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计划”核心组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体。椭圆形的长桌旁,各部门负责人正襟危坐,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资料。墙上的电子屏幕显示着本次会议的焦点——项目初期资源分配草案,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百分比,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林小溪坐在市场部总监身侧稍后的位置,这是她作为市场板块负责人在核心组的固定席位。她穿着熨帖的白色丝质衬衫和黑色西装裤,长发挽起,露出清晰的下颌线,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沉着干练。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掌心微微沁出的湿意,以及心脏在胸腔里不规则的跳动。
会议进行到最关键也是最敏感的部分——预算审议。当讨论到市场开拓板块的初期用户获取成本预算时,技术团队的负责人,那位以严谨(或者说苛刻)着称的王总工程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率先发难。
“林组长,”王总的视线越过桌面,直接落在林小溪脸上,语气带着技术人士特有的、不容置疑的笃定,“你们市场部提出的这个初期获客成本预算,比行业基准高出百分之二十五。这个数字,是否过于乐观,或者说……过于激进了?”
他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几道目光立刻聚焦到林小溪身上,有审视,有观望,也有几分等着看好戏的意味。资源就这么多,市场部多拿一点,其他部门自然就少一点。
林小溪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迎上王总质疑的目光。她知道这一刻迟早会来,也做好了准备。她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声音清晰而平稳地响起:
“王总,您提到的行业基准数据,我们团队做过详细分析。那份基准是基于传统互联网产品的推广模式,而‘晨曦计划’打造的是全新的智慧生态,目标用户画像、触达渠道、以及所需的用户教育成本,都与传统模式有显着差异。”
她操作电脑,将准备好的几张核心数据图表投射到辅助屏幕上。
“我们提出的预算,是基于对目标城市高净值人群媒体习惯的深度调研、精准渠道的谈判预估价,以及为了建立初期品牌认知和信任度所必须投入的线下体验活动成本,综合测算得出的。”她指向图表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我们仅仅参照旧有基准,很可能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顾总要求的初期用户规模和质量的积累目标,这会直接影响后续生态的激活和商业闭环的形成。”
她的阐述条理清晰,数据支撑充分,试图用逻辑和专业来化解对方的质疑。
然而,王总显然有备而来。他摇了摇头,语气更加尖锐:“林组长,你所说的‘差异’和‘必要投入’,在我看来,更多是主观判断。技术实现需要真金白银,产品打磨也需要资源。市场部的这份预算,占用了过多前期资源,是否会影响到其他更关键环节的投入?我认为,这个预算必须砍掉至少百分之十五,否则技术研发的进度无法保证。”
“王总,”市场部总监见状,不得不开口帮腔,“市场投入是龙头,如果初期声量和用户基础打不牢,后续技术再好,产品再完美,也可能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这个预算,是我们经过反复推敲……”
“推敲?”王总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嘲讽,“恐怕是过于理想化了吧?现在经济大环境如此,如此高昂的获客成本,投资方那边是否能通过,也是个问题。”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逐渐升温,气氛变得有些僵持。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或低头记录,或交换着眼神,没有人轻易表态。资源争夺战,向来如此。
林小溪感到压力倍增。王总的质疑并非完全无理取闹,高昂的预算确实存在风险。但她坚信,对于“晨曦”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项目,按部就班、畏首畏尾的投入,只会导致失败。她紧紧握着手中的笔,指节泛白,准备进行更详细的数据拆解和风险论证。
就在这时,一个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打破了争执的漩涡,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能让所有嘈杂瞬间平息的力量。
“王工。”
是顾言琛。
他一直坐在主位上,沉默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低垂,仿佛在审视面前的报告,又仿佛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直到此刻,他才开口。
