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的雨刚歇,雁归村的荞麦田就飘起了五谷香 —— 老村长捧着提前备好的荞麦种、油菜籽,在翻好的地中央撒了个 “田” 字,按娄烦 “雨后播前祭沃土,苗壮粒满不缺株” 的老规矩,这是给土地爷 “敬种子”,盼秋苗长得齐整。周娃蹲在旁边,跟着撒了把自己筛的一等种,小脸上沾着泥也顾不上擦:“土地爷,要让俺的种子长出大荞麦哦!”
五村的抢播队伍早安 “流动站节奏表” 排好了阵。雁归村和邻村负责荞麦主田,老周牵着黄牛拉着改良耧车走在最前 —— 小吴爹刚调的漏嘴间距正好一尺二,耧车一过,黑亮的荞麦种均匀落在湿土里,周妻带着妇女们跟在后面,用木耙轻耙覆土,“覆土半寸正好,太深芽顶不出来,太浅会被鸟啄”;东河村和西河村负责油菜套种,王村长拿着 “套种勺”,在荞麦垄间点种,一勺三粒油菜籽,间距六寸,“套种得趁土湿,根扎得牢,明年春天能当绿肥”;南村则负责运种送水,小张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浸好的种子和陶壶,“每台耧车旁放一壶水,劳力渴了能随时喝”。
刚播了三亩地,周娃就指着田埂边的小苗喊:“爹,这苗叶上有小黑虫!” 老周蹲下来一看,荞麦苗的嫩叶上爬满了蚜虫,密密麻麻的,正吸着苗汁 —— 这是秋播后的 “第一关灾”,蚜虫繁殖快,一天就能蔓延半田。“快报技术流动站!” 老周拽着周娃往晒场跑,陆承泽已带着巡诊组赶过来,手里捏着片虫咬的叶子,眉头拧成了疙瘩:“是荞麦蚜,得用‘草木灰联防法’,五村一起上,晚了苗就蔫了!”
五村的防虫铜锣半个时辰内全响了。李村长让人扛来二十袋草木灰,“俺们村老辈防蚜,都把草木灰撒在苗根和叶背,蚜虫怕碱,沾着就死!” 他还教大伙 “草木灰水喷雾”—— 一斤草木灰加五斤温水,滤渣后装在竹筒喷壶里,对着叶背喷,“比干撒管用,能杀叶上的蚜虫”。小吴爹则带着木匠们做 “防虫帚”,用玉米皮绑在木杆上,“小苗太嫩,不能用手擦,用这帚轻扫叶背,能扫掉大半蚜虫”。
妇女们的防虫协作最细致。周妻带着五村的妇女们分成两组,一组撒草木灰,每株苗根撒一小把,脚踩轻踩让灰粘在湿土上;一组喷草木灰水,喷壶嘴对着叶背,每株喷三下,连苗尖都没漏。晚秋蹲在旁边,悄悄往草木灰水里滴了两滴灵泉水:“陈爷爷说,加‘露水珠’能让灰水附着更久,防虫效果翻倍!” 老陈则把 “防蚜时间表” 写在木板上,插在田埂边:“每天早中晚各查一次,发现蚜虫就撒灰喷水,连防三天就能除净”,字又大又粗,连没识过字的南村大婶都能看懂。
农具共享站的抢播调度像 “上了弦的钟”。东河村的耧车突然卡壳,小吴爹推着工具车十分钟就赶到,手里拿着备用的漏嘴零件:“是漏嘴堵了,换个新的就行,别慌!” 他边修边教东河村的劳力:“播种时别混进土块,每播一亩就清一次漏嘴,省得卡壳”。西河村要借五把防虫帚,小吴在 “应急农具登记表” 上快速记下,让青年们直接送过去:“农时不等人,应急农具优先送,不用等预约!” 共享站的角落里,还堆着刚编好的 “护苗帘”—— 用玉米皮编的薄帘,蚜虫多的地块盖在苗上,能挡虫还能遮阳,是南村妇女们连夜编的。
九月初的苗期管护更见标准化。技术流动站的田埂上,陆承泽用木尺量着苗距:“荞麦苗每尺留三株,太密的间掉,留壮苗;油菜苗每尺留四株,弱苗拔了喂禽”,他还在地上画 “间苗示意图”,用红圈标壮苗,蓝圈标弱苗,连周娃都能分清:“红圈的留着,蓝圈的拔掉,俺也会间苗啦!” 老陈则把 “苗期管护细则” 写在石板上,贴在共享站门口:“荞麦苗两叶一心时间苗,三叶一心时追肥,用腐熟的羊粪;油菜苗两叶时间苗,四叶一时追氮肥,别用生粪”,细则里的每个步骤都标了时间,谁都能照着做。
傍晚收工时,五村的秋播抢播已完成大半 —— 荞麦播种十五亩,油菜套种十亩;蚜虫防治完毕,苗叶上的虫基本除净;间苗完成,壮苗率超九成;农具共享站共调度耧车八台、防虫帚二十把、喷壶十五个,没耽误一亩播种。大伙聚在晒场边,分着周妻做的荞麦粥(用新磨的荞麦面煮的),喝着张婶熬的冬瓜汤。王村长喝着粥说:“按这管护标准,十月初荞麦就能分蘖,明年春天油菜能当绿肥,今年的秋播稳了!” 老周望着田埂上齐整的小苗,心里满是踏实:“五村一起抢播防虫,比单干快三倍,这就是规模化的好处!”
夜里的技术流动站亮着灯。陆承泽整理秋播和防虫数据:荞麦播种 15 亩(壮苗率 92%),油菜套种 10 亩(壮苗率 88%);蚜虫防治覆盖 25 亩,虫株率从 30% 降到 5%;农具共享调度响应时间平均 8 分钟,应急处理率 100%。“明天要重点查弱苗,给缺苗的地块补播,” 陆承泽指着数据说,小吴爹在旁边修 “追肥勺”,勺身上刻了刻度,一勺正好二两羊粪:“追肥得定量,多了烧苗,少了不够”。晚秋则在画 “分蘖期管护预案”,标着荞麦分蘖的时间和追肥量,老陈把预案抄五份,分给各村村长。
九月初五的晨光刚照进荞麦田,五村的人又忙了起来 —— 老周带着流民组补播缺苗的地块,周妻带着妇女们给荞麦苗追肥,小吴爹在共享站修农具,孩子们则在田埂上插 “护苗牌”,上面写着 “别踩小苗,它要长荞麦”。风拂过田垄,嫩绿的荞麦苗和油菜苗轻轻晃,叶背上的草木灰闪着白,像给小苗披了层保护衣。远处的蓄水池里蓄满了雨水,新渠的水还在流,技术流动站的培训声飘在田埂上,五村的秋苗,正在协同守护里,慢慢朝着丰收的方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