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回音比预想中来得更快,却并非以任何直接的方式。
就在沈清辞送出那封无字信笺的次日午后,侯府内的气氛发生了一种极其微妙却清晰可感的变化。
原本因“皇子”计划而隐隐透着一种诡异兴奋和紧张的王氏院落,忽然像是被戳破的气球,迅速萎靡下去。
王氏称病免了众人的晨昏定省,连沈月柔都被拘在院里不得随意出门。
下人们窃窃私语,传言说夫人母家那边似乎突然遇到了什么麻烦,王氏的兄长、那位在吏部颇有实权的王大人,被御史参了一本,虽非重罪,却也是“治家不严、纵仆行凶”之类足以让人焦头烂额、颜面扫地的罪名。
侯爷沈茂下朝回来时,脸色更是黑如锅底,据说在书房发了好大一通脾气,还砸了心爱的砚台,似是朝中之事也极不顺遂。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一股无形的、强大的压力,精准地施加在了与王氏相关的势力节点上。
不伤筋动骨,却足以让他们手忙脚乱,无暇他顾。
沈清辞听到柳嬷嬷打听来的这些消息时,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松弛了一些,背后却沁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是他。一定是萧景珩。
他看懂了她的信号,并以一种极其高明且狠辣的方式做出了回应——
他没有直接触碰“皇子”这个最敏感的禁忌,而是迂回敲打了王氏的依仗和沈茂的痛点,让他们自顾不暇,自然也就无力再去推行那个疯狂而危险的计划。
这雷霆手段,既化解了危机,又完全将自己隐藏在幕后,甚至让沈清辞都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知晓了全部真相。
这种精准的操控力和深不可测的能量,让沈清辞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警惕感也攀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这样的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今日他能抬手救她,他日若利益相悖,翻手覆灭她恐怕也只在顷刻之间。
依赖与警惕,感激与畏惧,在她心中交织成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
危机似乎暂时过去了。王氏消停了,府内再次恢复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沈清辞知道,这平静之下,暗流并未消失。王氏经此一挫,只会更加恨她入骨,一旦缓过气来,报复必将更为猛烈。
但无论如何,她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她立刻着手巩固内部。
她让柳嬷嬷以极其隐秘的方式,重赏了小菊,并非金银,而是一包难得的、对其娘老子病症有奇效的药材,并由柳嬷嬷的远亲“偶然”赠予,彻底撇清关系。
并再次严厉叮嘱,近期停止一切活动,只需耳朵听着,嘴巴闭紧。
她复盘了此次情报工作的得失:小菊立下大功,但也暴露了源头过窄、风险过高的问题。
门房老赵的线断得可惜,但也提醒她人员选择和管理的重要性。
她开始更系统地构思情报网的层级和保密制度,虽然目前规模极小,但必须未雨绸缪。
“雅集”依旧定期举行,气氛却比以往更加融洽和信任。
经过这次风波,圈内的几位小姐似乎无形中与沈清辞关系更近了一步。
那位苏小姐甚至主动提出,家中有些闲置的旧书,或许可以整理出来,供姐妹们借阅品评,无形中为沈清辞提供了更多知识来源和交往由头。
与陈娘子的合作也度过了仿制的危机。通过收紧设计流出、强调高端定制,生意虽规模未有扩大,利润却保持稳定,成了她一条微小却可靠的经济脉络。
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卧薪尝胆”的轨道上,甚至比之前更加稳固。
但沈清辞的心态已然不同。
经过这次险些覆灭的危机,她彻底明白,仅仅“卧薪”积蓄力量是不够的。
隐藏在深闺中编织的关系网和情报网固然重要,但太过被动,且极易被更高层面的力量碾碎。
她需要更有力的、更实质性的东西来武装自己。
“胆”是什么?是实力,是难以被轻易剥夺的价值,是能让她在一定程度上有资格坐上牌桌的筹码。
她的目光,再次落回了那本《百工辑要》,落回了之前偶然想起的韩家马场之事,落回了她脑中那些超越时代的、零散的知识碎片之上。
知识,只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或战斗力,才能真正成为“胆”。
她决定结束纯粹的“卧薪”阶段,开始尝试“尝胆”。
几日后的雅集上,当韩小姐再次提及家中马场培育马驹不顺、父兄颇为烦恼时,沈清辞并未再像以前一样只是倾听。她沉吟片刻,状似无意地轻声开口:
“我近日翻看一本杂书,其上有些关于塞外良驹培育的零星记载,说法颇为新奇,似乎与中原之法迥异。也不知是真是假……或许,只是古人臆想罢了。”
她抛出一点诱饵,极其模糊,却精准地抓住了韩家的痛点。
韩小姐果然立刻被吸引,追问道:“清辞姐姐,是什么新奇说法?”
沈清辞微微一笑,却不深谈,只道:“书上杂记,杂乱无章,我也记不真切了。只恍惚记得似乎提及母马孕期饮食光照有些讲究,甚至……甚至公母马配对也并非越雄健越好,似有血统优生之说……荒谬得很,妹妹听听便罢。”
她点到即止,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好奇,却绝不深入,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韩小姐听得美目圆睁,虽觉有些离经叛道,但联想到家中困境,不由便上了心,连连追问那本“杂书”名目。
沈清辞只推说忘了,或是孤本残卷,含糊过去。
她知道,种子已经播下。
接下来,要看韩家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和智慧来承接了。
这将是她第一次,尝试主动将脑中的知识,作为筹码,去交换资源、信任和更深入的联盟。
风险依旧存在,但比起被动挨打,她宁愿主动出击,在可控范围内冒险。
“卧薪”时期积蓄的微弱人脉、信息和资金,此刻仿佛有了新的流向和目标。
沈清辞站在窗前,望着院中历经风雨却愈发苍翠的草木。
惊澜暂息,非是风平浪静。 韬光养晦,终为砺刃一击。
她的目光,已越过深宅高墙,投向那更广阔的、充满机遇与风险的未知新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