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秋的北平四合院,清晨的阳光透过葡萄架,在青砖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
吕清心刚把熬好的小米粥端上桌,厨房就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14岁的何雨柱正踮着脚,够橱柜里的面粉,身上的蓝布褂子沾了不少白灰,鼻尖也蹭得花花的。
“柱子,别瞎折腾!先吃饭,上学要迟到了!”吕清心笑着喊。话音刚落,院门口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何雨阳背着帆布书包走进来,1米8的个子在四合院的门洞里显得格外挺拔,蓝白相间的学生装衬得他眉眼清亮,刚从清华大学报到回来的意气,藏都藏不住。
“哥!”何雨柱立刻放下面粉,凑到何雨阳身边,仰着脸问,“今天教我做你说的那个‘番茄炒蛋’不?我昨天把番茄都泡好了!”
何雨阳揉了揉他的头,目光扫过弟弟1米6左右的个子——比自己矮了大半个头,身形也单薄些,偏偏满脑子都是锅碗瓢盆。“先吃饭,上学去。放学回来教你,保证比娘做的还香。”
饭桌上,何大清放下筷子,看向扒拉着粥的何雨柱,语气严肃:“昨天先生说你又逃了半节课,去胡同口看人家炸油条?”何雨柱身子一僵,小声嘟囔:“那油条炸得好,我看他放了多少碱……”
“你还敢说!”何大清放下碗,声音提高了些,“雨阳14岁都上大学了,你倒好,初中还得人盯着!再逃学,我就把你厨房的锅碗瓢盆全收了!”
吕清心赶紧打圆场:“柱子,娘知道你爱做饭,但上学也重要啊,认识字才能看菜谱,算算数才能调调料,不然以后做了好吃的,连招牌都写不了。”
这已是家常便饭的“劝学”场景。
何雨柱打小就对书本没兴趣,倒是三岁起就爱跟在吕清心屁股后面转厨房,颠勺、调馅学得比背书快十倍。
之前为了逃学,他还装过肚子疼、崴过脚,每次都被何雨阳戳穿——毕竟哥哥比他大几分钟(双胞胎),这点小伎俩根本瞒不过。
“柱子,我跟你说,”何雨阳放下书包,夹了个鸡蛋给弟弟,“我们大学食堂有个师傅,以前是御厨,他说‘好厨子得懂化学’,比如面发酵要放酵母,酵母是啥?课本里生物课就讲!还有火候,大火、小火的温度,物理课里的热传递就能解释,你不学这些,以后怎么做出跟御厨一样的菜?”
何雨柱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课本里能学做御厨的菜?”“那可不!”何雨阳趁热打铁,“今天你好好上学,放学我就教你用‘算术算调料’,比如炒一盘菜放多少盐,放多少糖,比例不对就不好吃了,这得用数学课学的分数算呢!”
何雨柱琢磨了一会儿,觉得哥哥说得有道理,终于端起碗大口喝粥:“行!我今天不逃学,但你得说话算话,教我做番茄炒蛋!”
何大清看着兄弟俩的互动,嘴角忍不住勾了勾——这小子,硬的不吃,就吃他哥这“美食忽悠”的软招。
上午,何雨阳背着书包走进清华大学的校门,课堂上听教授讲“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思路。
而几公里外的初中校园里,何雨柱坐在教室里,眼睛却时不时瞟向窗外——脑子里想的不是课文,而是中午回家怎么跟娘学揉面,晚上哥哥要教的番茄炒蛋该放多少油。
好不容易熬到放学,何雨柱撒腿就往家跑,刚进四合院就冲进厨房,把书包一扔,拿起番茄就洗。
何雨阳跟着回来时,就看见弟弟踮着脚,把番茄切成大小不一的块,锅里的油已经烧得冒烟了。
“哎!关火!油太烫了会糊!”何雨阳赶紧冲过去,把火调小,“炒番茄得先把油烧到六成热,就是油面有点冒烟,但没到冒烟厉害的程度,这样番茄炒出来才甜,不会发苦。”他接过何雨柱手里的铲子,演示着把番茄倒进去,“你看,要轻轻翻炒,让每个番茄都裹上油,然后放半勺糖,去酸味。”
何雨柱凑在旁边,看得认真,连呼吸都放轻了:“哥,我来试试!”何雨阳把铲子递给弟弟,在旁边指导:“慢点,别把汁溅出来……对,再放一点点盐,盐能提鲜,你记得昨天学的‘比例’不?这盘番茄大概300克,盐放1克就够了,多了会咸。”
何雨柱一边炒,一边小声算:“300克番茄,1克盐……那要是500克番茄,是不是就放1克多一点?”“聪明!”何雨阳笑着点头,“这就是数学课的用武之地,不然凭感觉放,这次好吃下次就不一定了。”
不一会儿,一盘酸甜可口的番茄炒蛋端上了桌。何雨水凑过来,夹了一块放进嘴里,眯着眼睛喊:“二哥做的真好吃!比娘做的还香!”
何大清和吕清心尝了,也忍不住夸:“柱子这手艺,越来越好了。”何雨柱得意地看向何雨阳,眼里满是“你看我厉害吧”的骄傲。
周末的时候,何雨阳会把课本带到厨房,一边看着何雨柱揉面,一边给他讲题。
“你看这道算术题,‘家里来了5个客人,每人吃2个包子,一共要做多少个’,这不就是你做饭要算的量吗?”何雨阳指着课本上的题,“你要是不会算,客人来了包子不够,多丢人。”
何雨柱一边揉着面团,一边听哥哥讲题,遇到不懂的就问,倒也学得认真。
有时候揉面累了,他就跟何雨阳聊厨房的事:“哥,我昨天跟胡同口的张师傅学了做炸酱面,他说炸酱得用五花肉,小火慢熬一个小时才香,下次我做给你吃。”
何雨阳笑着点头:“好啊,不过你得先把这周的作业写完。等你高中毕业了,要是还爱做饭,咱们就去饭店,专门学做美食,以后开个大饭店,让全北平的人都来吃你做的菜。”
何大清看着兄弟俩一个在厨房忙碌,一个在旁边讲题,心里满是欣慰。
他原本还担心何雨柱不爱上学,以后没出路,现在看来,有雨阳这么引导,柱子既能学知识,又能发挥自己的兴趣,倒也是条好路子。
吕清心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晚饭——何雨柱总会变着花样做些小点心、家常菜,四合院的烟火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
夕阳西下时,何雨阳背着书包去图书馆,何雨柱在厨房收拾碗筷,何雨水在院子里追着蝴蝶跑,吕清心坐在葡萄架下缝衣服,何大清看着这一幕,拿起报纸,嘴角带着满足的笑。
1949年的北平,和平的日子像一碗温粥,熬着书香,也熬着烟火,而这四合院的兄弟俩,正沿着各自的路,慢慢长大,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