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想起贾诩,理解了辛毗的判断。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谋士也不例外。
能像韩信对待李左车一样,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成见,觉得失败的人一无是处,不屑于听取他们的建议。
更何况荀谌那种成名多年,自负其才的名士。
他不由得为袁谭担心起来。
荀谌连袁绍都可以不给面子,在袁谭面前自然一言九鼎,不容反驳。可若是打了败仗,导致淮水防线动摇,豫州受到威胁,袁谭却是要承担责任的。
“他们会需要战马不?”
“需要,但不是现在。一来大王之前已经给他们送了不少战马,暂时没必要;二来荀休若正在攻美稷,一旦成功,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战马,还不需要他们花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然是他们想看看大王没有粮食,如何稳定幽州。如果幽州乱了,天子又如何处置。”
袁熙眼皮轻抬,看了辛毗一眼。“佐治,你早就知道他们会怎么做吧。”
“是,毕竟我也是汝颍人,他们做事的习惯,我一清二楚。”
“那你还建议我和吴王交易,以此来缓解粮食之困?”
“这并不矛盾。”辛毗笑道:“不是他们觉得可以不买,就可以不买的。大王现在就应该传令各部落,精选马匹,准备交易。到时候要战马的不仅是吴王,还有征南将军、征西将军。”
“征西将军?”袁熙险些笑出声来。
孙权进犯,袁谭可能需要战马,他可以理解。镇守荆州的征南将军高干需要战马,他也可以理解。但镇守关中的征西将军审配需要战马,而且要从他手中购买,这就说不通了。
审配在关中,当然是向凉州征发马匹了,何必舍近求远,从冀州购马。
“大王耐心等候,最多三个月,必见分晓。”
袁熙重新打量了辛毗两眼,觉得有意思。某种程度上,辛毗和郭嘉有点像,但他不是曹操的旧部,也没有要照顾的人,更能专心为自己出谋划策。
他的兄长辛评就是袁谭的支持者,而且和审配不睦,辛毗来燕国,就是典型的各事其主。互通消息是可能的,出卖自己却大可不必,至少现在不至于。
“行,我现在就传令各部。”
——
袁熙再次取道太行山东麓的大道,一路北上,先到常山,再到中山。
两年前,乌巢之战后,他从邺城接上甄宓,走的就是这条道,为的是让甄宓顺便省亲。
这一次的目的相似,甄宓刚刚被册封为燕王正妃,她生的孩子袁叡也被立为燕王世子,可谓是风光无限,自然要荣归故里,告慰列祖列宗,与家人团聚,共庆荣华。
有同样需要的还有赵央。
赵央的父亲几年前英年早逝,甚至为此耽误了赵央出嫁。现在赵央被封为燕王夫人,也算是修成正果,当然也要向她的父亲汇报一下,让他的在天之灵放心。
除了陪王妃、夫人省亲之外,袁熙也有自己的任务。
他要巡视中山,由飞狐道出塞,巡示各部,让他们知道中原已经易姓,现在是袁氏的天下了,他是袁氏宗室,领征北将军的燕王,并将陈朝天子的诏书传达到位。
这是天命更替时必须有的步骤,也是袁绍托付给他的任务之一。
这个委托意义重大,等于将北疆的事务全部交给了他,与汉朝的治国理念截然不同。
鉴于七国之乱,汉朝一直致力于压制宗室,陆续剥夺了宗室的兵权、民权,最后将他们变成了无所事事的富贵闲人,对朝政没有一点影响力,任人宰割。
袁绍说,这样不好,宗室就应该藩辅朝廷,怎么能一点权力也没有呢。
不仅要有权,而且要有兵权,才能镇守四方,为君父分忧。
所以,吴王袁谭、燕王袁熙就有了兵权,一个领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一个领征北将军,都督幽州军事。
这里面有什么交易,又有什么不可言说的心思,袁熙并不关心。既然君父将责任交给了他,他就好好完成。哪一天君父要收回兵权,他也没什么意见,痛痛快快的交回去就是了。
君父面前,他既没有理由反抗,也没有兴趣反抗。
所以,只要不取他的性命,不夺他的荣华富贵,他就无所谓。
听起来有点没出息,却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在常山、中山各停留了几天后,十二月初,袁熙穿过了飞狐道。
塞外已经下过几次大雪,飞狐道两侧的山崖上堆满了积雪,还有不少冰凌,晶莹剔透,被阳光一照,如水晶一般闪闪发光。
辛毗的儿子辛敞、女儿辛宪英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大感好奇,趴在车窗上左看右看,鼻子被冻得通红,也不肯罢休,不时发出惊叫声。
袁熙坐在马背上,由虎士牵着马缰,小心翼翼的前行,听到辛敞、辛宪英的叫声,不由得笑道:“佐治,你在冀州也没看过这番景色吧?怎么样,还撑得住不?”
辛毗也骑着马,双手紧紧抓着马鞍,不敢有丝毫大意。他身上裹着厚厚的羊皮袄,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脸色铁青。听了袁熙的话,他强笑道:“多谢大王关心,我还撑得住。平时都以为自己强壮,应该没问题,现在看来,终究还是火力不足了,没我想象的那么抗冻。”
袁熙哈哈一笑。“你和孩子比,那肯定是不行的。俗话说得好,小孩屁股上三把火,就算只穿单衣,也冻不死的。等会儿到了乌桓人的部落里,你就能看到了,好多孩子冻得鼻涕直流,却一点也不耽误他们玩耍。只有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将来才能爬冰卧雪,苦战不退。中原人不行,受不了这个苦。”
“大王,你好像也是中原人。”辛毗也笑了起来。“不过你的确比我抗冻,是习武的缘故吗?”
“可能吧。佐治,我有个想法,你帮我参谋参谋。”
“大王请说。”
“我想办个学堂,将官吏的子弟集中到一起学文习武,以备选拔。在边疆,只会读书可不行,要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些孩子一起长大,以后同朝为官,也能互相照应。”
辛毗一下子听懂了袁熙的意思。“大王说的官吏,不分胡汉吗?”
“当然。”袁熙沉默了片刻,又苦笑道:“现在再说胡汉,似乎不太合适,应该说胡陈才对。可是这胡汉胡汉的喊了几百年,一时想改口,还真有些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