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的加入,像一块精准的齿轮,完美地嵌入了“微光安居计划”这台刚刚启动的机器中,让整个团队的运作瞬间流畅起来。
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苏晚的公寓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会议正在进行。这既是团队的第一次正式工作会议,也是他们为一个家庭的未来,奏响的第一次协奏曲。
屏幕上,分成了三个窗口。苏晚和王一然坐在一起,代表着项目的核心与方向;李哲在自己的书房里,代表着理性的数据与流程;而第三个窗口,是新成员陈静,她此刻正站在一间略显拥挤的客厅里,通过手机镜头,为所有人展示着项目的第一个勘测现场。
这个家庭,是他们从上百份申请中,经过反复筛选后确定的第一个援助对象。户主是一位单亲母亲,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女儿,租住在一间不足四十平米的老式公房里。
“好了,基本情况就是这样。”陈静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清晰而专业,“我刚刚完成了现场的尺寸测量和原始户型图的绘制。最大的问题,和我们初审时判断的一致:采光严重不足,储物空间混乱,以及……缺乏一个独立的、能让孩子安心学习的区域。”
随着她镜头的移动,观众(此刻只有苏晚、王一然和李哲)能清晰地看到现场的窘迫。唯一的窗户朝北,被高大的楼体遮挡,即使是白天,房间里也需要开灯。母亲和女儿的衣物、生活用品,都堆放在几个不成套的旧柜子里,显得杂乱无章。而最让苏晚揪心的,是孩子的“书桌”——那是一张放在床边的小板凳,上面堆满了课本和作业。
王一然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指着陈静镜头扫过的一处墙角,提醒道:“陈静,麻烦看一下那个墙角的插座,是不是已经老化了?颜色都发黑了。这种老房子的电路安全,是首要问题,改造的时候必须第一个排查和更换。”
“好的,王警官,我记下了。”陈静立刻将镜头对准那个插座,做了个特写,“我回头会请专业的电工师傅,对全屋的线路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
李哲则在自己的窗口,调出了一份表格:“我已经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收入证明和我们基金的预算标准,核算出了本次改造的费用上限。材料费、人工费,每一笔都必须在这个框架内。陈静,这可能需要你在选材上,多花一些心思,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没问题。”陈静自信地点点头,“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本就是我们设计师的挑战和乐趣所在。”
终于,轮到苏晚了。她没有立刻发言,而是静静地看着陈静镜头里的那个家,脑海中,那枚无形的罗盘,已经开始缓缓转动。她看到的,不只是空间的布局,更是一个家庭的气场流动。
“陈静,”苏晚开口,声音温和而笃定,“除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些,我还有三个小小的建议,或者说,是从另一个角度的考量。”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
“第一,关于色彩。这个家因为采光不足,气场显得有些凝滞和阴沉。我建议,墙面全部改用高明度的暖白或者米黄色乳胶漆。这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显得亮堂,更重要的是,温暖的色调,能提振人的心气,尤其是对正在成长的孩子,一个明亮的环境,对她的性格养成,至关重要。”
“第二,关于孩子的书桌。”苏晚的语气变得格外认真,“它现在的位置,背后是床,人来人往,气流杂乱,孩子坐在这里,心神很难安定。我建议,将它移到房间最里面的那个角落,也就是你现在站立位置的左手边。让它背靠实体墙,面朝房间的开阔处。这在风水上,叫做‘背有靠山,前有明堂’,能形成一个聚气的格局,让孩子的心思更容易沉静下来,专注学习。”
“第三,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关于‘生机’。”苏晚缓缓说道,“我注意到,这个家里,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没有一盆绿植,墙上也没有任何装饰。一个家,不能只有家具和电器,它需要有‘生气’。我建议,在改造完成后,我们送给她们母女一盆好养的绿萝,再准备几个简单的相框,让她们把女儿的奖状、画作,或者母女俩的合影,都摆出来。这些充满爱和回忆的东西,才是为一个家注入灵魂和运气的最好法宝。”
苏晚的这番话,让陈静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原本只从设计美学和功能性的角度去思考,但苏晚的提点,为她的设计,注入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这是冰冷的设计图纸,所无法给予的。
“我明白了,苏大师。”陈静由衷地说道,“我会把您的这些建议,全部融合到我的设计方案里。一个明亮、安稳、充满生机的家,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会议结束,夕阳的余晖正从窗外洒进来。王一然起身,为苏晚倒了一杯温水,眼中满是欣赏与骄傲。
“你们的团队,配合得真好。”他轻声说,“专业、严谨、又有温度。我很期待看到那个家,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苏晚接过水杯,靠在他的肩膀上,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由她和王一然而起,由李哲、陈静等人共同汇成的暖流,正开始缓缓地,流向这个城市里那些最需要被照亮的角落。这比任何一次成功的算命,都让她觉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