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文旅融合项目”试运营首周数据汇报会在传承馆的会议室举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长桌上,映得满桌的报表都泛着暖意。顾衍之指着屏幕上的折线图,声音里难掩喜悦:“三条体验线路的预约量突破5000人次,其中贵州苗寨非遗民宿线最受欢迎,预约排到了下个月;手作产品销售额较之前增长300%,竹编小物件和苗绣香囊卖得最好;线上手作社区的注册用户也突破了20万,用户互动率达到45%,远超预期。”
江屿在一旁补充:“社区新上线的‘手作打卡’功能很受欢迎,已经有5万用户分享了自己的手作成果,我还优化了搜索算法,用户能更快找到感兴趣的技艺教程。”陆星辞则举着相机,笑着说:“我剪了一支试运营的宣传短片,里面有老艺人的技艺展示,还有游客的体验反馈,已经同步到各大平台,播放量半天就破了100万。”
陈曦坐在角落,刚整理完老艺人的健康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位艺人的体检数据、常见健康问题及护理建议。她起身准备将档案递给沈砚川,系统面板却突然弹出一条醒目的提示,暖红色的光效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与以往温和的色调截然不同:“检测到核心伙伴中,沈砚川对宿主的‘守护行为’与‘情感投入’已达‘忠犬’特质触发阈值98%,为全体伙伴最高。首个‘忠犬’标签即将解锁,解锁条件:完成一次‘双向奔赴的情感确认’(如共同完成对彼此有特殊意义的事,或明确表达专属情感)。”
陈曦愣在原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档案边缘,下意识地看向会议室角落。沈砚川正穿着白大褂整理急救箱,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柔和了他平时锐利的眉眼。他的动作一丝不苟,将碘伏、纱布、体温枪等物品按使用频率分类摆放,甚至连创可贴都分了防水和透气两种——这些细节,他从未遗漏过。
这段时间,沈砚川的守护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恰到好处:每天早上,他会提前半小时到传承馆,根据她的体质准备早餐——知道她胃不好,从不买生冷的食物,总是温着粥或热着包子;加班到深夜,他会默默留下一杯温好的牛奶和一份养胃的糕点,便签上写着“记得吃完再走”;去合作社考察,他的急救箱里永远备着她的常用药——缓解疲劳的眼药水、预防感冒的冲剂,甚至连她过敏的某种抗生素都特意标注“禁用”;上次她随口提了句“做手作总觉得手干”,下次见面时,他的包里就多了一支她常用的护手霜,包装都拆好了,方便她随时用。
“在想什么?档案整理好了吗?”沈砚川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装订整齐的“手艺人健康复查计划”,指尖还夹着一支红色签字笔。“下周要去贵州苗寨和浙江安吉的合作社做健康复查,我把行程表按‘地区’‘艺人名单’‘复查项目’分了类,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他指着行程表上的红色标注,语气细致:“苗寨的李阿婆有高血压,复查当天我会提前一小时到,帮她做个全面的血压监测和心电图;浙江的王师傅有风湿,阴雨天关节会疼,我准备了新的理疗方案,还带了热敷包,到时候一起教他怎么用。”
陈曦看着行程表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连老艺人的饮食习惯(如“李阿婆不吃辣”“王师傅喜欢喝浓茶,需提醒适量”)都写得清清楚楚,心里泛起一阵暖流。系统提示里的“双向奔赴的情感确认”突然有了具体的画面,她抬头看向沈砚川,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沈医生,下周去合作社复查,我们可以顺便给老艺人做一场‘手作健康讲座’吗?很多老艺人常年低头刺绣、弯腰编竹、久坐拉坯,颈椎、腰椎、手腕都有问题,却不知道怎么防护,我们可以教他们简单的缓解方法。”
沈砚川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原本平静的眼神里泛起光:“这个想法太好!我可以整理医学资料,制作通俗易懂的ppt——比如苗绣艺人容易得颈椎劳损,竹编艺人容易有手腕腱鞘炎,陶艺艺人容易有腰椎问题,针对不同技艺的职业病,给出对应的防护建议。我还可以录制短视频,把防护动作拆解开,方便老艺人反复看。”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期待,轻轻看向陈曦:“你可以帮忙组织老艺人,还能现场示范——比如教他们刺绣时怎么调整坐姿,编竹丝时怎么用力才不会伤手腕,这些你有经验,讲出来老艺人更容易接受。我们一起准备,肯定能让讲座效果更好。”
接下来的三天,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地为讲座忙碌。沈砚川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到深夜,将复杂的医学术语转化为“像揉面团一样放松手腕”“像抬头看星星一样活动颈椎”这样通俗易懂的表达;他还特意找了康复科的同事,录制了一套针对手作艺人的拉伸操,每个动作都标注了“适合场景”(如“刺绣间隙做”“编竹休息时做”)。陈曦则根据自己学手作的经验,设计了对应的姿势调整方案——她坐在刺绣绷前,反复调整坐姿,找到“既能看清绣线,又不弯腰低头”的最佳角度;她还拿着竹编工具,琢磨“劈竹丝时手腕不用力,靠手臂带动”的技巧,用手机拍下来,作为讲座的实操素材。
