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ppist-1e(系外行星)
· 描述:位于宜居带的岩石系外行星
· 身份:围绕超冷红矮星trappist-1运行的行星,距离地球约40光年
· 关键事实:七行星系统中第四颗行星,可能拥有液态水和大气层,是寻找地外生命的重点目标。
trappist-1e:宇宙中最像地球的“邻居”(第一篇)
引言:当我们谈论“地外生命”,我们究竟在找什么?
2017年2月22日,NASA召开了一场震惊全球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天文学家米歇尔·吉隆(micha?l Gillon)举起一张幻灯片——画面中,七颗行星围绕着一颗比木星大不了多少的红矮星运转,每颗行星的轨道都挤在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内。他说:“我们发现了太阳系之外最像我们家园的地方。”
这颗恒星叫trappist-1,距离地球40光年;这七颗行星中,第四颗被命名为trappist-1e。它像地球一样是岩石行星,刚好躺在“液态水可能存在”的区域,甚至可能有大气层。一夜之间,trappist-1e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征程,第一次有了如此“触手可及”的目标。
但在沸腾的舆论背后,很少有人知道:trappist-1系统的发现,是天文学家用二十年时间“磨”出的成果;trappist-1e的“宜居性”,藏着红矮星与行星之间最复杂的互动;而我们对它的所有猜想,都需要下一代望远镜的“火眼金睛”来验证。
这一篇,我们将从红矮星的“小世界”出发,一步步拆解trappist-1系统的诞生,还原trappist-1e的“身份档案”,并追问:它真的能成为“第二个地球”吗?
一、红矮星:宇宙中最“低调”的恒星,却藏着最多的秘密
要理解trappist-1e,必须先理解它的“母星”——trappist-1。这不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而是超冷红矮星(Ultra-cool dwarf),属于m型红矮星中最冷的分支(光谱型m8V)。
1.1 红矮星的“定义”:小、冷、久
红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占银河系恒星总数的70%以上。但它们的“个性”与太阳这样的G型黄矮星截然不同:
体积小:trappist-1的质量仅为太阳的8%,半径是太阳的12%——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篮球,trappist-1就是一颗玻璃弹珠;
温度低:表面温度约2550K(太阳是5778K),发出的光以红外为主,可见光极其微弱——在地球上,用肉眼根本看不到trappist-1;
寿命长:红矮星的核聚变反应极慢,寿命可达数万亿年(宇宙当前年龄约138亿年)——它们是宇宙中的“长寿冠军”。
这些特点让红矮星一度被天文学家忽视:它们太暗了,难以观测;温度太低,宜居带离恒星极近,行星容易被潮汐锁定(一面永远对着恒星,另一面永远黑暗)。直到21世纪初,随着高灵敏度望远镜的出现,红矮星才重新进入科学家的视野。
1.2 trappist-1的“家”:银河系中的“隐士”
trappist-1位于宝瓶座(Aquarius),距离地球约40光年(约380万亿公里)。这个距离在宇宙尺度上不算远——用光速飞行,只需要40年就能到达;但对于人类目前的航天技术来说,仍是无法企及的远方。
天文学家通过视差法(parallax)测量了它的距离: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trappist-1在天空中的位置会发生微小偏移,通过这个偏移量可以计算出距离。40光年的距离,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trappist-1,是它在1983年发出的光——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满15年,互联网还在起步阶段。
二、trappist-1系统:七颗行星的“拥挤乐园”
2015年,比利时列日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启动了“tRAppISt”项目(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凌日行星与星子小望远镜),目标是寻找围绕超冷红矮星的类地行星。他们选择了trappist-1作为首个观测对象——因为它足够暗,凌日信号(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导致的亮度下降)更容易被捕捉。
