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林杰早早到了办公室。
他立刻叫来了王鑫和委办公室、宣传处的负责人。
沈冰昨晚酒后吐露的阴谋像警钟在他脑海里长鸣,他必须抢在对手发难之前,构筑起自己的防线。
“情况紧急,长话短说。”林杰开门见山,“我们推动的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根据可靠情报,他们准备动用媒体和水军,大规模制造和散布关于我本人以及我们医改工作的谣言,企图用舆论压垮我们。”
“林主任,他们想造什么谣?”宣传处的老李急忙问。
“无外乎经济问题,生活作风,还有诋毁改革成效,说我们导致医疗质量下降,民怨沸腾。”林杰坚定的说,“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在他们动手之前,先发制人,把真实的声音发出去,把舆论的主动权抓在我们自己手里!”
现在,请大家听我安排:
“第一,宣传处牵头,联合省电视台、省报,立刻启动一个‘分级诊疗基层行’系列报道。不要空谈政策,要深入试点社区和县乡,采访真实的患者,听他们讲看病的变化!要拍下省医专家在社区坐诊、带教的画面,拍下患者在社区就能开到处方集采降价药的笑容!数据要实,案例要真,情感要朴素的!”
“第二,办公室协调,组织一次‘医改成果媒体通气会’。把我们药品集采节约了多少资金、基层诊疗人次提升了多少、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如何优化、患者平均就医成本下降了多少,这些硬邦邦的数据,全部摆到桌面上!邀请主流媒体,特别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市场化媒体,坦诚沟通,接受提问。”
“第三,”林杰看向王鑫,“你联系张浩、李斌他们,还有那些在基层干得不错的年轻医生,让他们准备好。必要时,让他们以亲身经历,在网络平台上发声,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他们眼中的改革和变化。这叫‘青年近卫军’的线上阵地!”
“记住,”林杰目光扫过三人,“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搞虚假宣传。我们就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老百姓的真实感受说话!我们要在谣言起来之前,就把真相牢牢钉在公众的心里!让那些企图混淆视听的人,无处下嘴!”
命令下达,整个省卫健委相关处室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两天后,“分级诊疗基层行”系列报道的第一期,在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镜头对准的是南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画面里,之前那个感谢张浩的老太太,对着镜头笑得合不拢嘴,扬着手里的药盒:“以前去省医,挂号排队大半天,拿这点药要两百多!现在好了,张医生常来,在家门口就看上了,药还是那个药,才八十块!林主任搞的这个政策,好!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另一个患有糖尿病的老伯,指着中心新配备的便携式血糖仪和省医下沉专家指导建立的健康档案:“以前懒得跑大医院,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现在社区就能定期查,医生讲得也清楚,我这血糖啊,稳当多了!”
镜头切换到省医心内科副主任张浩在社区带教全科医生的场景,他耐心讲解,手把手示范。
年轻的社区医生眼神发亮,对着镜头说:“有省医专家带着,我们心里有底了,也敢看一些复杂点的病了。这才是真正帮我们基层提升能力!”
真实的故事,朴素的语言,直观的对比,通过电视信号传入了千家万户。
紧接着,医改成果媒体通气会召开。
林杰亲自出席,面对众多媒体记者,他不回避问题,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效,并坦诚承认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表达了持续推进的决心。
他的自信、坦诚和对政策的熟悉,给在场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几篇由张浩、李斌等年轻医生撰写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开始在医疗专业论坛和部分社交媒体上流传。
他们从一线视角,讲述了参与“专科联盟”、下沉基层的收获和感悟,讲述了看到的基层医疗的真实变化,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吸引了不少同行和年轻网民的关注。
一系列组合拳打出,速度快,力度足,主题鲜明。
一时间,关于分级诊疗、药品集采的正面报道和讨论,在省内主流媒体和部分网络空间占据了显着位置。
许多市民茶余饭后,开始谈论起家门口看病的变化,谈论起药价下降带来的实惠。
林杰知道,他抢占了先手,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但对手绝不会就此罢休。
沈冰背后那些人,投入了巨资准备的“黑料”,不可能因为他这边的正面宣传就放弃投放。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王鑫:“小王,让下面的人保持警惕,密切监测网络舆情,特别是那几个收了钱准备搞事的本地‘大V’和自媒体账号,一有异动,立刻报告!”
“明白,林哥!”王鑫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