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看着那名小将激动地走出大帐,脸上还挂着泪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
他转头看向波彦,指着那名离去的小将,疑惑地问道:“明公,发生何事?”
波彦微微一笑,似乎对贾诩的问题并不意外。他轻声说道:“哈哈,文和,这乃是件喜事。刚才送来信件,而这位传令兵恰好负责传递。吾发现他颇有才能,而且在军中还十分勤奋好学,靠送信立下了不少功劳。”
说到这里,波彦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接着道:“如此人才,实在难得。吾心生惜才之意,便决定给他一个进入军校深造的名额,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这还是波彦第一次给人入军校名额,看来此人必有过人之处。贾诩等人纷纷出言恭喜波彦寻得人才。
波彦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此外还有一喜,那就是庐江的孙策已经死了。奉孝等人希望吾能尽快赶到皖县,由吾亲自出面去劝说孙策的部下投降。如拖延时间,恐有变故发生。”
他环视了一下在座的众人,继续说道:“正因如此,吾才召集尔等来商议此事。吾打算先率领亲军赶往皖县,而尔等则留在安国按兵不动,坚守大营,防止敌军袭营,一切都要等待吾的命令行事。”
众人齐声应道:“遵命!”随后,波彦转头看向门口,只见一道身影如疾风般快步走来。来人正是刑道荣,他进入营帐一见到波彦便赶忙施礼,然后禀报道:“启禀问候,亲军已经集结完毕,干粮饮水也都已装载妥当,可以随时启程。”
波彦微微颔首,表示知晓,接着他下令道:“好,立刻出发!”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波彦带着亲兵开始向南进发。一路上,波彦率领着军队风驰电掣般地疾驰而过,所过之处,庐江的守军们都噤若寒蝉,无人敢出兵阻拦。
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波彦的军队终于抵达了皖县。一进入皖县城外的大营,波彦便感到一股疲惫袭来。他稍作歇息,然后走进营帐,看到郭嘉等人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食物。波彦也不客气,狼吞虎咽地吃完后,便带着亲军们去休息了。
这一觉,波彦睡得格外香甜。当他悠悠转醒时,阳光透过营帐的缝隙洒在他的脸上。他伸了个懒腰,感觉精神焕发,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觉中消散殆尽。
洗漱过后,喝点稀粥与吃几个煮蛋。召集众人议事。待他去到中军大帐,众人已到齐。
只听得一声高呼:“吴侯到!”众人闻言,纷纷起身,恭敬地行礼。
波彦面沉似水,缓缓扫视了一眼众人,然后开口问道:“孙策是如何死的?”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透露出一股威严,让人不敢有丝毫怠慢。
裴元绍见状,赶忙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禀吴侯,经过这些时日,已经弄清楚了。原来是孙坚当年与人结下的仇怨,如今那仇人找上门来,趁孙策不备,放毒箭将他害死。”
波彦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他沉默片刻,接着说道:“孙策之死,给吾等敲响了警钟。如今这天下尚未太平,吾等切不可掉以轻心。无论是谁,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护卫在身旁,以防他人暗杀。”
说到这里,波彦顿了一下,似乎想起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多次暗杀,“吾也曾多次遭遇刺客的袭击,但幸得身边护卫警觉,每次都能及时发现并将这些刺客揪出。”
最后,波彦目光凝重地看向众人,沉声道:“从今往后,凡担任重要职务之人,其身边的护卫人数都要有所增加,以确保安全无虞。”
商议一些要事后。
波彦派人前往皖城,告知皖县他已经到达的消息,并表示想要祭奠一下孙策。
此时,在皖城里的周瑜收到了波彦到来消息,他深知这意味着自己与皖县他人需要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继续坚守皖城。
周瑜心中明白,如今好友孙策已逝,而孙策的儿子还年幼,无法处理政务。要想守住庐江这片基业,实在是困难重重。
如继续带兵顽强抵抗,一旦城池被攻破,孙氏恐怕将会被灭族。
经过深思熟虑,周瑜决定在见到波彦之后,尽力为孙家争取到最好的安置条件。
周瑜带着孙绍出城,陪同波彦前往孙策陵墓处。
皖县城外,波彦以诸侯之礼隆重地祭奠孙策。他看着跪在孙策陵墓前的,那个年幼的孙绍,心中也明白了周瑜的做法。
波彦对身旁的周瑜说道:“公瑾,如皖城投降,孙策之子可继承乌程侯爵位,领一份俸禄。保证今后衣食无忧,将来出仕也行。”
“吾也知公瑾胸有文武,才能无双,吾愿以水军统帅以待公瑾。让公瑾才华尽情施展。建立大功,开疆扩土。留名青史。”
周瑜还想再争取一下,被波彦打断:“公瑾,不必再讨价还价,这是吾最大诚意,在吾治下,还未有一人领过爵禄,封过侯,想领俸禄,得做事,流过血。没人白吃米饭。”
“公瑾是聪慧之人,也知吾取庐江不用费多大劲,只是想让麾下将士少点伤亡。”
“这还是吾第一次出面,亲自劝降敌人,只为公瑾才能而来。不然吾大军取得庐江南面,南下与城外兵马汇合,十余万精锐之师包围皖县,取城轻而易举,不行吾还可再调兵前来,十万不行,三十万,三十万不行,可来百万,不信皖县还能守住。”
“到时皖县将一人不留,望公瑾谨慎思之。”
“公瑾如若还不放心,吾那三子与孙文台小女年龄相仿,二人可定亲,待他们成年便可成婚。”
“公瑾回去与孙家商议一二,吾给公瑾三日时间,三日过后,吾没收到公瑾回复,视皖县放弃投降,顽抗于吾大军。将立马下令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