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光一天比一天和煦,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校园花坛的泥土变得松软,各种小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周四的自然课上,张老师带着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户外观察——寻找春天里忙碌的小生命。
孩子们蹲在花坛边,像一群小侦探,仔细搜寻着。很快,就有眼尖的同学发现了目标:“快看!蚂蚁!好多蚂蚁!” 只见在一棵大树的根部附近,泥土表面有几个不起眼的小洞口,成群结队的蚂蚁正进进出出,忙得不可开交。它们有的独自扛着比自身大得多的食物碎屑,步履蹒跚却坚定不移地向洞口移动;有的两三只合作,一起拖拽一小片枯叶;还有的用触角相互碰触,仿佛在交流信息,然后迅速散开,各司其职。
“同学们仔细观察,”张老师轻声指导,“看它们是怎么分工合作的。有没有发现‘指挥官’?有没有发现专门负责找食物的‘侦察兵’?有没有发现大力士‘搬运工’?”
季晨熙蹲在地上,看得入了迷。他注意到,虽然蚂蚁很多,来来往往,但一点也不混乱。每只蚂蚁似乎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即使偶尔有两只迎面相遇,也会轻轻碰一下触角,然后默契地错身而过,继续自己的路程。它们的目标非常一致:把找到的食物运回巢穴,壮大它们的“家族”。
“老师,它们好团结啊!”李小虎惊叹道,“你看那几只,一起抬那个大饭粒,像不像我们拔河?”
“因为它们是一个集体呀,”张老师笑着说,“蚂蚁是高度社会性的昆虫。蚁巢就像一个大家庭,或者一个小社会,每个成员都有自己分工,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整个群体生存下去,变得越来越强大。”
“大家庭……分工……齐心协力……” 季晨熙小声重复着这几个词,目光追随着一只正努力将一小块面包屑往洞口拖的工蚁。看着它小小的身躯爆发出巨大的毅力,看着周围同伴无声的配合,一个念头悄然浮上心头。
放学回家路上,春风拂面。季晨熙帮楚颜提着刚买的菜,脑海里还回想着蚂蚁搬家的场景。他忽然抬起头,对楚颜说:“妈妈,我觉得我们家有点像蚂蚁的家。”
“哦?怎么像呢?”楚颜饶有兴趣地问。
“你看,”季晨熙努力组织着语言,小脸因为思考而显得格外认真,“蚂蚁家里,有的出去找吃的,有的在家照顾宝宝,有的修建房子……大家分工合作。我们家也是呀!爸爸在外面工作,是像……像蚂蚁的‘兵蚁’或者出去找食物的‘工蚁’,保护大家,也赚……嗯……赚‘粮食’?妈妈你在家上班,照顾我,就像蚂蚁家里负责照顾家和宝宝的蚂蚁。我呢,我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好好长大,不让你们担心,就像……像小蚂蚁要努力长大,变成能帮忙的工蚁一样!”
孩子的联想天真却充满洞察力。楚颜心中一动,蹲下身,平视着儿子亮晶晶的眼睛:“宝贝,你这个发现太棒了!说得非常对。一个家,就像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责任。爸爸、妈妈,还有你,我们都在为这个家努力,只是方式不同。爸爸用他的方式守护这个家,妈妈和你也用我们的方式让这个家温暖、稳固。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家就会越来越好,就像蚂蚁的巢穴,越来越坚固,能抵挡风雨。”
这个比喻让季晨熙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具体、更宏大的理解。他不再仅仅觉得自己是被照顾的对象,而是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小家”运转中重要的一环,承担着一份小小的、却实实在在的责任。
晚饭后,他主动帮忙收拾碗筷,虽然动作还有些笨拙,但神情异常专注。楚颜在厨房洗碗,他就在旁边用抹布仔细地擦桌子,还把椅子归位。王奶奶笑着夸他:“哎呦,我们晨熙真是越来越能干了,是小大人了!”
晚上写作业时,他格外认真,遇到一道有点难的应用题,他没有立刻求助,而是皱着眉头在草稿纸上画图、列式,反复演算,直到解出答案。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负责“学习”这项任务的“小工蚁”,必须尽职尽责。
临睡前,他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蚂蚁巢穴剖面图。在巢穴外面,他画了一只扛着“钢枪”(用树枝代替)的蚂蚁,旁边写上“爸爸·守卫”;在巢穴里面,他画了一只正在照顾蚁卵和准备食物的蚂蚁,旁边写上“妈妈·持家”;在旁边,他画了一只小小的、正在努力搬运“知识面包屑”(画成一本书的形状)的蚂蚁,旁边写上“我·学习”。三只蚂蚁之间,用虚线连接起来,表示它们是一个整体。他在画旁边写道:
**【今天自然课观察了蚂蚁,它们分工合作,是一个大家庭。】_
**【我想,我们家也是。】
**【爸爸在外面工作,守护我们的“大巢穴”。】
**【妈妈在家里工作,照顾我,经营我们的“小巢穴”。】
**【我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健康长大,成为有用的“小工蚁”。】
**【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齐心协力,我们的家就最牢固!】
【爸爸,你安心工作,我和妈妈会把家里守护好!】
通过观察蚂蚁,季晨熙领悟到了“责任”与“合作”的初步含义。他看到了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那枚“平安方向牌”贴在胸口,仿佛不再仅仅指向远方,更提醒着他自身在家庭这个小小“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位置。春夜静谧,孩子心中对“家”的爱与责任,如同蚁巢般,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变得愈发坚实、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