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辞的凯旋在边军中引发了持续的热议,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荣誉与赞赏,还有潜藏在暗处的嫉妒与敌意。就在她开始整编新扩充的第七旗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调令送到了李啸天的案头。
“什么?萧景琰要调来北境?”李啸天看着兵部文书,眉头紧锁。
参军低声道:“将军,萧家是太子妃的娘家,萧景琰又是三皇子的表亲,这个任命恐怕...”
李啸天重重拍案:“朝中那些人,就知道往边军塞自己人!一个毫无战功的纨绔子弟,来了就要做副将?”
然而兵部文书措辞强硬,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三日后,萧景琰在一队精锐护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边军大营。
这位新上任的副将年约二十五六,面容俊美却带着几分阴柔,举手投足间尽显世家子弟的傲气。他骑着纯白的西域宝马,身着银光闪闪的明光铠,与边军将士朴素的装束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将军,久仰大名。”萧景琰下马行礼,姿态优雅却难掩倨傲。
李啸天面无表情地还礼:“萧副将远道而来,辛苦了。”
萧景琰的目光在迎接的将领中扫过,最后定格在沈清辞身上:“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沈校尉吧?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他的语气带着刻意的赞赏,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光。沈清辞心中一凛,知道来者不善。
“萧副将过奖了。”她谨慎地回答。
当日的接风宴上,萧景琰的表现更是耐人寻味。他不仅对沈清辞的功绩如数家珍,还多次举杯向她敬酒,表现得极为热情。
然而宴会结束后,萧景琰立即展现出了他的真实意图。他以熟悉军务为名,调阅了所有关于第七旗的档案,特别是沈清辞指挥的几次战斗记录。
“沈校尉的战术颇为独特啊。”第二天一早,萧景琰就来到第七旗驻地,“不知可否赐教?”
沈清辞知道这是试探,从容应答:“末将只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谈不上什么独特战术。”
萧景琰微微一笑,指着校场上正在训练的士兵:“我观贵部训练方法与众不同,重团队而轻个人,这是何道理?”
“战场上个人勇武固然重要,但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整体配合。”沈清辞解释,“简单动作配合默契,反而能发挥更大威力。”
“有趣。”萧景琰眼中闪过精光,“不过本将以为,真正的精锐还是应该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比如我们萧家的亲卫,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这话中带刺,明显是在质疑第七旗的训练方法。周围的军官都面露不忿,但沈清辞却面色不变:
“萧副将说得是。不同的部队有不同的特点,适合的战术自然也不同。”
萧景琰见她应对得体,也不再多言,转而视察起营区的防御工事。他看似随意地指出几处“不足”,实则都在暗示沈清辞的布防存在漏洞。
“沈校尉年轻有为,但经验终究有限。”萧景琰临走时意味深长地说,“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尽可来请教本将。”
送走萧景琰后,赵大忍不住抱怨:“什么东西!一来就指手画脚!”
李顺比较冷静:“他是故意来找茬的。看来京城那边有人坐不住了。”
沈清辞沉默不语。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对手来得这么快,而且背景如此深厚。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里,萧景琰开始在各个场合打压沈清辞的影响力。他在军事会议上质疑第七旗的作战能力,在后勤分配上刻意刁难,甚至还暗中拉拢其他军官,试图孤立沈清辞。
最让沈清辞担忧的是,萧景琰似乎对她的来历产生了兴趣。他多次向不同的人打听沈清辞的出身背景,甚至派人去京城调查。
“校尉,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孙铭忧心忡忡地说,“萧景琰明显是冲着您来的。”
沈清辞站在军帐中,望着墙上新绘制的北境地图。地图上标注着各部蛮族的动向,以及边军各部的防区。萧景琰的到来,就像在这张复杂的局势图上又添了一笔变数。
“传令,所有什长以上军官,即刻到议事帐集合。”她突然下令。
在议事帐中,沈清辞面对着她一手培养起来的军官团队,神色严肃:
“诸位,我们面临新的挑战。萧副将的到来,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考验,也是对第七旗全体的考验。”
她展开一张特制的表格,这是她根据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法,结合当前形势制作的评估图:
“我们的优势:战斗力强,士气高昂,将军信任。”
“劣势:根基尚浅,引人嫉妒,来历存疑。”
“机会:边境未靖,急需人才,战功可立。”
“威胁:朝中倾轧,内部分化,身份危机。”
军官们看着这张条理清晰的分析图,无不叹服。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所以,我们要做四件事。”沈清辞继续道,“第一,继续提升战力,用实力说话;第二,团结可信盟友,扩大支持基础;第三,争取更多战功,巩固地位;第四...”
