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政策推行不过月余,许多原本依附黄巾的百姓纷纷下山投诚,黄巾势力日渐萎缩。
临淄城,州牧府内。
刘备看着各地送来的战报,面露欣慰之色。
“子义在东莱郡已招抚流民三万余人,开垦荒地五万亩。”徐庶汇报着成果,“翼德在乐安郡截获黄巾粮草十七批,迫降黄巾部众八千余人。”
贾诩补充道:“管亥已被困在崂山之中,部众逃亡日多。预计入冬前,可不战而胜。”
刘备点头:“很好。传令子义,在山口要道多设粥棚,凡是下山投诚者,一律给予粮食和田地。”
“主公仁德,”简雍笑道,“如此不出三月,管亥等黄巾余部可定矣。”
正议间,忽有急报自西方而来。
“报!”传令兵风尘仆仆闯入厅堂,“兖州急报!曹操已接受主公表荐,领兵进入东郡,大破黑山军于濮阳!”
刘备猛地站起身:“好!曹孟德果然不负所望!”
“还有,”传令兵继续道,“刘岱对曹操入主东郡极为不满,已调兵前往边界布防。袁绍为表清白,声称此事与他无关...”
堂内众人相视而笑。刘备的计策正在一步步实现。
“袁绍现在何处?”刘备问道。
“仍在磐河与公孙瓒对峙。但颜良、文丑已率新募兵马返回,大战一触即发。”
刘备沉吟片刻:“传信公孙瓒,提醒他小心袁绍的骑兵埋伏。特别是...白马义从,切勿轻敌冒进。”
贾诩眼中闪过惊讶:“主公为何特别提醒白马义从?”
刘备目光深远:“我料袁绍若要用计,必先针对白马义从。这是公孙瓒的精锐,若被歼灭,幽州军心必溃。”
这自然是基于穿越者的先知,但在众人听来,却是刘备深谋远虑的表现。
十日后,果然有战报传来:袁绍设伏引诱白马义从深入,幸得刘备提前警告,公孙瓒有所防备,反而重创了袁绍的伏兵。
“主公真神机妙算也!”孙乾由衷赞叹。
刘备却无喜色,只是轻声道:“公孙伯圭虽胜一阵,但袁绍根基深厚,此消彼长,幽州终非冀州之敌。”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青州位置上:“我们必须加快步伐,在袁绍解决公孙瓒之前,完全掌控青州。”
十一月,第一场雪落下时,青州东部的战事已近尾声。
在军事压力与招抚政策双管齐下之下,管亥部众土崩瓦解。管亥本人率最后数千余亲信退守崂山绝顶,已是穷途末路。
这一日,刘备亲率一队亲兵,来到崂山下。
“大哥,何必亲自前来?”张飞嘟囔着,“待俺老张冲上山去,取了管亥那厮首级便是!”
刘备轻轻摇头,沉声道:“管亥虽出身黄巾,却也是乱世中一条铮铮铁汉。若能以诚相劝,使其归顺,岂不胜过刀兵相见?不惟少造杀孽,更为日后招抚四方黄巾立下仁德之范。”
山风凛冽,吹动刘备的披风。他望着巍峨的崂山,记忆中关于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浮现心头。他知道,这里的百姓经受了太多苦难,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传话上去,”刘备对廖化道,“就说刘备在此,请管将军下山一叙。”
半个时辰后,山上下来一队黄巾,为首者正是管亥。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眼神依然倔强。
“刘使君要杀便杀,何必多言!”管亥昂首道。
刘备挥手,令左右退后十步。他独自上前,与管亥相对而立。
“管将军,可知为何你屡战屡败?”刘备平静地问。
管亥冷笑:“无非是你们官兵势大!”
刘备摇头:“是因为你们只知破坏,不知建设;只知取粮于民,不知产粮于田。”他指向山下的平原,“你看,东莱郡百姓今冬已有余粮,不再需要依附黄巾才能活命。”
管亥顺着刘备所指看去,只见山下田野整齐,村落间炊烟袅袅,一派安宁景象。这与他们转战各地所见到的荒芜景象截然不同。
他沉默片刻,声音低沉了许多:“那又如何?成王败寇而已。”
刘备正色道:“若将军愿降,我可将崂山一带交由将军治理。部众皆可分得田地,安居乐业。将军之才,应用于保境安民,而非劫掠厮杀。”
管亥怔住了,他没想到刘备会如此提议。
“你...信得过我?”他迟疑道。
刘备微笑:“将军是重信义之人,否则不会有这么多弟兄誓死相随。我刘备愿以诚相待,将军岂会负我?”
管亥长叹一声,忽然单膝跪地:“使君仁德,管亥...愿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