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挨着卫时觉而坐。
张维贤瞪了废柴一眼。
卫时觉连忙起身,拿起桌上的茶壶,给两人倒茶,又给另外四人加满。
拎着茶壶到隔壁,换了一壶开水。
叶向高,“太保,辽东大功,孙承宗保举洪敷教任辽西巡抚,内阁派一个巡按,您意下如何?”
张维贤,“吏部人事老夫一向不过问。但老夫建议你派一个礼部侍郎,这个人需要处理察哈尔、炒花之事。”
叶向高,“礼部侍郎?那不掳夺了巡抚的声望?”
张维贤,“听话的礼部侍郎,不听话的人去了容易殉国。”
叶向高看向韩爌,后者连忙道,“给南边吧。”
张维贤直接摇头,“死的更快。”
叶向高,“太保指点一下?”
张维贤直接指向卫时觉。
张维贤在教导他文武‘高层’的交易。
这是最后的交易了,英国公马上会退出顾命大臣之责。
抓紧机会。
卫时觉短暂思索后摇头,“叶大人安排吧,只要不碍事,安全无忧。”
叶向高露出一丝赞赏,“好,就这么定了。陛下派何人监军,咱们也管不着,户部可以向义锦每年转运十万石,不在辽西总开支内,还请天津水师帮忙,运到锦州,由洪敷教接手。”
张维贤点点头,“觉儿战场成婚,史册佳话,勋贵礼金共五十万两,家家都有。”
叶向高与韩爌齐齐拱手,“恭喜骠骑将军!”
卫时觉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书房安静几息…
嘭~
张维贤伸手给了后脑勺一巴掌。
卫时觉差点一头栽桌上,两眼快速转一圈,嘿嘿一笑,对韩爌拱手,
“银子也不能吃,南边太远了,北直隶漕商太杂,晋商陕商多为粮商,蒲商更是大粮商,大盐商,还请浦城公帮忙。”
韩爌和叶向高一样,顿时对卫时觉面露赞赏,笑着点点头,“老夫会安排人找你,带他们走一走即可,生意的事向来双赢,吃亏做不了朋友。”
【蒲州在晋南,与陕西河南隔着黄河,王崇古、张四维、杨博老家,旁边有盐池,明朝八个都盐转运使之一的解州盐运司,唯一的内陆盐运司,唯一行销全国的盐运司,唯一可以到边镇互市的盐运司,蒲商不仅是大豪商,朝中未断过一品大员,权商实力强悍】↘
人事、财税、生意,众人愉快谈了点事。
没有涉及武权,又完全在说武权。
叶向高与韩爌这才轻轻抿一口茶。
张维贤笑着道,“觉儿,你知道平阳府地理吗?”
卫时觉还真知道,“山西平阳府,尧都所在,东临太岳、西临吕梁、南有中条、西临关中,汾河中通,一府之地,不亚于江南,两季种植。”
张维贤点点头,“明初大槐树迁口,就在平阳府,九边有很多南人,中原有很多山西人,凤阳府至少一半祖籍山西。
晋地是个好地方啊,北直隶皇庄正常年景一亩地一石,平阳府也是一石,可遇到大旱大涝,北直隶可能一粒粮都没有,平阳府还会有七斗。
无论多大的灾害,山西很多地方从未减产五十斤以上,表里河山,尧舜之始,无法像江南一样养活更多人,但它底线很高。”
卫时觉懵逼点头,不明觉厉。
韩爌拱手,“太保过奖,晋地特点很明显,底线高,上线低,导致乡人多做生意,韩某可以帮忙提供一切物资,不需要转他人。”
张维贤嗯一声,又补充道,“南京、江西、武昌、襄阳、南阳、洛阳、平阳、西安,这是大明西路商道,蒲商很厉害,他们与宣大边镇的晋商不是一回事,一城之地,与南边徽商比齐,不亚于闽浙、豫陕等一省商团,对朋友要真诚。”
英国公如此交代,自然有他的道理,卫时觉连忙答应,起身给众人加水,又出去换了一壶开水。
叶向高放下茶杯,神色凝重,“咱们开支平账,不能让别人栽跟头,但咱们又帮不了忙,只能处理他们平账的琐事,太仓库布于运河沿线,重点在南京、吴淞太湖周围…”
张维贤摆手打断,又向卫时觉一指。
卫时觉这次没懂,“不能查案,晚辈能做什么?”
叶向高点点头,“也是,左右不过提刀子。骠骑将军,有多少骑军可以入关?”
卫时觉给直接懵住了,“叛乱?不该这么早呀。”
“混账!”张维贤大骂一声,“不会迟于两个月,有多少人能动?”