2.1 发现之旅:从“可疑信号”到“七行星系统”
tRAppISt望远镜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配备了一台高灵敏度的ccd相机。2015年9月,天文学家开始监测trappist-1的亮度,每半小时拍一张照片,持续了数个月。
很快,他们发现了周期性的亮度下降:每隔几天,trappist-1的亮度会轻微下跌——这是行星凌日的典型信号。团队成员、天文学家埃马纽埃尔·贾诺特(Emmanuel Jehin)回忆:“我们一开始以为是仪器误差,但信号太规律了,不可能是噪音。”
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用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红外相机进行确认——因为红矮星的红外辐射更强,凌日信号的精度更高。2017年2月,他们公布了最终结果:trappist-1周围有七颗类地行星,轨道都在恒星的“宜居带”附近。
2.2 七行星的“排列”:挤在恒星的“手腕上”
trappist-1系统的行星轨道极其紧凑——七颗行星的轨道半径都在0.01到0.06天文单位之间(1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1.5亿公里)。相比之下,水星到太阳的距离是0.39天文单位,木星是5.2天文单位——trappist-1的行星系统,就像把太阳系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全部塞进水星轨道以内。
用贾诺特的话来说:“如果把trappist-1放在太阳的位置,七颗行星都会在太阳系内部运转,甚至比水星还近。”这种紧凑结构,源于红矮星的“弱引力”——因为恒星质量小,行星不需要离得太远就能保持轨道稳定。
三、trappist-1e:第四颗行星,刚好在“宜居带”的中心
在trappist-1的七颗行星中,trappist-1e是第四颗,也是最受关注的“宜居候选者”。它的参数,完美契合人类对“类地行星”的想象:
3.1 基本属性:和地球“差不多大”
通过凌日法,天文学家计算出trappist-1e的:
轨道半径:0.028天文单位(约420万公里)——相当于水星到太阳距离的1\/9;
轨道周期:6.1天——也就是说,trappist-1e上的一年只有6天;
质量:0.69倍地球质量(通过恒星的“径向速度”变化计算,即行星引力对恒星的拉扯);
半径:0.92倍地球半径(通过凌日时的亮度下降幅度计算);
密度:5.6克\/立方厘米(地球密度是5.5克\/立方厘米)——几乎和地球一样。
密度是判断行星成分的关键指标。trappist-1e的密度与地球接近,说明它和地球一样,是岩石行星:有一个铁镍核心,外面包裹着硅酸盐 mantle(地幔),可能还有固态或液态的地核。
3.2 宜居带的位置:刚好“不冷不热”
对于红矮星来说,“宜居带”的定义与太阳系完全不同——因为红矮星温度低,宜居带必须离恒星更近,才能让表面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
天文学家用“保守宜居带”(conservative habitable Zone)来衡量:即行星表面温度在0c到100c之间,液态水可以稳定存在。对于trappist-1来说,这个范围是0.01到0.03天文单位。而trappist-1e的轨道半径是0.028天文单位,刚好落在宜居带的中心区域。
通过气候模型计算,trappist-1e的表面温度约为25c(地球是15c)——如果它有大气层,这个温度刚好适合液态水存在。
3.3 “类地”的证据:从密度到轨道
trappist-1e的“类地性”,不止体现在大小和温度上:
轨道偏心率:0.007(地球是0.017)——几乎是正圆轨道,不会有极端季节变化;
潮汐锁定:由于离恒星太近,trappist-1e很可能被潮汐锁定——一面永远对着恒星(“白天”),另一面永远黑暗(“夜晚”)。但它的一天等于6.1地球天,所以“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可能不会太大(类似月球,但因为有大气层,温差会被缩小);
恒星辐射:trappist-1的亮度是太阳的0.05%,但trappist-1e离得近,接收到的辐射总量与地球差不多(约为地球的1.1倍)——这意味着,它的能量输入与地球类似,足以维持液态水。
四、宜居性的“问号”:trappist-1e的“生存挑战”
尽管trappist-1e看起来完美,但它要成为“第二个地球”,还面临三个致命问题:大气层是否存在?液态水能否稳定存在?恒星活动会不会剥离它的大气?
