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传承馆的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竹编的清香和淡淡的墨味。陈曦推开木门时,一眼就看到办公桌上的早餐——林砚舟常用的青花瓷碗里,小米山药粥还冒着袅袅热气,旁边的白瓷盘里摆着切好的猕猴桃和蓝莓,甚至细心地插了一把银质小叉,碗口还盖着一个绣着雏菊的棉麻保温罩,生怕粥凉了。
她刚拿起保温罩,脑海里的系统面板就轻轻亮起,淡蓝色的光纹勾勒出一行提示:“检测到宿主今日核心事务:傣族织锦样品验收、高校教材审核、国际论坛发言稿撰写。已基于‘女王特权’优化日程,同步协调资源适配,确保效率最大化。”
随着提示音落下,一份动态更新的“当日日程表”在面板上展开,每个时间段都标注着具体任务和配套支持:
? 8:30-9:30 傣族织锦样品验收:已触发“资源调度权”,通知玉奶奶团队提前拍摄4K高清视频(含面料细节、走线特写),同步协调苏医生通过专业设备检测色牢度、面料密度,生成初步检测报告;
? 10:00-11:30 高校教材审核:已激活“联盟默契强化”,林砚舟提前6小时标注教材中需调整的章节(如蜀绣技艺模块需补充实操步骤),附3位传承人反馈意见汇总,节省审核时间;
? 14:00-16:00 国际论坛发言稿撰写:已启动“能力自适应升级”,生成国际非遗合作案例库(含法、日、意三国最新案例),附中英文对照模板、数据可视化图表,适配宿主发言风格;
? 16:30-17:30 弹性时间:预留突发事项处理窗口,同步触发“健康提醒”,提示15:00饮用陈皮山楂茶缓解疲劳,17:00做5分钟颈椎放松操。
“连细节都考虑到了……”陈曦忍不住感叹。以前她总被琐事裹挟,比如验收样品时要反复催促传承人发视频,审核教材时要从头梳理问题,常常忙到深夜还遗漏关键环节。而现在,特权像一双“隐形的手”,提前把所有资源、支持都串联到位,让她只需专注核心事务。
生活:从“凑活”到“精准适配”
刚坐下没多久,苏医生就提着一个银色的检测箱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报告。“这是玉奶奶寄来的织锦样品检测结果。”他把报告放在桌上,指着其中一页说,“面料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根,符合文创产品标准;色牢度经过水洗测试,褪色等级1级,属于优质范围。不过边缘走线有3处轻微松散,我已经在视频里标红了,等会儿验收时可以重点和玉奶奶沟通调整。”
他还顺手放下一个浅青色的保温杯:“里面是桑菊茶,用的是杭州的白菊和桐乡的桑叶,我早上刚煮的。你最近熬夜写发言稿,眼睛容易干涩,这个能清肝明目,比咖啡温和,不会影响晚上睡眠。”
陈曦打开保温杯,清甜的菊花香扑面而来,温度刚好适口。她想起以前赶工时常靠速溶咖啡提神,喝多了胃里反酸,眼睛也布满红血丝,从来没人会在意她的身体状态。而现在,苏医生总能根据她的作息、需求,精准搭配饮食、健康支持,连饮品的温度、成分都恰到好处。
中午12点,赵村长突然提着一个竹篮走进来,篮子上盖着新鲜的芭蕉叶,还沾着晨露。“我听林老师说你在写国际论坛的稿子,费脑子。”他掀开芭蕉叶,里面是整齐码放的糯米糕,米香瞬间弥漫开来,“这是村里阿婆用自家种的糯米做的,没放糖精,只加了点蜂蜜,你饿了可以垫垫肚子,不会影响下午工作。”
陈曦拿起一块糯米糕,咬下去软糯香甜,带着淡淡的米香。她突然意识到,“女王特权”带来的不仅是工作便利,更是生活里的“被在乎”——伙伴们不再是“接到指令才行动”,而是通过特权的“预判机制”,提前感知她的需求,用最朴实、最贴心的方式照顾她,让她再也不用在生活上“凑活”。
突发:从“手忙脚乱”到“从容应对”
下午两点,陈曦正在审核教材中“彝绣针法”章节,手机突然响起,是快递员的电话:“您的国际论坛参会证件被寄错地址了,现在在市中心的快递站点,要是今天不取,明天可能赶不上您的航班。”
若是以前,她肯定会慌慌张张地关掉文档,抓起包就往楼下跑,不仅耽误教材审核,还可能因为着急漏掉其他工作。但现在,她只是在心里默念“协调取件”,系统面板立刻弹出提示:“已触发‘联盟默契强化’,沈亦舟当前在市中心参加赛车赛事筹备会,可顺路取件,预计30分钟内送达传承馆。”
