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有静默区与“曙光”基地的双重压力,内有“安居工程”与能源项目带来的巨大资源消耗,新生之城如同一辆超载的卡车,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然而,林逸逐渐意识到,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外部,而是内部日渐凸显的管理混乱与效率低下。
旧的、基于幸存者团体惯性形成的粗放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一个数十万人规模的城池的运转。林逸推行的“贡献点”制度本是公平的基石,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逐渐被权力的阴影所扭曲。这一次,问题并非来自懒散或贪婪的小人物,而是触及了城市最核心、最令人痛心的层面。
东部防区,城墙维修队的工头老王再次愤怒地摔了帽子。他的队伍刚刚完成了最危险的一段外墙加固作业,冒着被静默区冷枪袭击的风险,人人筋疲力尽。但结算的贡献点却比预期少了足足两成。
“又是这样!后勤部那帮老爷们,动动嘴皮子,克扣我们的血汗点数,给他们自己人贴膘!”一个年轻工人忍不住骂道。
“听说……是孙部长的意思。”另一个老工人压低声音,“她管着后勤分配,说是要‘优先保障关键技术岗位和特殊贡献家庭’。”
老王沉默着,脸上皱纹更深了。他没法像年轻人一样骂出口。因为他知道工人们口中的“孙部长”是谁——孙红梅。她是跟着林指挥从驾校废墟里一路杀出来的最早那批人之一。她的丈夫死在第二次尸潮围城,父亲和两个儿子先后倒在“锁喉”高地的血战中。她的一家,几乎都为这座城流尽了血。
人们私下都说,孙红梅是这座城的“活丰碑”。谁能指责她呢?
后勤部仓库深处,一间简陋但整洁的办公室里,孙红梅正仔细地清点着一份特殊的物资清单:一小罐真正的蜂蜜、几盒合成蛋白粉、一套干净的儿童图书、甚至还有一小瓶珍贵的抗生素——这些都是在严格配给制下,普通民众根本接触不到的“特供品”。
她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东西装进一个背包,脸上没有了平日里的严肃干练,只剩下一种深切的、几乎带着卑微的期盼。这些,是给她女儿小灵的。
小灵是孙红梅唯一的骨血了,一个体弱多病、有些内向的十岁女孩。经历了太多失去,孙红梅将所有的恐惧和爱都倾注在了女儿身上。她害怕小灵营养不良,害怕她生病,害怕她失去希望。她利用手中的分配权,一点点地、自欺欺人地为自己女儿构建着一个相对“安全”的泡泡。她告诉自己,这不是贪污,这是她为这座城市流干鲜血的家庭,应得的一点点“补偿”。
冲突最终在一个雨夜爆发。老王队伍里一名工人受了重伤,急需抗生素预防感染。但医疗点库存告急,常规申请流程缓慢。
老王情急之下,想起有传言说后勤部有“应急储备”。他冒雨冲到后勤部,却正好撞见孙红梅正将那小瓶抗生素放入她的背包。
“孙部长!等等!这药……这药能不能先救急?我们那有个弟兄快不行了!”老王急声道。
孙红梅猛地一惊,下意识地将背包藏到身后,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而戒备:“王工头?你……你怎么在这里?这药……这是有特殊用途的,已经批出去了!”
“什么特殊用途比人命还重要?!”老王看着她躲闪的眼神和藏起来的背包,联想到队伍被克扣的贡献点和那些传言,一股热血猛地冲上头顶,“是不是又给你女儿留着了?!我们兄弟在前线卖命,你们就在后面……”
“你闭嘴!”孙红梅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尖声打断他,“我孙红梅为这座城付出的,比你多得多!我拿一点东西怎么了?这是我应得的!”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老王的怒火。两人在仓库门口的激烈争吵,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
事情很快闹到了林逸那里。看着站在面前,一个是被生活压弯了腰、满眼愤怒的一线工人代表,一个是鬓角斑白、眼神倔强却又带着惶恐的功勋元老,林逸的心沉了下去。
证据确凿。孙红梅滥用职权,克扣物资,证据链清晰。影响极其恶劣,动摇了贡献点制度的公信力,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知道孙红梅的贡献,也知道她家庭的牺牲。如何处理她,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孙红梅没有否认,她只是看着林逸,泪流满面,声音嘶哑:“林指挥……老林……我错了。但我没办法……小灵她身体弱,我害怕……我已经失去了所有,我不能再失去她……我就这一点点私心……”
这番话,让在场许多老人都红了眼眶。
林逸闭上眼,眼前闪过孙红梅丈夫战死时的托付,闪过她两个儿子牺牲时的惨烈。这座城市,欠她太多。
但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目光已然冰冷如铁。
“红梅姐,”他用了旧时的称呼,声音却沉重无比,“我记得驾校被围的那天,粮食快吃光了,是你把自己那份口粮掰了一半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你说,‘孩子是希望,我们不能让希望断了’。”
孙红梅身体一颤,瘫软下去。
“今天,你克扣的,是救命的药,是守城兄弟们的口粮。你亲手在掐灭别人的希望,来浇灌你自己的‘希望’。”林逸的声音带着痛心疾首的厉色,“这座城,是我们用命垒起来的!它的根基,就是公平!就是信任!今天我给你开了这个口子,明天就会有张红梅、李红梅!到时候,这座城不用静默区来攻,自己就从里面烂掉了!”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断:“孙红梅,撤销一切职务,剥夺所有特殊贡献待遇,所贪墨物资折价十倍从其个人贡献点中扣除,直至还清。本人……送入劳改队,进行三个月的惩戒性劳动。”
命令一出,满场皆惊。惩罚之重,超出预料。
在这个时代,劳改队总是冲在危险的最前沿,一个壮年,都不一定能活过一个月。何况她。
“那……小灵呢?”有人小声问。
“小灵转入公共抚养机构,享受与其他战争孤儿同等标准的待遇。”林逸的声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我会……亲自看着她长大。”
孙红梅被带走了,没有反抗,只是失魂落魄。她留下的,是一个关于奉献与堕落、母爱与公平的沉重故事。
林逸的判决,像一场刺骨的寒风,吹遍了全城。它冷酷,却无比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在这座城里,没有人能凌驾于规则之上,功勋不能抵消罪责,私情不能逾越公义。
随后,林逸以此为契机,雷厉风行地推动改革:
成立独立的“纪律审查委员会”,由不同部门人员组成,监督贡献点分配和物资使用,拥有直接越级上报权。
建立更透明的公示系统,让每一笔重要物资的流向都能被查询。
完善抚恤与保障体系,明确规定对烈士遗属的保障标准,从制度上杜绝“以此为由”的特权。
改革伴随着阵痛,但根基被重新夯实。人们看到,公平再次得到了扞卫,即使过程如此令人心碎。新生之城在刮骨疗毒后,虽然带着伤疤,却变得更加健康和有力量。而关于孙红梅的故事,则成为每一个管理者心中长鸣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