所有人的目光,包括林小溪,都不由自主地转向他。
顾言琛缓缓抬起头,目光并没有看向林小溪,而是直接落在王总工程师身上,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压。
“关于市场部的预算,”他开口,语气平稳得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我仔细看过林组长提交的测算报告附件三,第七页,关于目标城市高端社区线下渗透成本的类比分析,”他的话语微微一顿,似乎在回忆某个具体数据,“以及附件五,第二页,关于竞品‘星辉’在类似渠道的历史投入与产出比的逆向推导。”
他精准地报出了林小溪报告中的页码和内容,甚至提到了连她自己汇报时都因为时间关系只是一语带过的、用于佐证的竞品分析细节。
王总工程师的脸上闪过一丝错愕。
顾言琛继续说道,语气依旧平淡,却字字千钧:“林组长的测算,虽然数额偏高,但逻辑是成立的,数据支撑也是目前能找到的最详实的。她考虑到了项目特殊性带来的额外成本,也预见了保守投入可能带来的用户质量不达标的长期风险。”
他的目光终于,极其短暂地,扫过了林小溪的方向。那目光依旧没有什么温度,像掠过一件无关紧要的物体,快得让她几乎以为是错觉。
然后,他重新看向王总,语气带着最终裁决的意味:“‘晨曦计划’不是常规项目,不能完全套用旧有经验。市场是引爆点,前期投入,必须保障。”
他微微停顿,给出了最后的结论,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会议室里:
“我相信林组长的判断。”
“……”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我相信林组长的判断。”
这短短九个字,从一个素来以严苛、冷静、数据驱动着称的顾言琛口中说出,其分量足以让所有人震惊。这不是简单的支持,这是一种近乎绝对的、毫无保留的信任背书。
王总工程师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但在顾言琛那平静却极具压迫力的目光下,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脸色变得有些难看,默默地低下了头。
其他几位原本还想附和质疑的总监,也纷纷收敛了神色,不再多言。顾言琛已经表态,并且是基于对报告细节如此深入的了解基础上做出的判断,谁再反对,就是直接挑战他的权威和眼光。
林小溪怔怔地坐在那里,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她预想过各种情况,甚至做好了预算被大幅削减后如何调整策略的准备,唯独没有料到,顾言琛会用这种方式,如此直接、如此强势地,站在她这一边。
他不是在安抚,不是在调和,而是用他绝对的权力和精准的业务能力,为她扫清了障碍。他甚至没有给她更多解释和表现的机会,就直接替她终结了争论。
这份支持,来得太突然,太意外,也太……沉重。
她不由自主地看向主位上的顾言琛。他已经移开了目光,仿佛刚才那石破天惊的支持只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工作指示,正低头翻阅着下一项议程的资料,侧脸线条冷硬,没有任何情绪外露。
可他刚才……确实提到了她报告里那些不起眼的附件细节。他看得那么仔细吗?在她熬夜修改、反复核对的那些深夜里,他是否也曾在某个她不知道的时刻,同样在灯下,一页页地审阅过她的心血?
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她心中翻涌。有被信任的震动,有压力骤增的惶恐,还有一种……连她自己都不愿深究的,细微的、被看到的悸动。
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继续进行。后续的议程,林小溪有些心神不属,只是机械地记录着要点。她能感觉到,散会后,王总工程师离开时,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那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质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带着某种评估和隐隐不悦的复杂情绪。
她知道,顾言琛的维护,像一把双刃剑。它为她赢得了资源,却也让她成为了更显眼的靶子。那些原本可能只是藏在心里的不满和嫉妒,如今恐怕会变得更加具体和尖锐。
她随着人流走出会议室,在走廊上,恰好与同样走出来的顾言琛迎面相遇。他正侧头听着助理周铭低声汇报着什么,神情专注。
当他的视线无意间扫过她时,依旧没有任何停留,仿佛她只是走廊上一盆普通的绿植。他的脚步甚至没有丝毫放缓,与她擦肩而过,带起一阵微小的、带着冷冽清香的气流。
仿佛刚才在会议室里,那个说出“我相信林组长的判断”的人,根本不是他。
林小溪站在原地,看着他挺拔冷硬的背影消失在走廊转角,心中那点刚刚升起的、微弱的悸动,瞬间被这巨大的反差和随之而来的、更庞大的压力所淹没。
他给了她支持,却也用这种刻意的、彻底的疏离,提醒着她他们之间应有的界限。
她握紧了手中的会议记录本,指尖冰凉。这份“意外”的支持,像一块巨石投入心湖,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汹涌的、让她不知所措的暗流。前路,似乎因为这份来自最高处的“信任”,而变得更加迷雾重重,步步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