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中央,两个什的士兵相对而立,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百夫长陈启明亲自担任裁判,营地中大半的士兵都围拢过来,观看这场新兵什长之间的比试。
第八什的什长刘莽是个彪形大汉,据说入伍前是打铁的,一身蛮力。他轻蔑地瞥了一眼沈清辞和她身后略显单薄的士兵们,粗声道:“沈青,现在认输还来得及,免得等下丢人现眼。”
沈清辞面色平静:“胜负未分,刘什长何必急于结论。”
比试的内容很简单:双方各守一个土垒,先被夺走旗帜的一方为负。规则虽简单,却考验着士兵们的个人武艺、团队配合和战术智慧。
号角响起,比试开始。刘莽率领第八什发起猛烈进攻,仗着人数相当且体格优势,试图一举突破第七什的防线。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第七什的士兵并未硬拼,而是迅速变换阵型,五人持盾在前防御,五人持枪在后策应,形成一个坚固的防守阵列。
“变阵!锥形突击!”沈清辞挥动红色令旗。第七什的士兵立即变换位置,形成一个锐利的三角阵型,直插第八什的薄弱侧翼。
刘莽大惊,急忙调整部署,但为时已晚。第七什的士兵行动整齐划一,仿佛一个人般默契。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使用的基础枪术极其简单,无非是刺、挡、扫几个动作,但配合精妙,威力倍增。
“左翼迂回!”沈清辞黄色令旗挥动。李顺率领三人小组迅速包抄,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
观战的士兵们发出阵阵惊呼,连陈启明也露出惊讶的表情。短短七天时间,这个原本普通的新兵什,竟然有了如此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刻钟后,比试结束。第七什以微弱的优势夺得了第八什的旗帜,而己方的旗帜依然牢牢守在土垒上。
刘莽面色铁青,难以置信地盯着沈清辞:“你...你们使诈!”
沈清辞平静回应:“比试规则中并未禁止使用旗语指挥和阵型变换。刘什长若不服,可再比一场。”
陈启明走上前来,目光锐利地扫视着第七什的士兵:“胜负已分。从今日起,沈青正式担任第七什什长,任何人不得异议!”
人群中爆发出各种反应——惊讶、佩服、嫉妒,但更多的是好奇。一个刚入伍月余的新兵,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一什普通士兵训练得如此出色?
当天晚上,沈清辞召集全什士兵训话。
“今天的胜利,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她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包括依然面带不服的赵大,“但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战场上,我们面对的将是凶残的蛮族骑兵,比试的胜利不值一提。”
她停顿片刻,让士兵们消化这句话,然后继续说道:“从明天起,我们将开始全新的训练。我承诺会让你们成为营地中最强的什,但前提是,你们必须无条件服从我的指挥。”
“什长,你打算怎么训练我们?”李顺好奇地问。
沈清辞命人抬来一块木板,上面用木炭画着简单的图示:“传统练兵重个人武艺,轻团队协作。而我的方法,将重点放在后者。”
她指着图示解释道:“首先,我们将复杂的长枪术拆解为五个基础动作:直刺、斜挑、格挡、横扫、回防。每个人只需反复练习这五个动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士兵们面面相觑,王五忍不住开口:“就这么简单?战场上够用吗?”
“问得好。”沈清辞微微一笑,“单个动作简单,但十个人协同使用,就能形成无懈可击的攻防体系。”
她接着介绍第二个创新:“我们将设立‘训练标兵’奖励。每日训练最刻苦、进步最大的三人,可获得额外奖励——可能是双份肉食、提前休息、甚至是银钱补助。”
这话引起了士兵们的兴趣。军营生活枯燥艰苦,任何一点额外的奖励都是巨大的激励。
赵大冷哼一声:“说得轻巧,奖励从哪里来?莫非什长自掏腰包?”
