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三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迟些。京郊的榆叶梅刚缀上零星的粉白,风里还裹着料峭的寒意,可苏家小院里的那株,却像是攒足了劲儿,枝桠上密密匝匝地挤满了花苞,眼看就要炸开一片云霞。
阿绾坐在窗前,手里捏着半只没绣完的荷包。青碧色的软缎上,她正绣一只振翅的雁,针脚细密,雁喙的弧度却迟迟定不下来。窗外传来胡同里卖糖葫芦的吆喝声,还有孩童追逐的嬉闹,可这些鲜活的声响,落进她耳朵里,都像是隔了层厚厚的棉絮,模糊又遥远。
她的心思,全在院门口那道迟迟未出现的身影上。
“阿绾,进来添件衣裳,看手冻的。” 母亲掀开棉布门帘走进来,手里捧着件半旧的月白夹袄,看见女儿指尖冻得发红,忍不住叹了口气,“沈砚之那孩子,说了午时来,这都快未时了,保不齐是军中临时有差事绊住了。”
阿绾抬起头,鼻尖冻得微红,眼里却亮着光,像盛着春日里的碎阳:“娘,他说过会来的。” 她把荷包往怀里拢了拢,缎面冰凉的触感贴着心口,那里却跳得滚烫,“他说今日要带我去看护城河的冰融了没有。”
母亲没再说话,只是伸手替她拢了拢额前的碎发。阿绾今年刚满十六,是京城里数得着的俏姑娘,眉眼弯弯,笑起来左边嘴角有个浅浅的梨涡,像极了她早逝的父亲。若不是三年前沈砚之随父搬到这条胡同,依着苏家的光景,早该替她寻个稳妥人家了。
可这世间的事,偏就有那么多“若不是”。
沈砚之比阿绾大五岁,是镶蓝旗汉军旗人,父亲在神机营当差,他自小跟着习武,性子却温厚得很。初来乍到那年,他帮苏家修漏雨的屋顶,阿绾在院里晾衣裳,一片被风吹落的榆叶梅花瓣粘在他发间,她踮脚替他取下,指尖不经意触到他耳尖,两人都红了脸。
从那以后,沈砚之总爱往苏家跑。帮着挑水劈柴,陪阿绾的母亲说说话,更多的时候,是坐在廊下,看阿绾做针线。他话不多,却总在她穿不上针时,默默递过一根穿好线的针;在她被针扎到时,从怀里摸出早就备好的药膏。
胡同里的人都看在眼里,打趣说这俩孩子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阿绾的母亲嘴上不说,心里却早已认下这个女婿。沈砚之的父亲也松了口,说等过了年,就托媒人来提亲。
阿绾手里的荷包,就是准备送给沈砚之的。她绣了整整三个月,针脚里藏着的,全是少女细密的心事。
院门口终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阿绾像只受惊的小鹿,猛地站起身,又想起什么似的,慌忙坐下,假装继续绣荷包,耳根却红透了。
沈砚之推门进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军绿色的常服沾了些尘土,脸上却带着笑意:“婶子,阿绾。”
“可算来了,” 阿绾的母亲迎上去,“快进屋暖和暖和,我给你留了热粥。”
沈砚之却没动,他看着阿绾,眼神里带着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复杂情绪,有不舍,有愧疚,还有一丝决绝。阿绾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绣花针“啪嗒”掉在地上。
“阿绾,” 沈砚之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有话跟你说。”
阿绾的母亲识趣地进了屋,院里只剩下他们两人。榆叶梅的花苞在风里轻轻摇曳,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却掩不住一丝凝重。
“怎么了?” 阿绾捡起针,指尖微微发颤。
沈砚之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木盒,递到她面前:“这个,给你。”
阿绾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支银质的梅花簪,簪头的梅花雕得栩栩如生,正是她最爱的样式。她抬起头,眼里满是疑惑。
“朝廷下了令,” 沈砚之的目光落在那株榆叶梅上,声音低了下去,“明日一早,我随营开拔,去南疆。”
阿绾手里的木盒差点脱手,她怔怔地看着他,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南疆……她听说过那里,瘴气弥漫,战事不断,去了的人,十有八九是回不来的。
“什么时候……的事?” 她的声音细若蚊蚋。
“昨日接到的军令。” 沈砚之转过身,直视着她的眼睛,那双总是带着暖意的眸子,此刻盛满了红血丝,“阿绾,我知道这很突然,可军命难违。”
阿绾的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她用力眨了眨眼,把眼泪逼回去:“那……要去多久?”
