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冬日的清晨,空气清冷而陌生。
苏想拖着简单的行李箱,站在马普研究所那栋充满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大楼前,深吸了一口气。
这里,将是她未来至少六个月奋斗的地方。
施耐德教授的团队比她想象的更加国际化,也更加……严谨,甚至有些刻板。
接待她的是一位名叫安娜的金发女博士,英语流利,但带着明显的德国口音,态度礼貌而疏离。
“苏,欢迎。这是你的工位,这是实验室安全手册,必须熟记。
每周三上午是组会,需要汇报进度。
教授不喜欢迟到,也不喜欢没有准备的发言。”
安娜语速很快,交代完基本事项便匆匆离开,留下苏想独自面对满眼的德文标识和周围投来的、混杂着好奇与审视的目光。
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学术,而是语言!
虽然苏想的英语足够进行学术交流,但实验室日常沟通、仪器操作说明、甚至食堂菜单,大部分都是德语。
她仿佛瞬间变成了半聋半哑的人,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比面对Imo最难的题目时还要令人窒息。
她没有被吓倒!
当天下午,她就跑去书店,买来了最厚的德汉词典和基础德语教材。
每天结束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后,无论多晚,她都会雷打不动地学习两小时德语,从最基本的问候语到复杂的专业词汇,一个都不放过!
实验室里,她是最沉默的一个,但眼睛和耳朵从未停止工作。
她仔细观察每一位同事的操作习惯,努力分辨他们交谈中的关键词,遇到不懂的,就记下来回去查字典,
或者鼓起勇气用结结巴巴的德语请教旁边一位看起来比较和善的、名叫托马斯的工程师。
她的勤奋和谦逊,渐渐赢得了托马斯和一些同事的好感。
而真正让团队开始正视她的,是一次组会上的“意外”。
那次组会上,施耐德教授指着投影屏上一组关于新型合金疲劳裂纹扩展的模拟数据,眉头紧锁:
“这个拐点处的能量释放率,与我们的宏观实验结果偏差超过了15%!给我一个解释!”
负责该模拟的博士生汉斯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地列举了几种可能,但都无法令人信服。
会议室气氛有些沉闷……
坐在角落的苏想,看着那组异常熟悉的数据波动模式,脑海中瞬间闪过了她在“蜂巢”项目中处理复杂信号时用过的一种多尺度分析方法。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
“教授,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能量耗散的多路径耦合角度考虑?”
她用带着口音但语法准确的德语,谨慎地开口,“裂纹尖端的塑性区与声子散射可能存在非线性关联,这或许会影响到宏观测得的能量释放……”
她拿起笔,在白板上快速画出了几个关键的耦合方程,并指出了模拟中可能忽略的一个微观阻尼项。
她的思路清晰,数学表达极其严谨,虽然德语表述还略显生涩,但其中的物理洞察力却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施耐德教授推了推眼镜,仔细看着白板上的公式,眼中的惊讶越来越浓。
他示意苏想继续!
苏想受到鼓励,语速加快,将她在“蜂巢”项目中领悟到的“动态平衡”思想,
巧妙地迁移到了这个材料学问题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微观耦合效应的新修正模型思路。
当她放下笔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施耐德教授第一个鼓起掌来,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真心的笑容:
“非常精彩的跨学科思考,苏!你的数学直觉令人惊叹!
就按照这个思路,汉斯,你和苏合作,重新调整模型!”
这一刻,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来自东方的、沉默寡言的女孩子,拥有着何等可怕的学术潜力。
她不是来镀金的,她是真正来“攻城略地”的!
自此,苏想在团队中的地位悄然改变。
她开始接触到更核心的研究内容,而她也以更疯狂的努力回报这份信任。
她几乎是住在了实验室,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第一个到来。
她的咖啡杯成了实验室的固定风景,里面永远是浓得发黑的黑咖啡。
德国的科研人员以严谨和勤奋着称,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中国女孩的“拼”和“卷”,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她可以为了验证一个参数,连续在电子显微镜前工作十几个小时;
可以为了搞懂一个德国同事随口提到的理论,通宵查阅文献直到彻底理解。
“苏,你不需要休息吗?”
安娜有一次忍不住问她。
苏想抬起因为缺乏睡眠而有些血丝的眼睛,笑了笑:“时间不够用。”
她的这种近乎自虐的勤奋和恐怖的进步速度,让原本有些散漫的德国同事们感到了压力,私下里给她起了个外号——“东方魔法卷王”。
这外号带着惊叹,也带着一丝敬畏。
独立负责子课题,意味着苏想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更深入的实验室资源使用权。
她负责研究一种新型镍基高温合金在特定热处理路径下的微观组织演变,这对于提升航空发动机叶片性能至关重要。
苏想全身心投入其中。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德国先进的材料制备和表征技术,从真空熔炼炉到高分辨透射电镜,每一个环节都亲手操作,记录下最详尽的工艺参数和现象。
她的严谨和细致,甚至超过了以严谨着称的德国同事。
每一个数据都反复验证,每一个异常现象都追根究底。
她不仅完成了施耐德教授设定的目标,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国内的需求,额外设计了几组探索性的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她敏锐地注意到,德国团队采用的一种多级时效热处理制度中,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低温预时效”环节。
这个环节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往往一笔带过,但其具体的温度控制曲线、保温时间与后续组织性能的定量关系,却从未被详细披露。
直觉告诉她,这个“细节”可能就是提升合金长期稳定性的关键,也是国内相关工艺一直无法稳定复现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