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彦也坦诚这其中仍有大量需要探索的环节,“当然,孤之所言,目前都还只是孤基于观察与联想而产生的一些粗浅想法,是否真能实现,尚是未知之数。”
“如何将石头破碎或煅烧成适合的粉末?用何种石头为佳?加多少水?是否需要添加其他东西一起搅拌?如何保证其干透后能如岩石般坚韧,而不是遇水即化?这些关键之处,都需要依靠天下的能工巧匠,需要工部牵头,组织人手,投入大量钱粮,耗费漫长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试验、摸索、改进,才有可能成功。”
最后,波彦描绘了这种未来材料一旦成功的广阔前景,以激励众人:“诸位爱卿可以试想一下,此物若是真的造制成功,其用途将何其广泛?”
“绝不仅仅局限于建造跨江大桥!到时,用于铺路,吾等可以得到一条条坚固耐用、平坦如砥的康庄大道,马车、牛车行走其上,可省却大量颠簸之苦,节省畜力,增加运载。”
“大军调动,粮草运输,亦能朝发夕至,迅捷无比。用于建城,则城墙的修筑速度将大大加快,墙体可以筑得更加厚重、高峻,且坚固远超夯土墙与砌石墙,防御力倍增。用于建造宫室、房舍,亦能使其更加稳固耐久。此物若能成功,必将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乃强国富民之基石!”
波彦一番长篇论述说完,只见下方文武百官大多听得目瞪口呆,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都在努力消化与理解自家大王这看似异想天开,却又隐隐蕴含着某种奇妙道理的话语。
不少人心中思考,若此法真能成功,那明国必将迎来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主持或参与此事的众人,其名姓必将伴随此等奇迹,载入青史,流芳百世!
那位工部侍郎李德,更是听得如痴如醉,他一边慢慢琢磨着大王的每一句话,一边结合自己多年负责工程营造,特别是建桥修路的经验,在脑海中飞速地推演、印证。
他回忆起以往砌筑砖石拱桥时,用来黏合砖石的灰浆,乃是用黏土、石灰,有时甚至会加入珍贵的糯米浆混合搅拌而成,待其干透之后,确实坚硬无比,砌好的砖石往往连成一体,人力难以轻易掰开。
“大王所言,莫非是想要制造出一种……一种远超灰浆,其本身就能如巨石般承重,又可塑性极强的灰浆?”李德心中豁然开朗,
“若是能将不同种类的石粉、矿粉,按照某种特定的成分比例,与水或其他液体搅拌,形成浆体,待其凝固,说不定真的能得到像石头一样坚硬,甚至比石头更坚硬!”
“再加上大王所提议的,在其中预先放入钢铁骨架以增强其抗拉、抗折能力……那么,铸造出又高又大、形态各异的梁柱,用于在江河甚至长江上造桥,似乎……并非完全不可能!”
李德越想越觉得思路清晰,他意识到此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他再次鼓足勇气,出列向波彦禀报了自己的想法:
“大王圣明!臣李德愚钝,经大王点拨,茅塞顿开!大王所言之法,实乃巧夺天工之构想!臣以为,建造跨江大桥,工程浩大,技术艰深,确非旦夕可成。”
“吾等或可先从尝试制造大王所说的石粉开始,先在小河小溪上建造小型桥梁进行试验,一步步摸索经验,改进配比与施工工艺,培养一批精通此道的工匠。”
“同时,将每一次试验的过程、得失,无论成败,皆详细记录,整理成册。待技术相对成熟后,不仅可用于实践,更可送入工学院,供诸位夫子与学子研习、探讨。集思广益,或能从中衍生出更多、更好的改进方法与新奇应用,使吾明国工程技艺,世代传承,不断精进!”
波彦听到李德不仅迅速理解了自己的意图,还能举一反三,提出如此务实、有远见的实施方案。
尤其是愿意将成果汇编成册,纳入学院,促进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这正暗合他重视教育、科技兴国的理念。
顿时心中大悦,越看越觉得此人是负责此事的不二人选。
他当即朗声下令:“好!李爱卿见识卓越,思虑周全,深合孤意!传孤旨意,即日起,于明王府下设一新司,专司各类桥梁,尤其是大型、特型桥梁的勘察、设计与建造事宜,定名为造桥司!擢升原工部侍郎李德,为造桥司首任司长!”
波彦目光炯炯地看着李德,赋予他首要任务:“李司长,尔上任后第一要务,便是集中精力,调配人力物力,全力研制孤方才所说的,可用于造桥、铺路、建城之石粉!务求其成本低廉,可大量生产,稳定可靠。研制过程须严格保密,其最终配方乃国之重器,不得丝毫泄漏于外!”
同时,波彦再次给出重赏承诺,以激励其全力以赴:“李爱卿,若汝能带领属下,成功试制出合乎要求的石粉,并验证其可用于工事,孤便赐尔亭侯爵位,以彰其功!”
朝议至此,波彦的宏伟设想与破格赏赐,彻底点燃了殿内的气氛。
旨意既下,众臣纷纷上前,向这位原本在朝中并不显山露水的同僚李德道贺。
谁都知道,执掌明王府直属的新司,又得明王如此明确的重用与期待,只要李德能在造桥与大王所说的石粉有所建树,未来前途必不可限量,真正是一步登天,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而随着朝议结束,明王波彦意图在长江天险上建造跨江大桥,并悬赏长江县侯爵位、征集天下工匠能人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明国治下各郡县,进而向着更遥远的地方扩散而去。
天下人为之震动,有人为这前所未有的壮举和厚赏所激励,摩拳擦掌,纷纷响应前来应募。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波彦好大喜功,简直是痴心妄想,在长江上建桥无异于愚公移山,终将是劳民伤财,徒留笑柄。
然而,无论外界是赞誉还是质疑,一颗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征服天堑、改变国家命运的种子,已然在波彦的有意推动下,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