沈清辞早有准备:“部分由我承担,部分则需要我们用实力争取。我已向百夫长申请,每月各什之间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额外配给。”
接下来的日子,第七什的训练成了营地中的一道奇特风景。
每天黎明前,当其他士兵还在睡梦中,第七什已经开始了晨跑和体能训练。沈清辞不仅一同训练,还总是第一个到达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
上午是枯燥的基础动作练习。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列,一遍遍重复着五个基础枪术动作。起初大家都觉得乏味,特别是曾经学过复杂枪法的赵大,对这种“幼稚”的训练方法嗤之以鼻。
“我在武馆学艺时,一套沈家枪法有三十六式,你这五个动作够干什么?”一次休息时,赵大不满地抱怨。
沈清辞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叫来李顺和王五:“你们俩攻击赵大。”
李顺和王五对视一眼,有些犹豫。赵大则站起身来,自信满满地摆开架势。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不过三个回合,赵大就被两人简单而协同的进攻逼得手忙脚乱。李顺直刺吸引注意,王五同时斜挑攻击下盘,配合得天衣无缝。
“怎么会...”赵大目瞪口呆。
沈清辞平静解释:“复杂的招式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且实战中容易出错。而简单的动作配合默契,反而更加有效。”
这件事后,赵大对训练的态度明显转变,甚至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士兵纠正动作。
沈清辞还引入了现代项目管理中的“目标拆解”方法。她将训练目标分解为每日可达成的具体任务,如“今日全什直刺动作同步率提升至八成”、“三日内掌握旗语基本指令”等。每完成一个目标,她都会给予及时肯定,让士兵们感受到持续的成就感。
奖励制度也发挥了奇效。每天训练结束后,沈清辞会公正地评选出当日的训练标兵,兑现奖励。士兵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甚至出现了自发加练的现象。
两周后的一个傍晚,陈启明悄然来到第七什的训练场,隐藏在阴影中观察。他看到士兵们正在练习一种奇特的阵型变换:十人分为两组,根据旗语指令迅速切换攻防角色,动作整齐划一,远超其他什的水平。
更令他惊讶的是训练结束后的场景。沈清辞没有像其他军官那样训话后直接解散,而是让士兵们围坐一圈,每人简要分享当日的训练心得和不足。
“今日我与李顺的配合还不够默契,明日需加强练习。”王五诚恳地说。 “我觉着咱们的防守转换还是慢了些,要是真碰上骑兵冲锋,恐怕要吃亏。”赵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沈清辞认真听取每个人的发言,然后总结道:“大家说得都很对。明日我们重点练习阵型转换速度,我会调整训练方法...”
陈启明悄然离开训练场,心中波澜起伏。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练兵方式——没有打骂羞辱,没有严刑峻法,却让士兵们心甘情愿地刻苦训练,甚至主动思考如何改进。
当晚,他在军帐中召见了沈清辞。
“你的练兵方法,颇为奇特。”陈启明直视着沈清辞,“与谁所学?”
沈清辞按照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回答:“家传兵法中有所记载,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
陈启明沉吟片刻:“你训练士兵注重团队而非个人,强调简单动作而非复杂招式,这是何道理?”
沈清辞知道这是展示自己理念的机会,从容答道:“百夫长明鉴。战场上个人勇武固然重要,但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整体配合。普通士兵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武艺,但简单动作配合默契,反而能发挥更大威力。”
她继续解释:“好比一只手,五指分散力量有限,但握成拳头则威力倍增。我的目标就是将第七什训练成一个有力的拳头。”
陈启明眼中闪过赞赏之色,但很快又严肃起来:“你的方法确实有效,但军营中规矩森严,太过特立独行恐招人嫉妒。”
“属下明白。”沈清辞恭敬回应,“我只求训练好本什士兵,为营地增强一份力量,不敢有其他非分之想。”
陈启明点点头:“去吧,好好干。一个月后边境各营大比武,我希望第七什能为我们营地争光。”
走出军帐,沈清辞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心中既有压力也有期待。大比武将是她和她的练兵方法的真正试金石。
回到第七什的营区,士兵们已经自发地开始夜间的加练。看着这群曾经散漫的新兵如今焕发出的斗志,沈清辞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她的现代练兵法,终于在这个古老的世界里扎下了第一颗种子。而她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