾灵脉,火灾后失踪’。”陈砚指着资料里的记载,“照片里的男女,很可能就是沈氏夫妇,他们的执念或许与私塾火灾的真相有关。”
苏晚点头,掏出奶奶的旧笔记,翻到“栀花私塾”章节:“奶奶当年提到,私塾火灾后,有居民在废墟里发现过一枚栀花纹簪,后来不知所踪——照片里女子戴的,应该就是那枚簪子,它可能是解开火灾真相的关键。”
凌晨三点,监测仪突然发出轻微的蜂鸣。屏幕上,老槐树下的地面泛起淡淡的白光,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缓缓浮现,正是居民描述的那一张。苏晚的指尖瞬间绷紧,感知里“看”到一对穿民国服饰的残影,正站在照片旁,男子轻轻扶着女子的肩膀,两人的目光都朝着小区东侧的方向,那里是私塾当年的正门位置。
“他们在看什么?”陈砚立刻放大东侧方向的监控画面,却只看到一片漆黑的楼道。
苏晚闭上眼睛,指尖的淡白光与照片的灵脉波动同步:“他们在等一个人——王奶奶的婆婆,也就是沈氏夫妇的女儿。当年火灾后,他们把女儿托付给邻居,自己留在私塾守护灵脉,最终没能逃出火海。现在的执念,就是想让女儿看到这张照片,知道他们当年的选择。”
陈砚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联系王奶奶,告知她照片再次出现的消息。当王奶奶赶到老槐树下,看到照片里的父母时,泪水瞬间涌出。她颤抖着伸出手,指尖轻轻贴近照片,残影夫妇的身影渐渐清晰,朝着她温柔地挥手,然后化作点点金光,与照片一起消散在晨光中。
事件解决后,两人坐在花坊的石桌旁,整理调查记录。陈砚将灵脉监测数据、监控截图、私塾资料按逻辑顺序排列,苏晚则在一旁补充残影情绪变化、灵脉节点反应等细节,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很快成型。
“按照这个合作模式,以后调查异闻能节省不少时间。”陈砚看着报告,语气里带着肯定,“你负责感知残影情绪、定位灵脉线索,我负责梳理逻辑、搜集资料、制定行动方案,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异闻的特点,灵活调整分工。”
苏晚点头,指尖轻轻拂过报告上的字迹:“灵脉监测仪的数据显示,沈氏夫妇的执念消散后,小区的灵脉波动恢复平稳,这说明解决残影执念,对老城区灵脉稳定有直接帮助。接下来我们可以重点关注那些灵脉异常活跃的区域,优先处理可能影响灵脉的异闻事件。”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林晓之前提到,废弃医院的‘残影医生’传闻也涉及灵脉异常,我们可以将其列为下一个调查目标。我需要提前查阅奶奶旧笔记里关于医院灵脉的记载,你可以让林晓搜集医院的历史资料和近期异闻反馈,我们分头准备,明天汇总信息后制定调查计划。”
陈砚拿出手机,立刻给林晓发消息,同时在灵脉地图上标注出废弃医院的位置:“我会让林晓重点查找医院关闭前的医疗事故记录、灵脉改造痕迹,这些可能与残影医生的执念有关。你查阅旧笔记时,如果遇到民俗相关的疑问,可以随时联系张老爷子,他对民国时期的灵脉守护习俗更了解。”
两人的对话清晰高效,没有多余的情感表述,却在每一个决策、每一项分工里,体现出日益加深的合作默契。从最初老楼前的被动联手,到如今主动配合、分工明确,他们在一次次调查异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属于彼此的合作节奏,而这份默契,也将成为他们接下来对抗噬魂会、揭开更多灵脉秘密的重要力量。
夜色渐深,花坊的暖灯照亮石桌上的调查报告,灵脉地图上的标记越来越多,每一个标记背后,都藏着待解的异闻谜题,也藏着两人并肩前行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