果然,28分钟后,沈亦舟推门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蓝色的文件袋,上面印着国际论坛的logo。“刚在附近开会,顺便帮你取了。”他把文件袋递给陈曦,笑着补充,“我还帮你确认了明天的航班,航空公司说下午有雷雨,可能会延误,我已经帮你把航班提前了两小时,改到上午10点,还选了靠窗的位置,你可以在飞机上再核对一遍发言稿。”
陈曦打开文件袋,参会证上的信息准确无误,旁边还夹着一张手写的航班信息纸条,标注着机场值机柜台、行李托运注意事项。她心里一阵温暖——以前遇到突发状况,她总是孤立无援,只能自己手忙脚乱地解决;现在,特权和伙伴像一张“安全网”,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有人提前预判、主动解决,让她始终从容不迫。
成长: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进阶”
晚上7点,传承馆的灯光柔和明亮。陈曦坐在书桌前,准备撰写国际论坛的发言稿。她刚在心里默念“国际非遗合作案例”,系统面板就弹出一个分类清晰的案例库,涵盖法、日、意、韩四个非遗强国的最新合作模式:
? 法国刺绣x中国苏绣:双方联合推出“丝路绣品”系列,将法国的立体绣与苏绣的平针绣结合,在巴黎时装周展出,销售额突破500万欧元;
? 日本漆器x中国竹编:合作开发“茶器套装”,竹编外盒搭配漆器内胆,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成为日本高端百货的畅销品;
? 意大利皮革x中国苗绣:在皮革包上绣制苗绣纹样,通过“非遗+奢侈品”路线,打开欧洲市场。
每个案例都附带了详细的合作流程、市场反馈、数据图表,甚至还有双方谈判时的关键策略。陈曦还发现,系统根据她的发言风格——偏向“故事化+数据支撑”,自动生成了3个版本的发言稿框架,每个框架都预留了“手作公益实践案例”的插入位置,连过渡句、结尾升华都设计好了。
她试着用其中一个框架撰写,只需将手作公益的“苗绣+体育”“竹编+高校”案例填入,再补充系统提供的数据图表,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初稿。而以前,她写一篇类似的发言稿,需要花3天时间查资料、整理数据,还常常因为逻辑混乱重写。
“这简直是‘量身定制’!”陈曦忍不住感叹。特权的“能力自适应升级”,不再是“被动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她的需求、风格,主动提供“适配性支持”,让她能快速掌握新领域知识,甚至在国际交流这样的“陌生场景”中,也能自信从容。
夜深了,陈曦站在窗前,看着传承馆外的夜景,手里拿着写好的发言稿,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女王特权”不是让她“不劳而获”,而是帮她扫清无关障碍,让她能把时间、精力都投入到真正热爱的非遗事业中——对接传承人、开发文创、推广技艺,这些她真正想做的事。
第二天早上,陈曦穿着米白色西装,胸前别着李阿婆绣的小雏菊胸针,从容地登上前往国际论坛的航班。飞机上,她看着窗外的白云,想起这一路的变化: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孤立无援,到现在的从容自信、有人守护;从被生活推着走,到能随心掌控生活、事业。
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女王特权”的加持,更离不开伙伴们的支持。未来,她会带着这份“底气”,继续在非遗传承的路上坚定前行——让更多老手艺走出村寨,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非遗的魅力,爱上这些带着温度的老手艺。而她的生活,也会在这份热爱与责任中,变得越来越丰盈、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