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初歇,真正的夏天便迫不及待地崭露头角。阳光变得明亮而直接,透过树叶在地面投下清晰浓重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阳光烘烤过的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温热的风拂过脸颊,带来远处隐约的蝉鸣。校园里,那几棵枇杷树的叶子绿得发亮,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簇簇橙黄色的、圆润饱满的果实,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在绿叶间格外醒目。
周二下午的自然课,张老师索性把课堂搬到了枇杷树下。孩子们围坐在树荫里,仰头看着那些诱人的果实,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同学们,”张老师指着树上的枇杷,“还记得去年秋天,我们观察过它毛茸茸的小花吗?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春天的生长,现在,到了夏天,它终于成熟了。这就是植物的生命周期,开花、结果,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等待。”
正说着,后勤的叔叔扛着梯子过来,小心地采摘下几串熟透的枇杷,分给每个孩子两颗。果实还带着阳光的温度,表皮有一层细密的绒毛,橙黄中透着微红,像一个个小灯笼。
“来,大家尝尝看,这就是等待的滋味。”张老师笑着说。
季晨熙小心地剥开薄薄的果皮,露出里面晶莹剔透、橙黄色的果肉,一股清甜的香气立刻飘散出来。他咬了一小口,汁水瞬间在口中迸开,酸甜交织,带着初夏阳光的味道,一直甜到心里。
“好吃吗?”张老师问。
“甜!”孩子们异口同声,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是啊,”张老师点点头,“这份甜,不是一下子变出来的。它需要阳光、雨露、时间,还需要树根默默地从土壤里吸收养分,一点一点积累,才能结出这么甜的果子。等待,有时候就是为了这份最终的甜美。”
季晨熙慢慢咀嚼着香甜的果肉,心里回味着老师的话。他低头看着手心里剩下的那颗枇杷,圆滚滚,黄澄澄的。一个念头悄然浮现:我的成长,是不是也像这颗枇杷?需要一天天吃饭、学习、锻炼,吸收知识和爱,慢慢长大,才能从一个“小不点”,长成一个让爸爸骄傲的“小男子汉”?而爸爸的归来,就是我最想尝到的那份“甜”?
放学路上,阳光把柏油路面晒得微微发烫。季晨熙牵着楚颜的手,忽然说:“妈妈,今天的枇杷特别甜。”
“是吗?那是学校果树自己长的,肯定比买的好吃。”楚颜笑着回应。
“嗯,”季晨熙点点头,若有所思,“张老师说,这份甜,等了好久呢。从开花到结果……要好久好久。”
“是啊,好东西都值得等待。”楚颜温柔地看了儿子一眼,意有所指。
回到家,季晨熙看见阳台花盆里,自己寒假种下的那棵矮向日葵,已经长出了小小的、紧紧包裹着的绿色花盘,在阳光下昂着头。他每天浇水、观察,看着它从两片嫩叶长到现在这么高。他忽然觉得,等待花开,和等待枇杷成熟,和等待爸爸回来,好像有一种奇妙的相通之处——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积蓄,而结果,都值得期待。
晚上,楚颜在整理书柜时,无意中翻出了一本旧相册。她招呼季晨熙过来看。相册里有一张照片,是季晨熙刚满一岁时拍的。照片上,爸爸穿着军装,笑着把胖乎乎、还不会走路的他高高举过头顶,他咧着没牙的小嘴,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背景就是老家院子里那棵现在已经很高大的枇杷树,那时还是棵小树苗。
“看,这是你第一次见到枇杷树,”楚颜指着照片,“那时候你还没牙呢,爸爸就用小勺子刮一点点熟透的枇杷肉给你尝,你吃得可香了。”
季晨熙看着照片上年轻的爸爸和幼小的自己,再看看窗外暮色中自家阳台上那棵茁壮的向日葵苗,心里涌起一种跨越时光的奇妙感觉。原来,自己和爸爸,还有这棵枇杷树,都在时间里一起生长着。爸爸守护着国家,他努力长大,枇杷树年年结果……这一切,都在时间的河流里,向着某个更甜美的未来流淌。
这个周末,楚颜带季晨熙去农场采摘。在果园里,他亲手从枝头摘下了带着绒毛的新鲜水蜜桃,感受到了果实离开枝头时那沉甸甸的重量和饱满的汁水。品尝着亲手采摘的甜蜜,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等待的滋味”。
夜里,他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棵结满黄澄澄果实的枇杷树。树下,画了一大一小两个手拉手的身影。在树旁的泥土里,他画了一棵刚刚露出花盘的向日葵苗。在画的旁边,他认真地写道:
**【校园的枇杷熟了,很甜很甜。张老师说甜是等来的。】_
**【我看到照片,我小时候,爸爸抱我看小枇杷树。】
**【现在树长大了,结果了。我也长大了。爸爸还在守护我们。】
**【我和枇杷一样,每天都在吸收“养分”,慢慢变“甜”。】
**【爸爸的工作,也许很苦,但就像树根吸收养分。】
【等爸爸回来,我们就能一起分享最甜的“果实”!】
写完后,他放下笔,嘴里仿佛还残留着午后枇杷的清甜。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在初夏微热的夜晚,触感温润,仿佛也浸透了时光酝酿的甘醇。它提醒他,最美好的事物往往需要最耐心的守候,而所有默默的积累和成长,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刻,凝结成生命中最甜的果实。窗外月色如水,孩子心中对“时间”与“成长”的理解,如同熟透的枇杷,沉淀下扎实而温暖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