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效率高得惊人。
沈铮点头后的第三日,一纸盖着应天府衙大印的文书便送到了墨香书坊。
文书宣称,惠民堂东家李贽涉嫌“纠集匪类、谋夺民产、行凶伤人”,其家产悉数查没充公,其名下包括惠民堂总店、三处仓库、城外一座废弃砖窑厂以及现银千两,一并折价划归苦主陈启,以作赔偿。
与此同时,一队五名精干的锦衣卫缇骑入驻书坊附近,明面上是保护“重要人证及苦主”,实则监视,也听候陈启明差遣。
为首的是一名姓赵的小旗,面容冷硬,话不多,但指令执行得一丝不苟。
陈启明心中了然,这是沈铮划下的道,也是给他的第一重考验——能否用好这些人,能否真正把事情做起来。
他毫不怯场,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将书坊的印刷业务全权交给福伯和雇佣的两名学徒维持,核心的蜡模活字技术则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接着,带上赵小旗等人,直奔城外那座废弃的砖窑厂。
窑厂占地颇大,只是荒废已久,显得破败。
但对陈启明而言,现成的窑体、充裕的场地、远离人群的隐蔽性,简直是完美的玻璃工坊选址!
“赵兄,麻烦派两位兄弟,持沈大人的手令,去市面上招募十名可靠的老窑工,工钱给双倍,但要签死契,严禁泄密。”
“再找可靠的匠人,按我画的图纸,改造这几座旧窑,需要加高、加固,通风尤其要做好…”
“采购的石英砂、石灰石、纯碱(通过硝石提纯和草木灰并用的方式)、石炭,品质必须上乘,量要足…”
陈启明一条条指令清晰明确,丝毫不像初次管理工坊的书生。
赵小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依旧沉默领命,安排手下分头行动。
有锦衣卫的虎皮和充足的银钱开路,一切进展神速。
十名经验丰富的老窑工很快带着家眷被“请”到了厂区,事实上处于半软禁状态。
各种原材料源源不断运来。
工匠们按照陈启明绘制的古怪图纸,热火朝天地改造着窑炉。
陈启明白日泡在工坊,亲自指导关键部位的改造,解释着那些窑工们从未听过的“高温计”、“鼓风箱”、“退火窑”的概念。
夜晚,他则在油灯下不断计算、优化配方,绘制更精细的器具图纸,偶尔与翘儿探讨一些工艺细节。
翘儿虽不懂技术,但心思玲珑,常能提出一些关于人员管理或物资调配的实用建议。
【基于现有材料与工艺理解,新型高温窑炉设计完成,预计可将炉温提升至所需标准。获得文明点数+5。】
【当前文明点数:45。】
数日后,第一座改造完成的高炉终于点火。
巨大的鼓风箱在壮汉的拉动下呼啸,石炭投入,烈焰奔腾,炉温迅速攀升,远超这些老窑工过往的经验。
所有窑工都屏息凝神,看着那位年轻的东家。
陈启明亲自操作,将按新配方混合好的原料投入坩埚,送入炉心。
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火光映照着他专注而坚定的脸庞。
这一次,他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追求完美。
经过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当特制的坩埚被再次取出。
经过退火处理后,敲开外层。
一股清澈透明、宛若凝固泉水的玻璃液呈现在众人面前!
虽然仍有些许气泡,但其纯净度、透明度,已远超他之前在书坊后院烧制的所有样品!
“成了!真的成了!”一位老窑工忍不住激动大喊,几乎要跪下去膜拜这神迹。
所有工匠都沸腾了,看着那晶莹剔透的物体,如同看着神迹。
赵小旗和他手下的缇骑,虽依旧面无表情,但眼中也难以抑制地流露出震撼之色。
他们亲眼见证了,沙石是如何化作这堪比水晶的珍宝!
陈启明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疲惫而欣慰的笑容。
工业化生产的基石,终于打下了第一块。
…
然而,江宁县表面上因李贽的倒台而恢复平静,水面之下,却因这座突然兴建的“琉璃工坊”而暗流涌动。
如此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
无数双眼睛盯上了城西那座戒备森严、不断冒出浓烟的新工坊。
人们都在猜测,那姓陈的书生,究竟在捣鼓什么?竟能让锦衣卫如此保驾护航?
各种离奇的流言开始悄然传播。
有人说陈启明得了海外异人传承,在炼制长生不老丹。
有人说他在为宫里秘密铸造某种神兵利器。
更有人将其与之前的海寇袭击、李贽倒台联系起来,猜测其中藏着惊天秘密。
应天府衙、南京六部的一些官员,乃至镇守太监府,都开始或明或暗地打探消息。
一股无形的压力,开始向工坊汇聚。
陈启明对此心知肚明。
他知道,玻璃这匹“千里马”已然亮相,接下来,就必须尽快找到能护住它的“伯乐”,而且是足够多的伯乐。
他将最初烧制成功的几件相对完美的玻璃器皿——一只荷叶杯、一座小巧笔山、一面手持镜,小心包装好。
又将自己熬夜写就的《千里镜研制臆测》、《玻璃于国计民生之利初探》两篇“论文”,一并放入锦盒。
“赵兄,”他找到赵小旗,神色郑重,“此物乃沈大人嘱托之关键,关乎后续大计。烦请务必亲自交到沈大人手中,并转告一句话。”
“何话?”
“琉璃虽好,终是玩物。千里镜成,可定海波。”
赵小旗目光一凝,重重点头,接过锦盒,二话不说,转身快马加鞭直奔南京城内。
陈启明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知道最后的答卷已经送出。
能否真正赢得沈铮乃至其背后势力的全力支持,就在此一举了。
工坊的烟囱依旧日夜不停地冒着烟,预示着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