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嘈杂不断,李江站在一个小坡上,下面是乌泱泱的人头。
李江拍了拍手上的老式喇叭,滋啦滋啦两声,才放到嘴边喊,“大家安静。”
人群中议论声戛然而止。
秦巧梅被气氛带动,心跳有些快。
“大家看到李老应该知道心里多少都有底了。”李江侧开身,让身后的人往前一站。
这回大家看的更清楚了。
不等李江再次开口,人群已经炸开了锅。“又要闹灾了?”
“上次李老观天就是之前闹饥荒的时候,这才几年,又有灾了?”
这句话一落,人群中有些悲哀之气涌出,有人脸上带着回忆的痛苦,“今年端午之后热的就不正常……而且晚上你们不觉得很冷?”
秦巧梅把这句话听进耳朵里了。
确实。
她晚上睡觉都往陆旷怀里挤,陆旷的身体堪称火炉,竟然在快入伏的时候也没觉得热。
李老是个颤巍巍的老人,弯腰驼背,拄着拐棍,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已经有些看不见眼。
但往那一站,显然比李江还要德高望重,人群看他拿起喇叭,自发安静。
秦巧梅心里大概对这个老人的身份有些猜测。
现在农村全是看天吃饭,就连陆旷有的时候看天色都能猜出来有雨还是没雨。
而一些有经验的老人,还会‘夜观天象’,来预测天气的转变,让大家及时做好天气变化的准备。
看来眼前这个人就是了。
大家对他的话显然很信服。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这是预示着旱灾。
话音刚落,像是印证着老人的话,天边伴着早起的晨光打了几声‘旱天雷。’
随后有几滴小雨滴落在秦巧梅的发顶。
又转瞬即逝。
李老说的这句话不是什么大家听不懂的星象话,而是简单明了的一句民间谚语。
让大家都听得懂。
“李老队,您没看花眼吧。”有人仰起头问李老。
李老缓慢的摇摇头,拐棍动了动。
这下就连知青们的脸上都难看非常,甚至有超过当地人的趋势。
闹饥荒那些年,其实很多遭难群众反而是城里人。
农村里颗粒无收,可以上山挖野菜、吃草根。
甚至村里多数人家其实都有储存粮食的习惯,硬挨也挨了一些时日。
但是城里人反而不一样,他们吃的都是农村人交上去的公粮。
闹饥荒的时候,地里颗粒无收,农村人交不上粮,或者是少交。
他们的粮食也就发不下来。
城里的情况当时比农村还要严重些,饿死人的比比皆是,只是现在消息闭塞,农村人不知道城里人的苦,城里人也不知道农村人的难。
一时间不管是知青还是农民全都人心惶惶。
老一辈的人经历过大饥荒,前几年又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
这才迫使无数人闯过山海关,在这苍凉的北大荒落地生根。
李江心里也有些悲戚,但他毕竟是领导者,这个时候就更不不能乱,他稳了稳心神。
“大家安静,先别慌。”
“情况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糟,十几里之外靠着大河,不论如何都不会像以前那么艰难。”
东北这边有着第一大内流河——乌裕尔河。
而他们这个地方,正好离其中一个分支有十几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在这扎根的原因,他们怕了,那几年给了很多人永远无法磨灭的打击。
这也是为什么生产队年年都会修水利,就是把分支的水引到壕沟里,灌溉农田,以求不缺水用。
大家听完这话有的人已经稍微安定了一些。
知道就算就算挨饿,也总归不会饿死人了,更不会像以前那么难。
因为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客观事实。
那就是东北的地,实在是太大,太辽阔了。
大到他们从早干到晚,日出到黄昏,都还有成片的荒地等待开垦。
“那庄稼地怎么办?”有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现在虽然比关里的日子好过,但是每年交的公粮也是成倍增长的。
交完公粮剩下的才能分到他们这些农民上。
不然也不会说庄稼地就是农民的命。
大旱减产,公粮还要交那么多,大家年底就分不到粮,“真又得啃树皮?”
秦巧梅好像听到有妇人在偷偷哭泣。
李江看了一眼大家,大家的顾虑何尝不是他的顾虑。
甚至他还要想到更多。
他清了清嗓子,又按住喇叭,“今天把大家叫到这,就是重新安排一下大家伙的工作。”
“虽然前一场雨刚下过,短时间还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我们必须得做出相应政策。”
能当上大队长的,都有能力。
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问题,何况他老爹这么早就给大家打个醒儿了,他把众人叫过来时显然不是只通知大家。
“知青同志们放在手头现有的农活,分成小组去拓宽咱们去年挖的壕沟,尽可能把乌裕尔河的水多饮一些过来。”
不管如何干旱,乌裕尔河总不能干。
“社员近期的灌溉,先保证黄豆玉米高粱甜菜。”
这些都是每年硬性要交的公粮。
无论如何不能出事。
其他的……
只能有没有余力了。
“趁着现在有水,先把田全部浇灌一遍。”
到时候干旱来临,能多挺几天是几天,如果坚持到九月中,剩下一个月就算没水,那粮食也有的收。
离九月中旬也就差不多三个月。
李江又单独点了几个人名。
秦巧梅看见,举手的都是年轻的。
青壮年。
“你们几个去清井底的淤泥。”
这样能让井深一些,储水也能多些,不至于到时候干旱用水困难。
下井挖淤泥这活可不是开玩笑的,是个很危险的活。
现在的水井,口小,一次就能提出来一桶水,深度三四米,进去很容易缺氧。
一整个队只有两口井吃水,一个离牛棚近,一般都是猪牛羊用。
还有一个是队里生活用水。
秦巧梅在一旁听着,心里还是隐约有些不踏实,觉得李江这些决策虽然可解决燃眉之急。
但治标不治本。
靠天吃饭就这点不好。
天有不测风云。
就算今年挨过去了,那明年又是这样怎么办?
不待秦巧梅多想,李江已经挥手让众人散了。
秦巧梅也就收了心思。
往好处想,历史上那几次大灾已经过去了,李老现在也只是给大家提个醒。
万一明天就一场大雨下过来了呢?
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