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屿的风波刚刚平息,北斗团队还未来得及喘口气。
刘教授便带来了863军工项目的正式任务书,以及一个令人压力倍增的消息。
“任务很明确,”
刘教授的神色是前所未有的严肃,
“在六个月内,完成蜂巢分布式智能决策核心的初级原型开发。
这是列入七五计划预研的重点项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他摊开任务书,上面罗列的技术指标和要求让即使是见惯了难题的几人也倒吸一口凉气。
这已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在城市交通模型上的复杂度,涉及到了实时多目标优化、抗干扰通信、以及极高可靠性的要求。
“时间太紧了!”
周炽嘴上说着抱怨的话,“这玩意儿比Imo的压轴题还变态!”
但是他的眼里全是跃跃欲试的兴奋劲儿!
脑子里已经开始飞速盘算着如何将他擅长的动态规划和启发式算法应用到这片新战场。
陈知行快速浏览着技术文档,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大脑如同高速计算机,瞬间锁定核心:
“关键难点在于异构节点的协同算法和系统冗余设计。
要构建新的数学模型,或许可以从随机过程和非合作博弈论的交集入手……”
连李泽川都收起了玩世不恭,咂咂嘴:
“这回玩得有点大啊,小爷我那点零花钱怕是买不够试错的芯片了。”
但他眼神锐利,心里已在盘算着如何利用他的人脉和渠道,去淘换那些管控更严、性能更好的进口芯片和存储元件,甚至开始构思特殊的散热方案。
苏想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挑战激起的兴奋。
这才是真正的“科技报国”前线!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任务书上的每一个技术节点,试图用自己的融合视角,在理论、算法和工程实现之间,寻找那条最高效的路径。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敲响了。
一名穿着没有肩章和领花的草绿色军便装、身姿挺拔如松的年轻男子站在门口。
他约莫二十三四岁,寸头,肤色是常年风吹日晒的小麦色,五官轮廓硬朗,眼神锐利如鹰,周身散发着一种与校园格格不入的刚毅和肃杀之气。
“报告!西北某基地技术参谋,何劲松,奉命前来协助863‘蜂巢’项目数据验证与实地测试对接工作!”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目光在实验室几人身上一扫,带着审视的味道。
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
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硬汉”气场震了一下。
刘教授连忙介绍:
“这位是何劲松同志,是项目合作方派来的联络员,负责将我们的理论模型与实战数据进行对接校验。
劲松同志,这几位就是项目的学生核心骨干,苏想、陈知行、周炽、李泽川同学。”
何劲松的目光依次扫过几人,在苏想脸上多停留了一瞬,似乎有些意外核心团队中会有如此年轻的女学生,
但他很快恢复如常,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没有任何寒暄。
“刘教授,我需要尽快了解项目当前进度、技术难点,以及,”
他顿了顿,语气不容置疑,“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抗压能力评估。”
他的直接和强硬,让习惯了学术探讨氛围的几人都有些不适。
周炽小声嘀咕:“嚯,这哥们儿,比老秦还像来踢馆的……”
何劲松的加入,像一块坚硬的石头投入了北斗团队这摊“活水”中,立刻激起了波澜。
他完全不适应团队那种时而激烈争吵、时而灵感迸发的“混乱”讨论模式。
对于周炽天马行空的猜想,他会直接打断:“请提供理论依据或数据支持。”
对于苏想那些跨界的直觉,他会皱眉表示:“战场环境不需要诗意,需要的是确定性和鲁棒性。”
他的世界非黑即白,一切以实战效能为唯一标准。
这给原本充满创造力的团队氛围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加上与何劲松的理念碰撞,让团队气氛有些压抑。
连最跳脱的周炽都蔫了几分。
李泽川看不下去了,某天下午,他一把揽住周炽和苏想的肩膀,大声宣布:
“走走走!哥带你们见见世面去!天天啃食堂,脑子都锈住了!
听说前门开了家洋快餐,叫什么……肯塔基?还是肯德基?
反正据说炸鸡倍儿香!”
“洋快餐?”
周炽来了点兴趣,“比红烧肉还好吃?”
陈知行对这种“口腹之欲”兴趣不大,但看着苏想也有些意动且略显疲惫的神色,便没有反对。
何劲松原本不想参与这种“浪费时间”的活动,
但刘教授暗示他需要融入团队,他只好板着脸跟了上去。
1987年的北京,前门大街。
新开业的肯德基门口排起了长龙,红白相间的招牌和山德士上校的笑脸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充满了新奇与诱惑。
好不容易排到队,看着菜单上昂贵的价格(当时一个套餐接近普通人月工资的十分之一),几人都有些咋舌。
李泽川倒是满不在乎,大手一挥点了好几个套餐。
坐在明亮却有些拥挤的餐厅里,看着面前金黄的炸鸡、细腻的土豆泥、还有那杯冒着气泡的可乐,几人都有些不知从何下手。
周炽学着旁边人的样子,拿起一块炸鸡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嘿!外酥里嫩!是挺香啊!”
但吃了两口后,他又撇撇嘴,“就是这味儿……有点单一,不如咱们的烧鸡香料足。”
苏想小口尝着土豆泥,觉得口感很新奇,但同样评价:“奶味很重,但少了点……锅气?”
陈知行用研究者的态度分析着炸鸡的裹粉和油炸工艺,最后得出结论:
“从标准化和效率角度看,值得借鉴。
但从风味层次和营养均衡角度,存在明显缺陷。”
李泽川啃着鸡腿,含糊不清地吐槽:
“这老外的东西,也就是吃个新鲜!这么贵,还不如东来顺的涮羊肉实在!”
唯独何劲松,坐得笔直,用刀叉(他坚持不用手)一丝不苟地分割着炸鸡,吃得极其缓慢而认真,仿佛在进行一项军事任务。
面对众人的吐槽,他头也不抬,硬邦邦地说:
“热量充足,蛋白质含量高,便于快速摄取和携带。
在特定环境下,是高效的能量补充方式。”
他的回答,再次把天聊死了。
苏想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眼前这群风格迥异却同样优秀的同伴。
忽然觉得,这个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而他们,正身处这变革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