“不知道,” 沈砚之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或许一年,或许……更久。”
他从怀里摸出一块玉佩,是块成色极好的羊脂玉,上面刻着一个“砚”字。这是他的私印,平日里从不离身。他把玉佩塞进阿绾手里,紧紧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冰凉,他用力搓了搓,想给她些暖意。
“阿绾,”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等我回来。”
阿绾抬起泪眼,望着他。
“等我打了胜仗,活着回来,” 沈砚之的目光灼灼,像是在起誓,“我就娶你。八抬大轿,明媒正娶,让你风风光光地做我的妻。这玉佩,你先替我收着,等我回来,再亲手为你戴上凤冠。”
他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阿绾慌乱的心湖,漾开一圈圈涟漪。恐惧还在,可更多的,是一种被承诺填满的悸动。她用力点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滴在玉佩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我等你,” 她哽咽着说,“沈砚之,我等你回来。”
沈砚之看着她哭红的眼睛,心疼得厉害,却只能抬手替她拭去眼泪:“别哭,等我回来,带你去看南疆的木棉花,比这榆叶梅好看百倍。”
那天下午,他们没去护城河,就坐在廊下,说了很多话。沈砚之讲军中的趣事,讲他小时候爬树掏鸟窝被父亲罚跪,阿绾听着,时不时笑出声,眼泪却总在不经意间滑落。
夕阳西下,沈砚之该走了。他走到院门口,又回头看了一眼,阿绾站在榆叶梅树下,手里紧紧攥着那块玉佩,身影被拉得很长。
“等我!” 他喊了一声,转身大步离去,没再回头。
阿绾站在原地,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才缓缓蹲下身,抱着膝盖,失声痛哭。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阿绾就爬起来,跑到胡同口。送兵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街上经过,她在人群里拼命地找,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沈砚之似乎察觉到什么,也朝这边望来,两人的目光隔着拥挤的人潮相遇,千言万语,都化作无声的凝望。
队伍渐渐走远,沈砚之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街角。阿绾站在那里,直到太阳升起,晨露打湿了她的鞋袜,才慢慢往回走。
从那天起,阿绾的生活里,只剩下“等待”二字。
她把沈砚之送的梅花簪仔细收好,每日都把那块刻着“砚”字的玉佩贴身戴着,像是这样,就能离他近一些。她依旧坐在窗前做针线,只是绣的不再是荷包,而是平安符。一个又一个,塞满了半个柜子,她总觉得,多绣一个,他就多一分平安。
沈砚之偶尔会托人捎信回来。信很短,大多是报平安,说些军中的琐事,最后总会加上一句“勿念,等我”。阿绾把那些信小心翼翼地收在一个木匣子里,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读,读一遍,心里就踏实一分。
可随着时间推移,信越来越少,间隔也越来越长。有时是三个月,有时是半年,最后,整整一年,都没有任何消息。
阿绾的心,像被悬在半空,日夜不得安宁。她开始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竖着耳朵听胡同里的动静,生怕错过任何关于军队的消息。她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偷偷托人去打听,得到的消息却总是含糊其辞。
“南疆战事吃紧,好多人……都没回来。” 传话的人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阿绾听到这话,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她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只是抱着那些信和平安符哭。母亲劝她:“阿绾,要不……就算了吧,你还年轻……”
“不,” 阿绾红着眼睛,语气却异常坚定,“他说过会回来的,他不会骗我的。”
她开始更频繁地去胡同口等。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她的身影成了胡同里一道不变的风景。起初,还有人跟她打招呼,劝她几句,后来,人们渐渐习惯了,只是路过时,会忍不住多看她一眼,眼神里带着同情和惋惜。
那一年,榆叶梅开了又谢,护城河的冰融了又结。有媒人上门提亲,条件都不错,母亲劝她考虑考虑,她都摇头拒绝了。
“我在等沈砚之,” 她总是这样说,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执拗。
母亲知道女儿的性子,叹了口气,再也没提过婚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像门前那条缓缓流淌的护城河,平静无波,却也带走了许多东西。阿绾的眼角渐渐有了细纹,乌黑的头发里,悄悄冒出了几根银丝。她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爱哭了,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会摩挲着那块玉佩,想起沈砚之离开时的模样,眼泪才会无声地滑落。
她依旧绣平安符,只是速度慢了许多,眼神也不如从前清亮了。木匣子里的信,被她翻得边角都起了毛,每一个字,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邻居家的姑娘嫁了人,生了孩子,孩子又开始蹒跚学步;当年跟在沈砚之身后的小跟班,也成了家,在胡同口开了家杂货铺。只有阿绾,还守着那个小院,守着那株榆叶梅,守着一个遥遥无期的承诺。
她的母亲在五年前去世了,临走前,拉着她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阿绾……别等了……找个好人家……” 阿绾只是哭着点头,心里却明白,自己这辈子,怕是离不开这个“等”字了。
又是一个春天,榆叶梅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落了一地。阿绾坐在廊下,晒着太阳,手里拿着那支梅花簪,阳光透过簪头的花纹,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胡同口传来一阵喧哗,似乎是来了什么大人物。阿绾没在意,她的耳朵已经有些背了,对外面的热闹早就不感兴趣。
直到杂货铺的老板娘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苏大姐,苏大姐,你快出去看看!”