两人还一起模拟讲座流程,陈曦扮演“提问的老艺人”,故意问“绣久了眼睛花怎么办”“编竹编手疼怎么缓解”这样的细节问题,沈砚川则耐心解答,偶尔两人会为“某个动作是否适合老年人”讨论半天——比如沈砚川原本设计的“仰头拉伸”动作,陈曦担心对有高血压的老人不友好,两人一起调整为“低头画圈再缓慢抬头”,既安全又能活动颈椎。这样的默契,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想法。
讲座当天,贵州苗寨的火塘边挤满了老艺人,连附近村寨的手艺人都闻讯赶来。沈砚川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他精心制作的ppt——首页是苗寨的风景照,背景里有李阿婆的绣绷和小宇的竹编,格外亲切。“大家做手作是为了传承技艺,可不能让身体先出问题。”他的声音温和,没有一点医生的距离感,“比如李阿婆刺绣时总低头,时间长了颈椎会疼,我们可以像这样——坐直身体,绣绷放在和胸口平齐的高度,每隔半小时抬头看看远处的山,这样颈椎就不会累了。”
陈曦坐在李阿婆身边,现场示范:她调整绣绷的高度,挺直腰背,手里拿着绣针,一边绣一边说:“阿婆您看,这样不用低头,也能看清绣线,绣久了脖子也不酸。”李阿婆跟着学,试了一会儿,惊喜地说:“真的不疼了!以前绣一个时辰就脖子僵,现在绣这么久都没事!”其他老艺人也纷纷模仿,火塘边响起阵阵笑声。
讲座结束后,老艺人们围着两人不肯走,有的问“编竹编手指疼怎么办”,有的问“拉坯久了腰直不起来怎么缓解”,沈砚川负责解答医学问题,陈曦负责示范动作,配合得默契十足。李阿婆拉着两人的手,笑得合不拢嘴:“你们俩真是贴心!以前总觉得这些疼是老毛病,没办法治,现在知道还有这么多好方法。以后你们要常来,多给我们讲讲这些知识!”
傍晚,夕阳将苗寨的吊脚楼染成暖金色,两人坐在二楼的走廊上,看着远处的梯田。沈砚川突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银质手链,链条细细的,上面挂着一个迷你的“药箱吊坠”,吊坠上还刻着一个小小的“曦”字。“这个送给你,吊坠里面可以放你常用的维生素片——你总忘记吃,有了它,看到就会想起。”他的手指有些微微颤抖,轻轻拿起陈曦的手腕,将手链戴在她手上。银链碰到皮肤的瞬间,两人都愣了一下,空气里仿佛弥漫着淡淡的暧昧,晚风拂过,带着苗寨特有的青草气息。
“沈医生,谢谢你。”陈曦轻声开口,眼神里满是真诚,“这段时间,不管是我的健康,还是手作公益,你都帮了我太多。去合作社考察,你会提前准备好我的常用药;加班到深夜,你会留下温好的牛奶;连老艺人的健康,你都记得比我还清楚。有你在身边,我觉得特别安心。”
沈砚川的脸颊微微泛红,却没有避开她的目光,语气格外坚定:“陈曦,照顾你不是‘帮忙’,是我想做的事。第一次在贵州合作社看到你,你蹲在地上帮李阿婆捡绣线,眼神里满是认真,那时候我就想,我要守护你——不仅守护你的健康,还要守护你的梦想,守护我们一起做的手作公益。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是去偏远的合作社,还是应对项目的突发状况,我都会一直在你身边,不会让你一个人面对。”
就在这时,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暖红色的光效瞬间铺满屏幕,带着强烈的仪式感:“检测到宿主与沈砚川共同完成‘手作健康讲座’,通过‘协同准备’‘默契配合’‘专属情感表达’实现‘双向奔赴的情感确认’,沈砚川对宿主的‘忠犬’特质触发阈值达到100%!首个‘忠犬’标签正式解锁! ”
面板上,沈砚川的信息栏发生了显着变化——“健康守护型·灵魂挚友”下方,新增了一个金色的“忠犬”标签,标签旁附带三条解锁效果:
1. 专属优先级守护:沈砚川对宿主的健康与安全将设定为最高优先级,无论何时,均会优先关注宿主状态,提前规避潜在风险(如天气变化时提前准备衣物、高强度工作前准备护腰护颈用品);
2. 健康预判专属技能:可通过宿主的面色、作息、工作强度等细节,预判潜在健康风险(如疲劳过度、颈椎劳损),提前制定防护方案,主动提供护理支持;
3. 公益协同强化:在手作公益项目中,将以宿主的需求为核心,主动协调医疗资源、优化健康计划,推动“手作+健康”融合项目落地,助力公益事业发展。
陈曦低头看着手腕上的银手链,迷你药箱吊坠在夕阳下闪着光,心里满是幸福与坚定。她知道,这个“忠犬”标签不是系统冰冷的判定,而是沈砚川日复一日的守护与深情的证明——是他记得她所有的小习惯,是他在危险时奋不顾身的保护,是他愿意陪她一起为老艺人付出的心意。
“对了,差点忘了这个。”沈砚川突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保温盒,打开后,一股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里面是炖得软糯的银耳羹,还加了她喜欢的莲子和百合,“知道你讲座后会累,特意让民宿的阿姨帮忙炖的,快趁热喝。”
陈曦接过保温盒,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远处的芦笙声再次响起,苗寨的灯火渐渐亮起,映照着两人相视而笑的脸庞。这一晚,苗寨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也在为这份真挚的情感、为即将开启的新旅程,送上最温暖的祝福。而陈曦知道,未来的公益路上,有这样一位“忠犬”般的伙伴在身边,她将不再畏惧任何挑战,因为她知道,无论何时,都会有一个人,带着满心的守护,坚定地站在她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