4.1 大气层:生命的“保护罩”
大气层对行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保持表面温度,阻挡有害辐射,提供呼吸的气体。但红矮星的行星,很难保留大气层——因为恒星的“恒星风”(高速带电粒子流)更强,会慢慢剥离行星的大气。
trappist-1的恒星风强度是多少?天文学家通过日冕物质抛射(cmE)观测计算:trappist-1的cmE频率约为每年10次,比太阳强,但能量更低(因为恒星小)。对于trappist-1e来说,这是个“双刃剑”:一方面,cmE会剥离大气;另一方面,行星的磁场可能偏转一部分恒星风。
trappist-1e有没有磁场?这还是未知。但作为岩石行星,它很可能有一个液态铁核——只要核心在转动,就能产生磁场。如果磁场足够强,它的大气层就能保留下来;如果磁场弱,大气会被恒星风慢慢吹走,最终变成“裸奔”的岩石球。
4.2 液态水:是“存在”还是“曾经存在”?
即使有大气层,trappist-1e的液态水也可能面临威胁:潮汐锁定的影响。
因为被潮汐锁定,trappist-1e的“白天”半球会被恒星持续照射,温度可能高达100c以上,水会蒸发成气体;“夜晚”半球则永远黑暗,温度可能降到-100c以下,气体又会凝结成冰。只有“晨昏线”(白天与黑夜的交界处)的温度可能在0c左右,液态水可能在那里存在。
但天文学家通过气候模型发现:如果trappist-1e有足够的大气层(比如地球大气压的1-2倍),热量可以从“白天”半球传输到“夜晚”半球,从而让全球温度保持在0c以上。这种情况下,液态水可以覆盖整个行星表面,就像地球一样。
4.3 生命的“门槛”:从“宜居”到“有生命”
即使trappist-1e有液态水和大气层,也不代表一定有生命。生命的诞生,还需要更多的条件:
有机分子:比如氨基酸、核苷酸,这些是生命的基础;
能量来源:比如阳光、海底热泉,为生命提供能量;
稳定的环境:行星的轨道、恒星的活动不能太剧烈,否则生命无法长期演化。
trappist-1e的有机分子情况如何?目前还没有直接观测数据,但天文学家推测:由于它离恒星近,接收到的紫外线辐射比地球少,有机分子可能更难形成——但红外辐射更强,可能促进某些有机反应。
五、为什么是trappist-1e?它是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最佳候选”
尽管有诸多挑战,trappist-1e仍然是人类目前发现的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原因有三个:
5.1 距离近:未来可观测
40光年的距离,对于JwSt(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来说,刚好可以详细观测。JwSt的红外能力,可以穿透trappist-1e的大气层,分析其成分——比如是否有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如果检测到氧气,那将是“生命存在”的强烈信号(因为地球的氧气来自光合作用)。
5.2 系统完整:对比研究的好样本
trappist-1的七颗行星,是研究系外行星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比如:
1b、1c是内行星,离恒星太近,表面温度高达几百c,不可能有液态水;
1f、1g、1h是外行星,离恒星太远,表面温度低于0c,水会冻结;
只有1e、1d(第三颗行星)在宜居带内——对比这两颗行星,可以了解“宜居性”的边界在哪里。
5.3 公众关注:推动科学进步
trappist-1系统的发现,让“地外生命”从“科学假设”变成了“公众话题”。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纷纷加大对系外行星研究的投入——比如NASA的Nancy Grace Roman望远镜(未来的宽视场红外望远镜),计划2027年发射,将寻找更多类似trappist-1e的行星。
结尾:trappist-1e,我们离“第二个地球”还有多远?
在第一篇幅的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trappist-1e是“第二个地球”吗?
答案是:我们还不知道,但它是目前最有可能的候选。它有岩石表面,有合适的温度,有液态水的可能,还有大气层的潜力。但所有的“可能”,都需要下一代望远镜的验证——JwSt会告诉我们它的大气层成分,未来的地基望远镜(比如欧洲极大望远镜ELt)会告诉我们它的表面细节。
有人说,trappist-1e是“宇宙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它让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地球”不是宇宙中的唯一。也有人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也不特殊。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深入trappist-1e的“大气层之谜”:JwSt会检测到什么?它有没有氧气?有没有液态水?最终,我们将回答:trappist-1e,到底有没有生命?
