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回响]知音难寻觅
“清茗阁”一别,时光倏忽而过五日。
这五日,对身处“石窟”的陆明远和赵致远而言,是焦灼的等待,每一刻都如同在炭火上炙烤。那幅被留作信物的《雪山萧寺图》临本,仿佛一个沉默的判官,悬在众人心头,决定着一条重要内线的生死,也关系着古城解放的进程。
而对吴忠友来说,这五日则是一场无声的、撕裂灵魂的风暴。
他将自己关在宿舍的时间明显增多了。那幅画就挂在书桌对面,画中沉默的雪山、潺潺的溪流,日夜与他相对。赵致远(墨生)最后的话语——“民心所向,即是大道所在”——如同魔咒,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他试图用繁重的参谋业务麻痹自己,审核着永无止境的城防图纸和兵力调配方案,但目光总会不自觉地飘向地图上那些被他私下评判为“缺乏纵深”、“忽视侧翼”的防御弱点,而这些,往往正是上面某些人为了私利或派系平衡而强行通过的方案。
“道”与“术”的冲突,从未如此尖锐。
他曾是怀着“救亡图存”的理想投身军旅,渴望用自己的所学扞卫这片土地。但现实是,他呕心沥血制定的方案可能被束之高阁,而一些明显存在漏洞、却因涉及某些人利益的计划却被优先执行。他身处在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内部,清晰地感受到齿轮间的锈蚀与扭曲。腐败、低效、派系倾轧……这一切,都与“墨生”所言的“民心所向”背道而驰。
那个江南学子温和却坚定的面容,与周围同僚麻木或谄媚的脸孔形成了鲜明对比。那种久违的、被理解的“知音”之感,像沙漠中的甘泉,让他贪恋,却又因其背后所代表的巨大风险而恐惧。
一步踏出,便是万劫不复。不仅仅是个人前途尽毁,更可能累及家人。
可若留下呢?留在这样一艘正在缓慢沉没的破船上,与自己坚信的“道”越行越远,眼睁睁看着更多无辜的生命可能因为错误的决策而牺牲?这种精神上的凌迟,或许比肉体的死亡更加痛苦。
他无数次走到电话旁,想接通那个他知道的、能够联系到“墨生”的渠道,却又无数次颓然放下。理智与情感,忠诚与良知,在他心中激烈地拉锯着。
知音难寻觅。觅得了,却要面对如此残酷的抉择。
就在吴忠友内心激战正酣之时,外部环境也在悄然变化。徐远舟的“渔网”行动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放松,反而更加细致。参谋部内部也接到通知,将进行一轮更严格的“忠诚审查”,尤其是针对非嫡系、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员。一股无形的压力,正从四面八方缓缓挤压而来。
吴忠友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知道,自己这种心神不宁的状态,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很容易引起有心人的注意。时间,不站在他这边。
第五日傍晚,他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没有直接联系“墨生”,而是通过一个极其隐秘的、连他自己都几乎遗忘的、早年用于与某位学术前辈通信的私人信箱,向外投出了一封没有任何署名的信。信中只有一句看似抄录古诗、却蕴含着特定密码的话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是他与“墨生”在“清茗阁”初次谈论《雪山萧寺图》时,他曾随口引用,用以形容画中溪流看似绝境却终见希望的意境。
这封密码信,几经周折,最终被雷万山的手下截获并送到了“石窟”。
当赵致远破译出这句诗时,他眼中爆发出明亮的光彩!
“他动摇了!”赵致远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疑无路’是他当前的困境和迷茫,‘又一村’是他看到了新的可能!他在向我们暗示,他愿意考虑那条‘新路’!但他还在‘疑’,还需要我们给他更多的信心,帮他找到那个‘村’!”
这微弱的、加密的回响,如同绝境中传来的一声微弱蝉鸣,虽然细微,却真切地证明了试探的琴声没有被完全拒绝!
“好!好!好!”陆明远连说三个好字,多日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痕迹。他最担心的就是石沉大海,或者迎来断然拒绝。如今有了这积极的回响,哪怕再微弱,也意味着大门没有关闭。
“但是,他现在就像走在悬崖边上,一阵风就可能让他跌落。”赵致远迅速冷静下来,分析道,“徐远舟的审查在即,他内心的恐惧和犹豫依然存在。我们下一步,必须极其精准,不能有任何差错,必须在他被外部压力压垮或被内部审查发现之前,把他拉过来!”
“没错。”陆明远走到地图前,目光锐利,“时机稍纵即逝。我们必须趁热打铁,制定一个周密的、能够彻底打消他顾虑、坚定他信心的最终方案。”
他看向赵致远,两人目光交汇,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决意。
“是时候了,”陆明远沉声道,“为我们这位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知音’,量身定制一套完整的三步攻心计!”
回响已然收到,证明了“知音”的可塑性。接下来,将不再是试探与等待,而是主动出击,用精心设计的策略,完成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攻心”之战。而这定策的成败,将直接决定能否为“长安小组”,也为即将到来的解放大军,赢得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致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