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洞深处,陆尘盘膝而坐,眼神专注地“浏览”着脑海中那片浩瀚的系统光幕。与之前有明确目标地搜寻特定物品不同,他这次的行为,更像是一位准备进行大规模考古造假的策划者,在精心挑选“道具”。
他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高价值的“传承”,而是大量、多样、但普遍品级不算太高、却带着浓郁“历史沉淀感”的杂物。心念转动间,筛选条件已然设定:功法类(炼气期至金丹期为主,少量元婴基础篇)、器物类(残破法器、不明用途的日常或仪式物品)、材料类(失去大部分灵性但结构奇特的矿物、骨骼、木材)。
光幕上物品列表飞速滚动,价格大多不算昂贵,但架不住数量庞大。陆尘眼睛都没眨一下,雄厚的传说度如同开闸的洪水般倾泻而出,兑换清单上的物品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碧波诀》、《庚金剑气》、《厚土遁法》、《燃木功》……一部部完整的、最高可修炼至金丹期的功法被兑换出来。紧接着,陆尘动用神识,如同最精密的刻刀,开始对这些功法进行“处理”。他并非简单地将玉简掰碎,而是模拟自然侵蚀和岁月磨损的效果。
一部完整的《碧波诀》,被他用神识巧妙地“切割”成十几份大小不一、边缘参差不齐的碎片。每一份碎片上的文字都变得模糊不清,只能勉强辨认出零星的字句和运行路线,且内容绝不连贯,确保任意一份都无法独立修炼。他还模拟出水渍侵蚀、灵性流失的痕迹,让玉简碎片看起来黯淡无光,仿佛在河底沉睡了千万年。
一柄低阶飞剑法器,被他抹去所有炼制痕迹和神识烙印,只留下最基本的金属结构,然后模拟出严重的锈蚀、磕碰缺口,甚至将其“拗”成不自然的弯曲形状,仿佛经历了巨大的外力破坏。
一块记载着某种早已失传的炼丹手札的兽皮,被他弄得颜色暗沉,皮质酥脆,上面的字迹模糊难辨,还故意撕掉几个关键角落。
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矿石、刻着陌生图腾的残破陶片、质地特殊却毫无灵气的朽木……每一件,他都精心“做旧”,力求达到“看起来很有年头、很有故事,但具体是啥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效果。
这个过程耗费了他数日时间。当所有“道具”准备就绪,堆放在系统空间一角时,俨然像是一个小型造假作坊的仓库,散发着杂乱而古老的气息。
接下来,是投放。
陆尘没有选择在五大遗迹附近动手。那里关注度太高,任何不自然的“出土”都容易引人怀疑。他的目标,是西荒山脉广阔的外围区域,那些灵气相对稀薄、人迹罕至的角落:陡峭的悬崖缝隙、千年古树的空洞内部、干涸河床的淤泥之下、甚至是某个不起眼的山洞深处。
夜色,成了他最好的掩护。
一道淡若无痕的影子,悄无声息地滑出剑洞,融入沉沉的夜幕。陆尘将自身气息收敛到极致,元婴期的神识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扫描着脚下的山川地貌。他避开了所有可能存在修士活动的区域,专门挑选那些荒僻、难以抵达的地方。
在一处面向深谷的悬崖中部,一道狭窄的岩石裂缝深处,他留下了一枚记载着《庚金剑气》几个残缺字句的玉简碎片,旁边还有一块锈迹斑斑、看不出原貌的金属疙瘩。投放时,他还特意用神识扰动了一下周围的岩壁,让几块小石子自然滑落,掩盖痕迹。
在一株需要数人合抱、中心早已腐朽空心的古树洞内,他将一片记录着某种基础凝神法诀的残破兽皮,塞进了一道不起眼的树皮裂缝里,上面还沾了点模拟的湿泥和苔藓。
在一条早已干涸、布满鹅卵石的河床底部,他挖开一处松软的泥沙,埋入了一个刻着火焰纹路的残破陶罐底部,以及几块颜色奇特、却毫无灵气波动的“废矿”。
他的动作极快,效率极高。一夜之间,便如同播种般,在方圆数百里的西荒山脉外围,悄无声息地投放了上百件“古物”。每一处投放点都经过精心选择,确保物品的“出现”符合自然逻辑——要么是地质变动露出,要么是动物刨出,要么是风雨侵蚀导致。
做完这一切,天色已近黎明。陆尘悄无声息地回到剑洞,仿佛从未离开过。
他坐在原地,神识再次缓缓铺开,扫过那些刚刚被“种下”文明种子的地方。一切平静,没有任何异常。这些微不足道的碎片,静静地躺在泥土、石缝、树洞中,等待着偶然的发现。
陆尘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些低阶的、残缺的“古物”,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引起太大波澜,甚至可能被偶然发现的低阶修士当作没用的垃圾忽略掉。但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温水煮青蛙,潜移默化。
他要的不是一鸣惊人,而是让一种“西荒山脉处处是上古遗迹,甚至可能埋藏着一个失落文明的线索”的潜意识,慢慢渗透到所有踏入这片土地修士的心中。当发现的“古物”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杂,风格却又隐隐与已知的五大遗迹有些许关联或差异时,怀疑的种子便会生根发芽。
“文明假象”的构建,急不得。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发现”来层层加码。
他看了一眼系统面板,传说度虽然消耗了不少,但依旧充裕。这点投入,相比于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回报,微不足道。
“种子已经撒下,接下来,就是等待了。”陆尘闭上双眼,继续他的修炼和阵法推演,心态平和。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布景已经完成,接下来,只需要等待合适的“演员”入场,触发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