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杜海波升任连队指导员,此时他已符合部队家属随军条件,可以带家属随军居住。
他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张钰,希望她能考虑去部队跟他一起生活。
张钰回信说自己去部队的话,现在的工作怎么办?总不能为了去部队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把工作丢了吧。
杜海波一向尊重妻子的想法,况且她说的也有道理,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之后没再提让她随军的事。
刚结婚那几年,张钰确实很向往随军,想跟杜海波一起生活。
可现在不一样了。她和高彬虽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但也时常像一家三口那样生活。
另外,这一年,高彬的父亲得到平反,父母都已回了京城。
他的父母不仅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国家还给予他们诸多补偿;高彬也从原来的临时工转为正式职工,调到了办公室工作。
所以,张钰这时已经动了想跟杜海波离婚的心思。
杜海波从张钰的回信里,也察觉到两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之后每年,他都会想办法请假回京城看望妻子和儿子。
可每次回家,张钰见到他就大吵大闹,“离婚” 两个字总挂在嘴边。
杜海波一直试图理解张钰这些年的不易,可他热爱部队,在部队生活了十几年,让他退伍回京城一家人生活 —— 这个念头虽然也让他向往,他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高彬的父母回京城后,一直操心他的婚事。母亲张罗着找人给她介绍对象,他也去相过几次亲,可都没看上。
母亲急得没办法,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都已经三十好几的人了,再不结婚就老了。
无奈之下,他说出了自己和张钰的事。
高彬的母亲认识张钰,那是看着从小跟儿子一起长大的姑娘,对她印象还不错。
她觉得,张钰虽然结了婚,但她生的孩子是自己儿子的;要是她真能跟现在的丈夫离婚,儿子娶她进门,这不就是现成的一家人吗?
高彬的父亲知道儿子和张钰的事后,很赞成妻子的想法,还催促儿子想办法让张钰尽快离婚。
他们俩的孩子就是颗隐形炸弹,这颗炸弹一旦引爆,儿子就全完了。
张钰得知高彬父母同意她和高彬在一起,心里虽然高兴,却也犯了愁。
这几年,她其实一直想跟杜海波离婚。看着孩子长得越来越像高彬,她心里也越来越焦虑。
这个孩子是他们婚姻的隐患,只有离婚才能消除这个隐患。
可他们是军婚,除非杜海波同意,否则离婚难如登天。
张钰每次写信,都会在信里提到离婚,还故意说些找茬的话,想激怒杜海波,让他同意离婚。
可每次收到杜海波的回信,她都会大失所望。
杜海波最后一次回来,在家待了十多天,两人就吵了十多天。他走的时候说,回部队就申请退役,回京城跟她好好过日子。
张钰根本不信杜海波临走时说的话 —— 杜海波有多热爱部队,她最清楚。
没想到,杜海波真的退役回了京城,还直接把她和高彬堵在了家里。
恰巧这时,儿子竟然没认出打高彬的人是杜海波,张口就骂杜海波是坏蛋,说高彬才是他爸爸。
就是儿子这句话,让杜海波起了疑心,也让事情变得无法收拾。
这一切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张钰看着杜海波走出家门时决绝的背影,知道自己和高彬都完了。
但他们俩都清楚,承认孩子的身世会有什么后果,所以无论公安怎么审问,都没有承认。
可在他们儿子的证词和血型化验单面前,他们只能低头认罪,如实交代了事情的真相。
张钰的母亲得知女儿和高彬被公安局带走的消息,并没有惊慌 —— 因为她早就想到会有这一天。
女儿性格执拗,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出事是迟早的事。
公安局的人来通知她去接外孙子时,她还以为外孙子亲生父亲的事情没暴露,就领着一大家子人来到公安局。
张钰的母亲盘算着,吵一吵、闹一闹,让公安局的人知道做军人媳妇有多不容易,就算犯了错也是有原因的,说不定能轻判几年,少蹲两年监狱,还能跟杜海波离了婚,这或许也未必是坏事。
所以她来到公安局治安科,见到公安民警,不管对方是不是主管领导,就大声嚷嚷起来:“杜海波呢?他人在哪儿?我姑娘就算再对不起他,也不至于把她送进公安局吧?过不下去就离婚,何必要把人往死里整?怎么,军人就了不起吗?我丈夫也是军人,还是上过战场、立过功的军人!我们这些做军嫂的理解军人,可谁又理解我们这些军人家属呢?”
张钰的大嫂接着说:“是啊!过不下去就离婚呗,怎么说也是夫妻一场,我妹妹还给她生了儿子,杜海波怎么就这么薄情寡义呢?”
一名公安民警大声制止她们,说这里是公安局,说话要注意分寸。可张钰的母亲根本不听,继续提高嗓门说道:“同志,我知道这里是公安局,所以才过来跟你们讲道理,让你们知道我女儿这十多年过得有多不容易!”
她目光环顾一周,见办公室里的公安都在安静地听着,顿时又提高音量继续说:“他们结婚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杜海波回了几趟家?用手指头都能数过来!我女儿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一个人做饭,一个人过节、过年,一个人应付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别人两口子是‘朝夕相伴’,他们呢?丈夫回来待一段时间,她刚适应有丈夫在家的日子,他就又走了。我女儿目送他走出家门,关上门还得重新适应一个人的孤苦日子。”
“你们说她容易吗?她犯点错是不对,可换成任何一个女人,又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这样的日子?孩子出生时,他不在身边;孩子生病时,他不在身边;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他不在身边;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他还是不在身边。怎么,女人一旦嫁给军人,就得过这种守活寡的日子吗?”
一些不清楚实情的公安,这时听了张钰母亲的话,都有些动容,对张钰生出了几分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