阿绾抬起头,有些茫然:“看什么?”
“是……是沈大人!” 老板娘的声音带着激动,“就是当年从军的沈砚之啊!他回来了!如今可是朝廷的二品大员,衣锦还乡了!”
阿绾手里的梅花簪“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她整个人都僵住了,像是被施了定身咒。耳朵里嗡嗡作响,老板娘后面说的话,她一个字也没听清。
沈砚之……回来了?
他回来了。
这个念头在她脑海里反复盘旋,像是一场做了太久的梦,终于要醒了。她踉跄着站起身,腿脚有些不利索,差点摔倒。老板娘连忙扶住她:“苏大姐,你慢点。”
阿绾推开她的手,一步一步,朝着院门口走去。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虚浮得厉害。她的心跳得飞快,撞得胸口生疼,眼眶一热,眼泪就涌了上来。
她等了他三十年。
三十个春天,三十个冬天,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胡同口围了很多人,远远地,她看见一顶八抬大轿停在那里,周围簇拥着许多官差和随从。一个穿着官服的老者从轿子里走出来,身形高大,虽然头发已经花白,却依旧挺拔。
是他。
阿绾一眼就认出了他。尽管岁月在他脸上刻满了痕迹,尽管他的眼神里多了些威严和沧桑,但那眉眼,那轮廓,还是她记忆中的模样。
她想喊他的名字,喉咙却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发不出任何声音。她只是站在人群的边缘,看着他被众人簇拥着,接受邻里的恭维和道贺,脸上带着得体的笑容。
他看起来……很好。容光焕发,气度不凡,完全不像一个经历过生死的老兵。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华丽旗袍的老妇人走上前,亲昵地挽住他的胳膊,声音温婉:“老爷,外面风大,我们还是先回家吧。”
沈砚之点点头,对那老妇人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那笑容,是阿绾从未见过的。
紧接着,几个衣着光鲜的年轻人围了上来,恭敬地喊着“爹”、“祖父”。还有几个活泼的孩童,嬉笑着扑到他怀里,被他笑着揽住。
儿孙满堂。
这四个字,像一把淬了冰的匕首,狠狠扎进阿绾的心脏。
她看着那个老妇人,端庄得体,与沈砚之站在一起,竟是那样般配。她看着那些孩子,眉眼间依稀有他的影子。
原来,他不是没回来。
他只是,回来了,却没有来找她。
原来,他不是忘了承诺。
他只是,当年说的那些话,或许从未当真过。
只有她,傻傻地守着一句戏言,耗尽了一生。
周围的喧闹声仿佛瞬间消失了,阿绾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心脏碎裂的声音。她看着沈砚之被家人簇拥着,走进了不远处那座新盖的宅院,那是他的家,一个没有她的家。
眼泪终于决堤,汹涌而出。不是年轻时那种带着期盼的哭,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和悲凉。这么多年积压在心底的委屈、苦涩、思念、等待,在这一刻,全部化作滚烫的泪水,争先恐后地涌出眼眶。
她再也支撑不住,双腿一软,顺着门框滑坐在地上。粉白的榆叶梅花瓣落在她的白发上,像一层薄薄的雪。
她想起那年春天,他站在榆叶梅树下,对她说:“等我回来,我就娶你。”
原来,有些话,说的人早就忘了,听的人,却记了一辈子。
风卷起地上的花瓣,打着旋儿,飘向远方。阿绾蜷缩在门后,哭得像个迷路的孩子,哭声嘶哑,却无人听见。
这漫长的等待,终究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