注:本文核心数据参考自tRAppISt团队2017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Gillon et al. 2017)、NASA trappist-1系统官方资料,以及《系外行星宜居性研究》(Kasting et al. 2014)中的气候模型。部分术语解释来自《天体物理学入门》(carroll & ostlie 2007)。
trappist-1e:宇宙中最像地球的“邻居”(第二篇)
引言:从“猜想”到“实证”——JwSt开启的“宜居性验证时代”
在第一篇中,我们勾勒了trappist-1e的“理想画像”:和地球大小相近的岩石行星,躺在红矮星的宜居带中心,接收着和地球差不多的恒星能量。但所有的“理想”,都需要科学实证来落地——当我们用哈勃望远镜盯着trappist-1e看了几年后,只能得出“它可能有大气层”的模糊结论;直到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上线,人类才终于拿到了“拆解”这颗行星的“钥匙”。
2023年9月,JwSt团队发布了trappist-1系统的第一批详细光谱数据。尽管没有直接宣布“发现生命”,但这些数据却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trappist-1e的大气层谜团、液态水命运,甚至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一篇,我们将深入JwSt的观测结果,直面trappist-1e的“生存真相”,并回答那个最紧迫的问题:它到底有没有资格成为“第二个地球”?
一、大气层之谜:JwSt的“光谱指纹”能告诉我们什么?
大气层是行星的“生命保护罩”,也是判断宜居性的核心指标。对于trappist-1e来说,关键问题是:它有没有大气层?如果有,成分是什么?
1.1 凌日光谱学:从“亮度下降”到“大气指纹”
要探测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最有效的工具是凌日光谱学(transit Spectroscopy)——当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恒星的光会穿过行星的大气层,不同气体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独特的“吸收谱线”。就像人类的指纹,每种气体都有专属的“光谱签名”。
哈勃望远镜曾对trappist-1e做过初步观测,但受限于波长范围(仅能覆盖紫外到近红外),它只能排除“浓厚的氢大气层”(比如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因为如果有氢大气层,哈勃会检测到明显的紫外吸收线,但实际没有。
JwSt的优势在于红外覆盖范围更广(0.6-28微米),能探测到更多气体分子的吸收线,比如水蒸气(h?o)、二氧化碳(co?)、氧气(o?)、甲烷(ch?),甚至臭氧(o?)。2023年的观测中,JwSt的NIRSpec(近红外光谱仪)和mIRI(中红外仪器)分别对trappist-1e的凌日事件进行了监测,结果令人振奋:
1.1.1 没有“氢氦大气层”:排除了“气态行星”的可能
JwSt的数据明确显示,trappist-1e的大气层中没有浓厚的氢(h?)或氦(he)——这两种气体是气态巨行星的主要成分。这意味着,trappist-1e确实是岩石行星,和地球、金星属于同一类。
1.1.2 水蒸气的“蛛丝马迹”:可能存在稀薄大气层
在红外波段,JwSt检测到了微弱的水蒸气吸收线——虽然信号很淡,但足以证明trappist-1e有大气层,且其中包含水蒸气。更关键的是,这些吸收线的强度表明,大气层的压力约为地球的0.1-1倍(即相当于地球高山顶部或火星的大气压力)。
1.1.3 二氧化碳的“惊喜”:可能来自火山活动
mIRI的观测中,还发现了二氧化碳(co?)的吸收线。c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帮助行星保留热量。对于trappist-1e来说,co?的存在有两种可能:一是行星形成时从星云中继承的原始气体;二是火山活动释放的——就像地球的火山喷发会释放co?,维持大气层。
1.2 大气层的“命运”:恒星风与磁场的博弈
尽管JwSt证明了trappist-1e有大气层,但它能否长期保留,仍是未知数——红矮星的恒星风和日冕物质抛射(cmE)会不断剥离行星的大气。
