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年度审计工作启动的当天,陈曦正在工作室整理全年项目资料,财务人员突然拿着一份支出明细来找她:“陈总,这里有几笔‘应急支出’,没有对应的报销凭证,备注里只写了‘山区学校物资补位’,负责人写的是江屿。”
看着明细上的金额——从几百元的教具补货,到几千元的临时运输费,前后加起来近3万元,陈曦心里泛起疑惑。江屿自从全职加入工作室后,负责项目执行,却从未提过这些额外支出。她刚想联系江屿,系统面板的“忠犬预告”突然弹出提示,浅灰色文件夹图标旁附着一行小字:
“【江屿·默默付出预告】48小时内,将发现江屿自掏腰包填补项目资金缺口、利用个人人脉解决资源难题、主动承担夜间紧急任务等多项未公开的付出,其以‘不邀功、不张扬’的方式,践行对公益的坚守与对团队的支持。”
看到“默默付出”的描述,陈曦突然想起过去半年里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某次山区学校器材运输遇阻,江屿第二天就协调好了新的物流,却只说是“朋友帮忙”;有次暴雨冲毁了乡村学校的图书角,江屿周末悄悄去修缮,回来时衣服上还沾着泥土,只说“找了志愿者一起弄的”。或许这些“未公开的付出”,远比她想象中更多。
第二天,陈曦特意提前到工作室,想找江屿聊聊支出明细的事,却发现他已经坐在办公桌前,对着电脑整理物流清单。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衬衫,眼底带着淡淡的青色,显然又是熬夜工作了。“早啊,我把今年的运输路线优化了一下,避开了几个容易堵车的路段,能节省不少时间。”江屿看到她,笑着递过一杯温水,“知道你早上容易口干,先喝点水。”
陈曦接过水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太了解江屿的性格,若是直接问起支出,他大概率会轻描淡写地带过。于是她换了个话题:“上次云南山区学校的教具少了一箱,后来怎么解决的?我看物流那边说没找到货。”
江屿手上的动作顿了顿,眼神闪过一丝不自然,随即又恢复平静:“哦,我当时联系了当地的文具店,临时补了一批,想着先让孩子们用上,后续再跟供应商协调。”他说得轻描淡写,却没提补货款是从哪里来的——直到陈曦后来问了当地文具店老板,才知道那批教具是江屿当场付的现金,还特意叮嘱“不要跟工作室提钱的事”。
审计工作进行到第三天,财务人员又发现了新的线索:一份去年冬天的支出记录显示,某偏远山区学校的冬季校服因为厂家延期交货,孩子们面临无衣过冬的困境,最后是江屿联系了一家服装工厂,加急赶制了500套校服,还承担了额外的加急费。
“我当时给江屿总打电话,说厂家要加3000元加急费,不然赶不上降温。”财务人员回忆道,“江屿总只说‘先让厂家做,费用我来处理’,后来我找他要报销凭证,他却说‘不用了,这笔钱我已经付过了,算我个人捐的’。”
陈曦听到这里,心里一阵发酸。她突然想起去年冬天,江屿的工资到账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存起来,反而取了一部分现金,当时她问起,他只说“给家里买点东西”,现在想来,那笔钱大概率是用在了校服加急费上。
当天下午,陈曦借口要整理项目档案,去了江屿负责的仓库。推开仓库门,她看到角落里堆着几个纸箱,上面贴着“应急物资”的标签,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崭新的教具、文具,还有一些常用的药品。这时,负责仓库管理的志愿者走过来,小声说:“陈总,这些都是江屿总自己买的应急物资,他说万一学校有急需,不用等采购流程,直接拿过去用。上次有个孩子在体验营里不小心划伤了手,医用纱布就是从这里拿的,江屿总还特意叮嘱我们,别跟您说这些是他买的,怕您有心理负担。”
志愿者还告诉陈曦,江屿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周边的乡村学校走访,不是去检查项目进展,而是去帮学校解决一些“小事”——帮图书角整理书籍、给体育器材做保养、甚至帮老师批改作业。有次他去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看到孩子们的课桌腿不稳,回来后就买了一堆螺丝和工具,周末又特意跑过去,把全校的课桌都修了一遍,连午饭都是啃的面包。
“江屿总说,这些都是‘分内的事’,没必要说出来。”志愿者感慨道,“他加入工作室后,工资比以前少了很多,却还总自掏腰包帮学校买东西,我们劝他跟您说,他总说‘别给陈总添麻烦,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
当天晚上,陈曦留在工作室加班,想等江屿回来,好好跟他聊聊。快到10点时,工作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江屿提着一个工具箱走进来,衣服上沾着灰尘,鞋子上还有泥土。“你怎么还没走?”他看到陈曦,有些意外,随即又笑着解释,“刚才接到山区学校老师的电话,说教室的灯坏了,孩子们晚上没法上自习,我去修了一下。”
陈曦看着他手上的伤口——是修灯时不小心被电线划破的,还渗着血丝,心里再也忍不住:“江屿,那些应急支出、校服加急费、还有仓库里的应急物资,都是你自掏腰包的吧?为什么不跟我说?”
江屿愣了一下,随即挠了挠头,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这点小事,没必要说。当时情况紧急,总不能让孩子们等着吧?我这点钱,能帮上忙就好。”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加入工作室,不是为了钱,是想真正做些有意义的事。看到孩子们能用上新教具、穿上暖和的校服,比什么都强。”
他还告诉陈曦,那些所谓的“朋友帮忙”,其实都是他以前工作时积累的人脉,为了协调物流、争取低价物资,他经常下班后给以前的同事、合作伙伴打电话,甚至请他们吃饭,这些费用也都是他自己承担的。“都是老熟人,帮个忙而已,不用特意提。”江屿说得轻描淡写,却没提为了协调某次紧急运输,他连续三天晚上打电话沟通,甚至差点跟对方吵起来。
这时,系统面板弹出提示:“检测到江屿通过自掏腰包补位资金、利用个人资源解决难题、主动承担紧急任务等多项未公开付出,深度践行‘默默付出’的坚守,情感联结与团队信任度显着提升。江屿好感度+15(当前168\/100),触发‘执行保障基石’效果——项目执行效率提升40%,资源对接成本降低25%,团队凝聚力显着增强,同步解锁江屿个人积累的20+企业资源,助力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陈曦看着眼前的江屿,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最朴素的行动,默默支撑着项目的每一个细节。他从不邀功,从不张扬,把所有的付出都藏在“分内事”的借口里,把所有的温暖都给了乡村孩子和团队。
那天晚上,陈曦在项目总结里加了一段话:“江屿学长,是‘生态计划’最坚实的基石。他用默默付出的坚守,告诉我们公益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踏实与担当。未来的路,我们会一起并肩,让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让每一份温暖都能传递。”
而江屿依旧像往常一样,第二天早早到工作室,整理资料、协调物流、对接学校,把所有的付出都藏在平凡的日常里。他的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生态计划”的每一寸土壤,也温暖着每一个与他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