她顿了顿:“做好最坏准备,以防万一。”
具体的应对方案很快制定出来。沈清辞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军官,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节点。整个第七旗如同精密的机器,开始高效运转。
然而萧景琰的攻势比预想的更加猛烈。三日后,他在全军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改组第七旗,将其精锐分散补充到其他部队。
“第七旗确实战力出众,但正因如此,更应该让其他部队学习他们的经验。”萧景琰侃侃而谈,“将第七旗的精锐分散到各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整体战力。”
这个建议看似合理,实则是要瓦解沈清辞的根基。一旦第七旗被拆分,她就成了无兵之将,再也无法构成威胁。
李啸天将军显然也看出了其中的玄机,沉吟道:“第七旗刚刚立下大功,此时改组,恐寒将士之心。”
萧景琰早有准备:“将军明鉴,正因为第七旗立下大功,更应该发扬光大。况且,沈校尉如此才干,正好可以协助本将处理全军事务,不必局限于一部之任。”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要将沈清辞明升暗降。帐内众将领神色各异,有的幸灾乐祸,有的面露忧色。
沈清辞起身行礼:“萧副将所言极是。不过,末将以为,第七旗的战术体系需要整体配合,拆分反而会失去其精髓。不如让各部队派员来第七旗观摩学习,或许效果更佳。”
这个反建议合情合理,既保全了第七旗的完整性,又达到了提升全军战力的目的。连萧景琰也一时难以反驳。
李啸天顺势拍板:“就依沈校尉所言。各营选派精锐,轮流到第七旗受训。”
会议结束后,萧景琰在帐外拦住沈清辞:“沈校尉果然机智过人。不过...”
他压低声音:“你以为凭借小聪明,就能在边军立足吗?边军的水,比你想象的要深。”
沈清辞平静以对:“末将只知道尽心竭力,报效国家。其他的,不敢多想。”
萧景琰冷笑一声,拂袖而去。
当晚,沈清辞收到姐姐的密信。沈清鸢在信中证实了她的猜测:萧景琰确实是三皇子一系派来的人,目的就是打压太子在军中的势力。而沈清辞因为深受李啸天器重,自然成了他们的眼中钉。
“...萧家在朝中势力庞大,非侯府所能抗衡。吾妹务必小心,暂时避其锋芒...”
沈清辞将信纸在灯上点燃,心中已经有了决断。避其锋芒固然是稳妥之策,但以萧景琰的作风,退让只会让他得寸进尺。
她需要一场胜利,一场足够分量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机会很快来了。探马回报,黑狼部残兵在白狼部的持续打击下,被迫向东南方向迁徙,很可能试图穿越边境线,返回他们的老巢。
“这是个好机会。”沈清辞在军事会议上提出,“我们可以在鹰愁峡设伏,全歼这支残兵。”
萧景琰立即反对:“区区残兵,何劳大军出动?派一支小部队驱赶即可。”
沈清辞反驳:“黑狼部虽然新败,但残部仍有千人,且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若是放虎归山,来年必成祸患。”
两人在军事会议上激烈争论,最终李啸天采纳了沈清辞的建议,但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此战就由萧副将全权指挥,沈校尉辅佐。第七旗为主力,再配属其他部队,务必全歼敌军。”
这个安排明显是在平衡双方势力。沈清辞虽然获得了出战的机会,但指挥权却落在了萧景琰手中。
军令既下,备战立即开始。沈清辞知道,这一战不仅是对外的战斗,更是内部的较量。萧景琰必然会想方设法打压她,而她要做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胜利。
出征前夜,沈清辞独自登上营地的了望塔。北境的夜空星河璀璨,远方的群山在月光下如同蛰伏的巨兽。
“校尉,一切都准备好了。”李顺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沈清辞转身,看着这个一直追随自己的老兵:“李顺,你说我们这么做,值得吗?”
李顺坚定地说:“校尉带领我们打胜仗,让将士们活得有尊严,这就值得!不管来的是萧副将还是什么其他人,第七旗的弟兄都认您这个统领!”
这番话让沈清辞心中一暖。是啊,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身后,有这些誓死相随的将士。
次日黎明,大军开拔。沈清辞骑着战马,走在队伍的最前方。她的目光坚定,心中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挑战的准备。
这一战,她要向所有人证明:第七旗的荣耀,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关系,而是靠实力赢来的!
而远在京城,一场关于边军未来的暗斗,也正在悄然展开。沈清辞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多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