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风,带着一股莫名的萧瑟,吹遍了北平的街巷。
前两年大炼钢的热火朝天还未完全消散,粮食短缺的阴影就悄然笼罩下。
大锅饭的弊端逐渐显现,集体耕作的积极性不足、物资调配失衡,再加上气候异常导致的部分粮食减产,多重因素叠加,让“粮食”成了那年最紧俏的话题。
街道办的通知来得突然又郑重。
王主任带着工作人员走进四合院时,脸上没了往日的笑意,手里的通知单沉甸甸的:“各位街坊,受当前形势影响,粮食供应要做调整,从这个月起,粮食定量减量,每人每月的口粮比之前少两成,细粮比例也下调,优先保障粗粮供应。大家都要节约用粮,共渡难关!”
这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四合院的安宁。“啥?减量两成?那够吃吗?”贾张氏第一个叫了起来,脸上满是焦虑,“我家还有两个小的要养,淮茹丫头还在喂奶,这粮食不够可咋整?”
闫埠贵皱着眉,手指飞快地在心里盘算:“每月少两成,一年就少不少,家里四口人,得省着再省着才能撑过去。”
马德山沉声道:“王主任,这减量是暂时的吧?咱们工人还得干活,吃不饱可没力气啊。”
王主任叹了口气:“大家的难处我们知道,但这是全局安排,得先保证整体供应。街道会尽量协调,但也得靠大家一起节约,瓜菜代、挖野菜,能补充的都得用上。”
粮食减量的影响,最先体现在轧钢厂的食堂里。
何雨柱看着送来的粮食清单,眉头拧成了疙瘩——大米、面粉的配额少了两成,连玉米、高粱这些粗粮的供应都打了折扣。
作为第三食堂的班长,他既要保证几千号工人能吃饱,又得遵守粮食定量的规定,压力陡增。
“柱哥,这粮食不够啊,以前一顿饭每人能给二两米,现在减量后,顶多一两六,工人们干的都是重活,怕是吃不饱。”后厨的师傅忧心忡忡地说。
何雨柱点了点头,心里早有盘算:“粗粮比例提高,玉米、高粱磨成粉,掺在面粉里做窝窝头、玉米饼,耐饿;菜地里多种点土豆、萝卜、白菜,这些根茎蔬菜能填肚子,还不占粮食配额;炖菜多放水、少放油,尽量让菜量显得足实。”
他还琢磨出了新法子:把野菜焯水后拌进玉米面里蒸菜窝窝,既增加了分量,又能补充维生素;用豆腐渣和白菜炖成汤,撒点盐和葱花,就是一道能下饭的素菜。
虽然饭菜不如以前丰盛,细粮更是稀罕物,但何雨柱凭着六级厨师的手艺,把粗粮做得尽量可口,窝窝头蒸得松软,玉米饼烤得焦香,总算让工人们能勉强吃饱,不至于饿肚子干活。
何雨阳下班去食堂打饭,看着碗里的粗粮窝窝和白菜汤,没说啥,只是默默吃完。
他知道弟弟的难处,也明白这是特殊时期的无奈,回家后还特意跟吕清心说:“娘,厂里食堂粮食减量了,家里也得省着点,细粮留着给孩子们和文惠、文静补身子,我们大人多吃点粗粮就行。”
四合院的家家户户,也都开始了精打细算的日子。
吕清心把粮食锁在柜子里,每天定量发放,糙米、玉米、高粱掺着煮,蒸窝窝头时特意多加些水,让体积显得大些。
她还带着王文静、王文惠在院子角落开垦了一小块菜地,种上萝卜、白菜、菠菜,既能补充蔬菜,又能省下买菜的钱,实在粮食不够时,还能当主食填肚子。
何卫国和何为民刚两岁多,正是能吃的时候,看着窝窝头噘着嘴不肯吃。
吕清心就把细粮磨成粉,掺在粗粮里做成小疙瘩汤,加点剁碎的菜叶,两个小家伙才肯张嘴。
王文惠心疼孩子,想多给点细粮,被吕清心拦住:“现在是特殊时期,细粮得省着用,孩子们慢慢适应,吃点粗粮也健脾胃。”
贾家的日子更难熬。秦淮茹刚断了奶,贾当还小,棒梗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一家四口的口粮减量后,明显捉襟见肘。
贾张氏每天做饭都用小秤称着粮食,窝窝头做得又小又硬,菜里几乎没油,清汤寡水。
棒梗吃不饱,就缠着秦淮茹要吃的,秦淮茹看着孩子可怜,只能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孩子,自己常常饿着肚子干活。
贾东旭在厂里干活,饿了就多喝食堂的菜汤,硬扛着,回来还得安慰家人:“没事,忍忍就过去了,等形势好转就好了。”
闫埠贵更是把“节约”发挥到了极致。
家里的粮食锁得严严实实,每顿饭的分量都精确到颗粒,孩子们想吃多一口都不行。
他还带着家人去郊外挖野菜,马齿苋、灰灰菜、荠菜,只要能吃的,都挖回来焯水凉拌或掺在饭里,甚至还琢磨着把玉米芯磨成粉,掺在面粉里做饼,虽然口感粗糙,却能顶饿。
马德山家相对沉稳,他领着儿子在院里种了不少蔬菜,还教街坊们辨认可食用的野菜。
偶尔挖到点野菜、种的蔬菜丰收了,还会分给贾家一点,笑着说:“远亲不如近邻,互相帮衬着,总能过去。”
粮食短缺的日子里,四合院的烟火气少了几分丰盛,多了几分艰难,却也没断了邻里间的温情。
吕清心蒸了掺着细粮的窝窝头,会让何雨柱给马德山送两个。
何雨柱在食堂偶尔能分到点边角料的肉,炖成汤,也会给秦淮茹端一碗,让她给孩子补补;马德山挖了新鲜野菜,会分给院里几家,教大家怎么做好吃。
何雨阳看着院里的街坊们互相帮衬,心里稍感欣慰。
他知道,粮食减量只是第一步,往后的日子可能更难,但只要大家心齐,节约用粮、互帮互助,总能扛过去。
他还托人从乡下买了些红薯干、土豆,悄悄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偶尔也会接济一下实在困难的贾家,却不张扬,怕伤了贾东旭的自尊。
195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四合院的家家户户都缩衣节食,窝窝头的香气取代了往日的红烧肉味,野菜汤的清淡盖过了曾经的糖醋鲜香。
但没人抱怨,也没人放弃,大家都在默默坚守——男人们照常上班干活,女人们精打细算持家,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闹,即使肚子不那么饱,脸上依旧有笑容。
粮食减量的日子,像一场考验,打磨着每个人的韧性,也让四合院的邻里情在困境中愈发醇厚。
大家都盼着,盼着春天早点来,盼着粮食丰收的日子早点到,盼着那些丰衣足食的烟火岁月,能早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