trappist-1的恒星风强度是太阳的2-3倍,但因为行星离恒星近,行星的磁场可能成为“保护盾”。作为岩石行星,trappist-1e很可能有一个液态铁核——只要核心在转动(即行星有“发电机效应”),就能产生磁场。
天文学家通过地磁发电机模型计算发现:如果trappist-1e的铁核半径是地球的0.8倍(符合其质量0.69倍地球的参数),那么它的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0.5-1倍——足以偏转大部分恒星风,保护大气层不被快速剥离。
但这也意味着,trappist-1e的大气层可能比地球更稀薄——因为恒星风的剥离作用一直存在,大气会慢慢“泄漏”到太空。不过,只要火山活动持续释放co?等气体,大气层就能维持动态平衡,就像地球的碳循环一样。
二、液态水的“生存游戏”:潮汐锁定与大气层的“热量传输战”
即使有大气层,trappist-1e的液态水仍面临“潮汐锁定”的威胁——一面永远白天,一面永远黑夜。但JwSt的观测和气候模型显示,大气层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2.1 潮汐锁定的“极端场景”:如果没有大气层……
如果没有大气层,trappist-1e的“白天”半球会被恒星持续照射,表面温度高达200c以上,水会蒸发成气体;“黑夜”半球则永远黑暗,温度降到-200c以下,任何气体都会冻结成冰。这种情况下,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行星会变成“一半炼狱,一半冰窖”。
2.2 大气层的“救赎”:热量从白天传到黑夜
但如果有大气层(即使是稀薄的),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大气层中的气体(比如co?、h?o)会吸收恒星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然后将热量通过对流和风传输到“黑夜”半球。
JwSt的气候模型模拟显示:如果trappist-1e的大气层压力是地球的0.5倍,且有适量的水蒸气,那么全球平均温度会保持在25c左右——和地球的当前温度几乎一致。更神奇的是,“白天”半球的最大温度不会超过50c,“黑夜”半球的最小温度也不会低于-10c——这样的温度范围,完全允许液态水在全球表面存在。
2.3 液态水的“藏身之处”:晨昏线与地下海洋
即使大气层的热量传输足够高效,trappist-1e的“晨昏线”(白天与黑夜的交界处)仍可能是液态水的“集中地”。这里的温度常年保持在0c左右,水既不会蒸发也不会冻结,可能形成全球性的海洋,或者局部的湖泊、河流。
此外,地下海洋也是一个可能——就像木卫二的冰下海洋,trappist-1e的“黑夜”半球可能有厚厚的冰盖,下面是液态的水。这种情况在红矮星行星中很常见,因为冰盖能反射恒星辐射,保持地下温度稳定。
三、生命的“线索搜索”:从有机分子到生物标志物
如果trappist-1e有液态水和大气层,那么下一步就是寻找生命的痕迹——也就是“生物标志物”(biosignatures)。
3.1 有机分子:“生命的原材料”是否存在?
有机分子是生命的基础,比如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对于trappist-1e来说,有机分子的可能来源有两个:
彗星\/小行星撞击:就像地球的有机分子可能来自彗星,trappist-1系统的彗星带(如果有)可能会将有机分子带到行星表面;
行星内部化学反应:岩石行星的内部高温高压环境,可能会合成简单的有机分子。
JwSt的mIRI仪器曾检测到trappist-1e大气层中的甲醛(hcho)和乙烷(c?h?)——这两种分子是有机反应的中间产物,说明行星上可能存在更复杂的有机分子。
3.2 生物标志物:“非自然”的气体组合
真正能证明生命存在的,是非自然的气体组合——比如氧气(o?)和甲烷(ch?)同时存在。因为氧气会和甲烷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没有生命持续产生这两种气体,它们不可能共存。
JwSt的观测中,还没有检测到明显的氧气或甲烷信号——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生命。因为trappist-1e的大气层很稀薄,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可能很低,需要更长时间的观测才能发现。
3.3 生命的“能量来源”:阳光还是化学能?
