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的局势也在微妙中酝酿着变化,被袁术任命为丹阳太守的吴景,经过一番经营,逐渐在丹阳郡初步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同样被袁术委以豫州刺史的孙贲与汝南太守孙香,则以协助袁术抵御新任扬州刺史刘繇为名,陆续将孙家的核心势力与旧部,悄然转移至了长江以南的丹阳郡。
然而,吴景的野心并不仅限于做一个听命于袁术的太守。他目睹袁术骄奢狂妄,难成大事,更见长江天险隔断南北,便萌生了借助地利,逐步脱离袁术掌控,为孙氏家族另谋基业的念头。他私下里开始与占据曲阿的刘繇进行接触,试图缓和关系,并借此机会重新梳理和打造孙家与江东本土世家大族间因战乱而疏离的关系。
寿春,孙策府邸。从徐州秘密返回的韩当,早已将刘备的分析与建议详细转达。孙策心中那颗渴望自立、继承父志的种子,已然破土而出,疯狂生长。他深知,欲成大事,需有高人指点。经人引荐,他得知了隐居在此的名士张纮,便数次前往拜谒,态度极为恳切。
这一日,孙策再次来到张纮的草庐,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陈述父亲孙坚的冤屈与自己立志复仇、光大门楣的决心,并再三请求张纮为他指点迷津。
张纮见这位少年将军英气勃勃,志存高远,且态度如此谦卑执着,终于被其诚意打动。他请孙策坐下,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洞察世事的睿智:“伯符将军志气可嘉,然欲成大事,不可徒凭血气之勇,需有全局之谋。”
他走到简陋的舆图前,手指划过扬州地域:“扬州六郡,九江、庐江在江北,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在江南。九江乃袁术根基所在,将军此刻也归袁术统辖,难以图之。豫章郡地僻民贫,多山险,且与荆州接壤,非用武善地。”
他的手指重点落在江南:“而丹阳、吴、会稽三郡,方是成就王霸之基业所在!”
孙策精神大振,凝神细听。
张纮继续道:“丹阳太守,乃是你的舅父吴景将军,此乃天时地利!将军若能栖身丹阳,依托汝舅父吴景将军,再凭借汝父孙文台将军昔日威名,招募吴郡、会稽豪杰义士,先收丹阳之精兵,再平吴、会稽之富庶。待三郡在手,你便据有长江天险,坐拥吴越之富,更有丹阳精兵为爪牙!”
他描绘的蓝图让孙策心潮澎湃,仿佛已看到自己纵横江东的景象。
“届时,”张纮的声音带着一种笃定,“凭此基业,进可觊觎荆州,扫平扬州,报仇雪恨指日可待;退可划江而治,成就一方霸业!将军未来之功业,恐将远超想象!”
孙策听得热血沸腾,激动得几乎要立刻起身。
然而,张纮话锋一转,神色变得无比严肃,目光锐利地看向孙策:“然,欲行此策,有一关键,将军务必谨记!”
“先生请讲!”孙策连忙收敛心神。
“当今世间纷乱,群雄并起,时机稍纵即逝!将军欲成此功业,当与麾下将士速速南渡长江,前往丹阳,切莫再与那袁术有何瓜葛!切记!切记!”张纮连说两个“切记”,语气沉重,显然是看出了依附袁术的巨大隐患,以及脱离的紧迫性。
这番分析,高屋建瓴,为孙策清晰地指明了未来的战略方向——立足丹阳,席卷吴会,划江而治。其大局观与深远智谋,令孙策茅塞顿开。
然而,年轻的孙策只听进去了那令人兴奋的“统一江东三郡”的宏伟蓝图,对于张纮最后那句至关重要的警告——“千万别再跟袁术有瓜葛”,却因急于获得父亲旧部兵马和支持,并未真正深入思量。
从张纮处出来后,孙策满腔雄心,却苦于手中无兵。他思来想去,竟又扭头去了袁术的府邸。
见到袁术,孙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哭诉父亲孙坚被刘表所害的冤屈,恳求袁术看在旧日情分上,将父亲孙坚的旧部拨还给他,让他能去荆州为父报仇。
袁术高踞座上,看着下方演技精湛的孙策,心中冷笑。这小子,只字不提传国玉玺之事,只想空手套白狼,拿走兵马。他面上却露出为难之色,敷衍道:“伯符啊,你的孝心,本将军深知。然则兵马调动,非同小可,刘表亦非易与之辈。此事……容本将军考虑考虑,你先回去等候消息吧。”
孙策无奈,只得悻悻退下。
待孙策走后,袁术立刻召来杨弘、阎象等谋士商议。
杨弘率先道:“主公,孙策此子,鹰视狼顾,绝非久居人下之辈。其舅吴景在丹阳渐稳,孙贲、孙香亦将孙家势力南移,若再放孙策携孙坚旧部离去,则孙家必如脱缰野马,再难掌控!更何况,那传国玉玺,尚在孙策手中!”
阎象接口道:“杨长史所言极是。不过,主公,眼下倒有一计,可一石三鸟。”他阴鸷一笑,“庐江太守陆康,自恃声望,屡次三番违抗主公征粮之令,且其与刘繇之兄刘岱有旧,恐已与刘繇暗通曲款。不如,就命孙策率兵,去攻打庐江陆康!”
袁术挑眉:“哦?细细说来。”
阎象道:“其一,可借孙策之手,铲除陆康这个不听号令的绊脚石,拿下庐江郡,将江北之地牢牢控于手中,亦能堵住刘繇北上之路。其二,陆康乃江东众望所归之名士,孙策若攻杀之,必与刘繇及江东士族结下仇怨,可绝其投靠刘繇之后路,使其只能继续依附于主公。其三,可借此战消耗孙策实力与锐气,玉玺之事,亦可徐徐图之。”
袁术听完,抚掌大笑:“妙!此计大妙!便依此计行事!”
次日,袁术便召见孙策,一改前日的推脱,慷慨地拨付给他数千兵马,命孙策即刻率兵,讨伐不听号令的庐江太守陆康。
孙策虽未能完全要回父亲旧部,但总算得到了独自领兵的机会,心中亦是兴奋,认为这是自己迈出的第一步,并未深思袁术此举背后的深意。他慨然领命,带着程普、黄盖、韩当等将,点齐兵马,满怀建功立业的渴望,兵锋直指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