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联盟首议谋新局 账本技术再升级
晨光刚漫过文山国际会展中心的落地窗,二楼会议室里已飘着淡淡的普洱香。“全国生态种植联盟”首次工作会议的长桌两端,老周的种植笔记、小张的笔记本电脑与各地农户代表带来的土特产整齐排列——广西李大哥的甘蔗段还带着晨露,湖南陈婶的干辣椒串映着晨光,像是把六省的土地气息都聚在了一起。
“咱们先说说眼下的难题。”老周翻开笔记,指尖停在去年记录的“销路波动”页,“云南的三七品质好,但去年有两户农户因为没赶上收购期,囤货差点坏了。”话音刚落,贵州的王大姐立刻点头:“俺们那儿的生态大米也一样,超市要的量时多时少,俺们没法提前规划种植面积。”小张立刻点开电脑上的“生态账本”产销模块,屏幕上跳出实时更新的全国农产品需求图谱:北京社区需要500公斤生态米,上海商超急缺200公斤三七,广州市场对甘蔗汁原料的订单增长了30%。“现在账本能对接32家采购商的实时需求,咱们可以按订单调整种植计划,我还加了‘滞销预警’功能,一旦某类产品库存超15天,会自动推送深加工合作方信息。”他边说边调出广西甘蔗的深加工方案,李大哥凑上前指着屏幕:“这个糖厂合作模式好!俺们村今年能多种50亩,不怕卖不出去了。”
会议室角落的展示架上,朵朵和小宇正给嘉宾分发新做的“生态观察手册”。手册里除了之前的手绘生态图,还多了“土壤检测记录表”和“作物生长打卡页”,封面上印着联盟的新logo——六片绿叶围绕着“生态账本”的图标。“叔叔阿姨,这是我们和云南小学的同学一起做的,”小宇举着手册翻开其中一页,上面贴着不同省份土壤样本的照片,“你们种庄稼时,要是发现叶子发黄,就对照这页的检测方法,把数据输进账本,就能知道是缺肥还是缺水啦!”北京来的企业家赵总接过手册,翻到最后一页的“社区对接表”,笑着说:“我已经让公司的采购部和账本联网了,你们农户种出的东西,通过手册上的二维码就能直接报给我们,省去中间环节,你们能多赚两成。”
午后的技术培训区更热闹。小张带着团队搭建了“账本实操沙盘”,模拟不同省份的气候场景:按下“云南暴雨”按钮,屏幕上立刻显示三七种植区的排水方案;切换到“湖南干旱”模式,自动弹出玉米灌溉的最佳时段。四川的张叔戴着老花镜,在平板电脑上跟着操作:“以前凭经验种,去年旱死了三亩玉米,现在有这沙盘练手,再遇到天灾也不怕了。”旁边的技术员还帮农户们开通了“账本云存储”,老周的种植笔记、李大哥的甘蔗收成记录,都能实时同步到云端,就算手机丢了,数据也丢不了。
夕阳西下时,联盟成员在会展中心的广场上合影。老周举着更新后的“生态账本”数据板,上面的数字格外亮眼:“新增合作商超18家,签订农产品订单超800万元,6省农户平均每亩增收300元。”朵朵和小宇跑到最前面,举着刚画好的“全国生态种植地图”,地图上,原本分散的绿色标记,正慢慢连成一片。陈婶摸着地图上湖南的位置,轻声说:“明年俺要把隔壁村的姐妹都拉进联盟,让咱们的生态庄稼,真能卖到全国各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