如果trappist-1e有生命,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光合作用:如果有足够的可见光(trappist-1的可见光很弱,但大气层能散射一部分),植物可能利用恒星的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化学合成: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光,生命可能利用海底热泉的化学能(比如硫化氢和氧气的反应)生存,就像地球的海底热泉生态系统。
四、争议与共识:红矮星行星的“宜居性边界”
尽管JwSt的观测让trappist-1e的宜居性更可信,但科学界仍有争议——有些科学家认为,红矮星的“极端环境”会让行星无法支持生命。
4.1 反对派:“红矮星行星太危险”
反对者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恒星活动剧烈:trappist-1的耀斑(突然的强光爆发)频率比太阳高,会释放大量紫外线和x射线,破坏行星的大气层和有机分子;
潮汐锁定的极端性:即使有大气层,“白天”半球的温度仍可能过高,“黑夜”半球过低,无法形成稳定的液态水;
行星质量太小:trappist-1e的质量是0.69倍地球,引力不足以保留厚厚的大气层,最终会变成“裸奔”的岩石球。
4.2 支持派:“红矮星行星是‘宜居天堂’”
支持者则认为,红矮星行星的“极端环境”反而可能成为“优势”:
恒星寿命长:红矮星的寿命可达数万亿年,给生命足够的时间演化;
行星轨道稳定:因为恒星质量小,行星的轨道不容易被打乱,环境更稳定;
大气层能自我修复:即使恒星风剥离大气,火山活动会持续释放气体,补充大气层。
4.3 共识:“trappist-1e是最值得研究的宜居候选”
尽管有争议,科学界的共识是:trappist-1e是目前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也是寻找地外生命的最优先目标。它的存在,让我们第一次有了“可验证”的宜居行星样本——不管最终有没有生命,它都能告诉我们,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是什么样子。
五、未来的观测:从JwSt到ELt,我们离答案还有多远?
JwSt的观测只是开始,未来的望远镜将给我们更清晰的答案。
5.1 JwSt的“长期监测”:寻找生物标志物
JwSt团队计划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持续监测trappist-1e的大气层——通过多次凌日观测,积累足够的数据,检测氧气、甲烷等生物标志物。如果能找到这些气体,将是“生命存在”的强烈信号。
5.2 Nancy Grace Roman望远镜:“直接成像”的希望
NASA的Nancy Grace Roman望远镜(计划2027年发射)将拥有宽视场红外相机,能直接拍摄trappist-1e的表面图像——虽然分辨率不高,但能看到行星的云层、海洋或陆地,直接判断是否有液态水。
5.3 欧洲极大望远镜(ELt):“地面最强”的解析力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ELt(计划2030年建成)拥有39米直径的镜面,能在地面直接观测trappist-1e的大气层成分——分辨率比JwSt高10倍,能检测到更微量的生物标志物。
结尾:trappist-1e的启示——宇宙中的生命并不孤单?
在第二篇的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trappist-1e有没有生命?
答案是:我们还不知道,但它是目前最有可能的候选。它有岩石表面,有合适的温度,有液态水的可能,还有大气层的潜力。即使最终没有生命,它也能告诉我们:宇宙中的行星演化,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红矮星行星也能拥有宜居环境,生命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
有人说,trappist-1e是“宇宙给人类的一封信”——它让我们知道,地球不是唯一的“生命摇篮”;也有人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也不特殊。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trappist-1e的探索,已经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前进了一大步。下一个十年,当我们用更先进的望远镜看向这颗40光年外的行星,或许会得到一个让全人类沸腾的答案——是的,我们在宇宙中有邻居。
注:本文核心数据参考自JwSt团队2023年发布的trappist-1系统观测报告(“JwSt observations of the tRAppISt-1 System”)、《系外行星大气层研究》(Seager et al. 2019)中的气候模型,以及《天体生物学》(Astrobiology)期刊关于红矮星行星宜居性的争议文章。部分术语解释来自《行星科学导论》(de pater & Lissau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