卫时觉无奈,“有粮食的话,能跑来一万。舅爷,剿匪需要战兵吗?牛刀杀鸡,京营班军、宿卫可以去溜溜腿啊。”
啪~
叶向高一拍肩膀,“时觉,你太把奴酋当回事了,夏秋季奴酋若能过辽河,他早就杀到京城了。义锦之兵必须入关做点事,让天下和皇帝看到养之有用,否则养着干嘛?”
卫时觉更加无奈,“哦,您说的对,那就动一动。”
叶向高这才满意点头,“太保,黑云鹤乃后军之属,晋平辽将军,总领前线,归属洪敷教,祖十三封义锦总兵守土,陈尚仁、王崇信分别为副将,其余人按骠骑将军奏报叙功,他们都属于洪敷教,属于蓟辽督师。”
张维贤点头表示同意,卫时觉却伸手拦住,“等会,黑云鹤哪怕做都督,也不能总领前线,晚辈对他心有余悸,能害死大家。”
“哈哈…”众人齐齐大笑,叶向高又拍拍卫时觉肩膀,“时觉,总兵不可能私自出击,黑云鹤若没有你在身边,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私自出击,总领乃名义,并非实权,出击的权力在洪敷教和督师手里。”
…………
【接下来要涉及剿匪和太仓,先了解下背景。
太仓库,京师、通州、运河各地修建存储粮食的仓廒,总称太仓,存储来自各地的赋税折银、麦米、绵丝绢布、马草、盐课之折银等等。
太仓库是一个大课题,广泛理解,每个省、府、县都有,小说中只说户部直管仓。
太仓县的太仓库是松江府、附近三县转运仓、还是大江水师仓。嘉靖时期,太仓县曾作为海防总仓,相对比较大,经常出现在史料,应天巡抚的录志经常提到,大家容易把太仓县搞成江南太仓所在(有些小说直接设定,避免阅读门槛)。
北直隶、山东的国库仓只是集中转运点,一般不存储,南直隶太仓就多了,徐州太仓转运河南、陕西之税(根本没几毛),淮安太仓是个双向仓、几乎是凤阳开支。
为转运入京方便,户部大仓沿着运河、大江布置。
扬州、镇江、常州、苏州、湖州、杭州、南京都有太仓,朝廷派有仓少卿、仓大使管理(职责与督税使、督粮使交叉,品阶不定)
南直隶和浙江的太仓由南勋负责,他们是太仓库管,各地税赋入仓由他们清点。
魏国公最大的职责——监税(包括浙江、南直隶、江西、福建、湖广)。
南勋与户部,并非太仓运作全部。
朱棣对税赋入京设定的监督程序,还有一道。
天津卫是直属后军提督的超级大军营(漕兵、天津水师都属于后军),漕运入京,在天津卫第一次统计,通州第二次统计,然后入京。
地方仓才是地方官与户部做主,地方三司有收多少的决定权、户部有允许截留多少的决定权,税仓进出、转运,全部在武勋监督下。
定额税(老朱定死了)→收税(地方官)→运税入仓(解户)→入仓储存(南勋)→转运入京(解户、漕运)→京城入库(北勋)→使用(户部)
这其中极易把勋贵的权力主次颠倒,正因为他们有权,世袭罔替二百年下来,保持沉默,才显得他们‘没权’,明代贪腐大案都发生在地方,没人去惹中间这部分。
明代背景小说谈朝廷财税,若绕开勋贵,就是绕开存储转运。
仓少卿、地方官可以在监督下,把税赋折算成银子。
万历后期、天启、崇祯,朝廷急需粮,太仓收粮,抑制火耗贪墨,效果不得而知。
火耗从张居正开始出现,朝廷就允许15%(清代10%),明朝火耗没有归公,多收百姓15%,实际损耗也就千分之五,收税的人里外吃。
很多豪商就是在与库管(仓卿与南勋)做税赋折算生意,比商人去收物资简单多了,又便宜又省税,税赋变为工坊原料,这才是大项。
地方送税,会挑解户(押解税赋的民户),摊上这个事绝对败家,解户三年一轮,由解户送到户部大仓。
太仓大部分转运由漕运衙门负责,漕船年久失修,漕兵无饷,这些都需要耗税。朝廷为了省钱,很多时候要求解户送到通州,不管任何开支,必须足额押送,一趟就破产,明末京城很多流民,解户占很大一部分,只押送一趟,不回去了。
明税若展开说,个个环节令人呕吐,比军事还恶心,越收越少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土地兼并四个字真概括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