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金秋采收日:泥土里的收获与账本的终章
霜降过后的南坡地,晨霜还凝在三七叶片上,却已热闹得像过节——今天是文山三七的采收日。天刚蒙蒙亮,老周就带着农户们扛着锄头、背着竹筐来到田里,朵朵和“小观察员”们穿着防水靴,手里攥着特制的小挖铲,蹲在自己负责的片区,眼睛紧紧盯着三七苗的根部。
“挖的时候要离根部十厘米远,顺着根系慢慢刨,别把主根挖断了。”老周边示范边叮嘱,锄头轻轻插入土中,再往上一撬,带着泥土的三七就露了出来——褐红色的主根粗如拇指,须根上还沾着湿润的黑土,凑近闻能嗅到淡淡的药香。孩子们学着老周的样子,小挖铲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朵朵刚挖出第一株三七,就举着冲小张喊:“小张哥!快帮我称重,我这株肯定有半斤!”
小张背着电子秤和平板电脑在田里穿梭,每挖好一株三七,就先让孩子们记录下“采收位置”“株高”“根系长度”,再把三七放在秤上称重。“东片区3号位置,三七鲜重260克,主根完整,无病虫害。”他一边念数据,一边在“生态账本”的“采收记录”页填写,还拍下带土的三七特写,和播种时的芽苗照片做对比。不一会儿,账本里就多了几十条采收数据,形成了一条从“新芽破土”到“成熟采收”的完整生长链。
采购团队的质量检测员也没闲着,他们在田里设了临时检测点,将刚采收的三七样本切开,用检测仪测量皂苷含量。“这株皂苷含量8.5%,比上次检测还高!”检测员举着检测报告对李建国说,“土壤改良的效果持续体现,这批三七的品质远超预期,我们可以按之前约定的最高价收购。”李建国接过报告,笑着递给老周:“你看,当初坚持生态种植,果然没错。”
孩子们的采收区域格外热闹。小宇挖到一株分叉的三七,像捧着宝贝似的跑过来:“你们看,这株有三个主根,像小树枝一样!”大家围过来拍照,朵朵还在观察本上画下这株“特殊三七”,标注“采收日发现分叉株,推测与土壤透气性提升有关”。到了中午,孩子们的竹筐里都装满了三七,虽然手上沾了泥、衣服被露水打湿,却没人喊累,反而争先恐后地报自己的采收数量:“我挖了12株!”“我这筐总重量有3斤!”
下午,农户们开始将采收的三七分类装筐,按照“特级(300克以上)”“一级(200-300克)”“二级(200克以下)”分开摆放,每筐都贴了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对应的生长记录和检测数据。采购经理看着整齐的货堆,对李建国说:“这批三七不仅品质好,溯源信息还这么全,我们回去就能安排上架,肯定能受消费者欢迎。”
夕阳把整个南坡地染成金色时,采收工作终于结束。小张打开“生态账本”的最终汇总页,屏幕上清晰显示:“总采收面积5亩,鲜三七总产量1200公斤,特级品占比35%,一级品占比50%,平均皂苷含量8.3%,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播种前提升0.7%”。他把页面投影在临时仓库的墙上,所有人都围过来看——从春天的一场春雨、星星点点的新芽,到秋天满田的翠绿、沉甸甸的收获,账本里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文山三七的生态种植之路。
朵朵看着屏幕上的汇总数据,突然想起春天第一次看芽时的场景,忍不住说:“明年我们还要种三叶草,还要记观察本,让更多三七长得这么好!”老周摸了摸她的头:“会的,明年咱们再扩大种植面积,让‘生态账本’记满更多田地的故事。”晚风拂过田埂,带来泥土和三七的混合香气,所有人都知道,这场金秋的收获,不仅是田里的三七,更是生态种植被认可的开始,是属于南坡地、属于“小观察员”们,也属于文山三七的全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