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初晴的明亮渐渐沉淀为冬日惯常的、清冽的灰白。临近期末,校园里的气氛悄然变得紧张而有序。教室的黑板上,“期末倒计时”的数字一天天变小,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少了,更多孩子趴在课桌上抓紧时间默写生字,或是三三两两地互相提问知识点。
季晨熙的铅笔盒里,多了几张彩色的便签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需要重点记忆的成语和数学公式。这是楚颜帮他整理的复习小贴士。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的“复习时间”成了雷打不动的固定项目。
书房里,台灯散发着温暖的光晕。季晨熙坐在书桌前,小眉头微微蹙起,面前摊开的是语文课本和生字本。楚颜并没有坐在旁边紧盯着,她通常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看自己的书,或是处理一些不紧急的工作邮件,只是偶尔抬头看看儿子是否分心,或者在他遇到难题、小声嘟囔时,才放下手中的事,走过去轻声问:“哪个地方卡住了?需要妈妈看看吗?”
这样的陪伴,安静却充满力量。它不像监督,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告诉孩子:你是在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但妈妈就在这里,随时可以提供帮助。季晨熙很适应这种方式,他会先自己努力思考,实在想不通了,才会喊:“妈妈,这个‘拔苗助长’的意思,我老是和‘瓜熟蒂落’搞混……”
楚颜会走过去,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还记得我们自然课上看过的绿豆发芽吗?如果你心急,天天把豆苗往上拔一拔,希望它长得快,会怎么样?”
季晨熙眼睛一亮:“哦!我懂了!豆苗会死掉!‘拔苗助长’就是太心急了,反而坏事!‘瓜熟蒂落’是……是像西瓜一点点长大,熟了蒂自己就掉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对啦!”楚颜赞许地摸摸他的头,“联系实际是不是就好记多了?”
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方式,让枯燥的复习变得生动起来。复习到“种子传播”的课时,季晨熙会想起在阳台播种的矮向日葵;复习“天气变化”时,他会联想到堆雪人那天的寒冷和此刻屋内的温暖。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孤立的文字,而是与他经历过、感受过的生活点滴紧密相连,自然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有时复习累了,楚颜会让他休息十分钟,母子俩会聊点轻松的话题。楚颜会问:“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或者“最近李小虎还总惦记着踢雪仗吗?”这些看似随意的闲聊,既让大脑得到了休息,也让楚颜能了解孩子在校的状态和情绪。
一天晚上,复习完一个单元后,季晨熙合上书,忽然没头没脑地问:“妈妈,爸爸小时候,也要这样期末考试吗?他会不会也觉得复习很累?”
楚颜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神变得悠远:“当然要啊。爸爸小时候啊,可能没你这么好的条件,有这么多漂亮的练习本和彩笔。但他学习很用功,特别是数学和自然,因为他知道,学好这些,以后才能当一名优秀的军人,看懂地图,操作精密的仪器。”
她顿了顿,看着儿子,语气温柔而坚定:“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认真复习,把知识学好,不仅仅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更是为了积累力量,像种子积蓄力量破土而出一样,将来才能长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像爸爸一样,去守护重要的东西。”
这个比喻让季晨熙若有所思。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写得密密麻麻的复习纸,又摸了摸胸口那块光滑的木牌,仿佛从“复习”这件小事里,看到了更深远的意义。爸爸在远方坚守,他在家里好好学习,虽然形式不同,但似乎都在为某个更大的目标“积蓄力量”。
期末考试那天早晨,楚颜没有过多叮嘱,只是像往常一样,为他准备了热气腾腾的早餐,检查了文具是否带齐,然后送他到门口,替他整理了一下红领巾(虽然还不是正式的,但他坚持戴着练习),轻轻抱了抱他,说:“宝贝,就像平时做练习一样,仔细读题,认真检查就好。妈妈相信你。”
坐在安静的考场里,季晨熙深吸一口气,接过试卷。他想起妈妈平静的眼神,想起爸爸在远方的身影,想起自然课上种子破土而出的画面,心里奇异地安定下来。他拿起铅笔,先工工整整地写上了班级和姓名,然后开始一题一题地、认真地作答。窗外的冬阳斜斜照进来,在他专注的小脸上投下淡淡的光影。
复习的时光,就像冬藏。将散落的知识点,一点点收集、归类、理解、记忆,沉淀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或许有些枯燥,需要耐心和坚持,但季晨熙开始隐隐感到,这看似微小的日积月累,正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种子,默默吸收着养分,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个春天,破土而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那光芒,必将照亮他走向未来的路,也终将与爸爸守护的星辰,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