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方宝剑初试锋芒带来的震慑,如同涟漪般在朝堂扩散。那些原本对秦绾协理朝务心存疑虑或阳奉阴违的官员,如今再见她时,眼神里已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敬畏。秦绾乐得清静,并未因此而张扬,反而更加沉心于翰林院藏书阁。
她知道,真正的较量,从来不在明处的刀光剑影,而在暗处的信息与谋略。那柄剑是威慑,但翰林院中浩如烟海的典籍,才是她洞察先机、克敌制胜的真正利器。
她的目标愈发明确——白莲社,以及那位神秘的“圣女”。
这一日,她避开了那些常见的经史子集,径直走向藏书阁最深处,那几排标注着“前朝秘档”、“江湖异闻”、“禁毁杂书”的书架。这里光线更为幽暗,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陈年尘埃与霉味混合的气息,寻常翰林几乎从不踏足。
她耐着性子,一本本地翻阅。大多是些荒诞不经的传说,或是早已被证实为谣言的记录,但她并未气馁。终于,在一本纸张泛黄、边角破损严重的《嘉元朝野异闻录》(嘉元乃前朝年号)的残本中,她发现了一段被朱笔圈出、却又试图用墨迹涂抹掩盖的记载:
“嘉元末,白莲盛,有圣女林氏,擅蛊惑,通异术,言能呼风唤雨,起死回生。信众云集,势大震主。后朝廷发兵剿之,圣女殒于乱军,然尸首未见,信众皆言其‘虹化升天’,香火不绝于暗处。”
林氏圣女?擅蛊惑,通异术?尸首未见,虹化升天?
秦绾的心跳微微加速。这段记载虽然简略,且带有传说色彩,但其中“林氏”、“擅蛊惑”、“尸首未见”几个关键点,与如今江南暗传的“白莲现世,圣女临凡”隐隐对应!难道这白莲社的传承从未真正断绝?如今的“圣女”,是当年那位林氏圣女的后人?亦或是有人借其名号,故弄玄虚?
她继续往下翻阅,又在一本记录前朝各地官员奏报的汇编中,找到了一则被忽略的、来自江南某地知府的密奏副本。奏报中提到,当地曾有一林姓大户,在前朝剿灭白莲社时受到牵连,满门被诛,但其年仅七岁的幼女却被忠心家仆冒死救出,不知所踪。知府怀疑此女或与白莲社有关,曾暗中查访,却一无所获,最终不了了之。
林姓大户……幼女被救……不知所踪!
秦绾几乎可以肯定,如今这位搅动风云的“白莲圣女”,极有可能就是当年那个林家幼女的后代!她们隐姓埋名,潜伏百年,如今趁着大靖朝堂内斗、江南利益重组之机,再次现身,意图复辟前朝,或者至少是搅乱天下!
这个发现,让她背脊生寒。一个传承百年、隐在暗处、拥有狂热信众的组织,其能量和韧性,远超常人想象!
她将这两处关键记载默默记下,并将那几本书悄然放回原处。
回到锦绣阁,她立刻召见侯小乙。
“江南那边,关于‘白莲圣女’,可有什么更具体的描述?比如年龄、相貌特征、惯常手段?”秦绾问道。
侯小乙思索片刻,回道:“石磊和林风传回的消息里提到,谣传中的‘圣女’似乎很年轻,具体年龄不详,但绝非老妪。相貌……只说甚美,但无人能说得清具体模样,似乎见过其真容者极少。手段嘛……除了蛊惑人心,似乎还擅长用香,据说其出现时,常伴有异香,闻之令人心神恍惚,更容易听信其言。”
年轻,甚美,擅用香……
秦绾将这些信息与翰林院中的记载结合,一个模糊的“圣女”形象渐渐浮现。这是一个懂得利用自身优势,精于心理控制和伪装,并且很可能掌握着某些药物或催眠手段的、极其危险的年轻女子。
“让我们在江南的人,重点留意符合这些特征的、行踪神秘的年轻女子,尤其是与香料、药材、或是与三教九流接触频繁之人。”秦绾吩咐道,“另外,查一查近二十年来,江南各地有无突然兴起、背景成谜的富户或势力,尤其是与林家祖籍可能有关联的地区。”
“是!”侯小乙领命,但又犹豫了一下,“小姐,江南地域广阔,如此查访,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极易打草惊蛇。”
“我知道。”秦绾目光沉静,“所以,要讲究方法。不必主动出击,只需留意市井流言、观察异常动向。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信息碎片,拼凑起来,可能就是关键。记住,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小人明白!”
侯小乙退下后,秦绾独坐沉思。
白莲圣女……林家后人……擅用异香……
她隐隐觉得,自己似乎触碰到了这个庞大阴谋最核心的秘密。这位“圣女”,恐怕不仅仅是白莲社的精神象征,更可能是整个阴谋的实际策划者和推动者之一!
若能找到她,或许就能解开所有的谜团。
但对方潜藏百年,心思缜密,绝非易与之辈。这场较量,将从朝堂的明争,转向更为隐秘、更为凶险的暗斗。
她走到那柄尚方宝剑前,指尖轻轻拂过冰冷的剑鞘。
这柄剑,能斩贪官,能慑朝臣,但对于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的“圣女”,又该如何挥剑?
或许,答案依旧在那浩瀚的翰林秘阁之中。
她需要更多的线索,更需要……一个能引蛇出洞的契机。
目光再次投向南方。
江南,那片繁华与危机并存之地,注定将成为她与那位“圣女”交锋的主战场。
而她已经,嗅到了那来自暗处的、带着异香的……危险气息。
山雨欲来,暗战将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