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下半月,天气悄然变了脸。明媚干燥的夏日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阴雨。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像一块湿漉漉的抹布,拧不出痛快淋漓的暴雨,只是无穷无尽地飘洒着细密柔韧的雨丝,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潮气。
清晨,季晨熙不再是听着鸟鸣醒来,而是被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唤醒。空气里弥漫着雨水打在水泥地上溅起的土腥味,混合着树叶被浸润后的清新气息。上学路上,撑着的雨伞总被风吹得歪歪斜斜,裤脚和鞋尖难免被打湿,留下深色的水渍,一种冰凉黏腻的感觉贴在皮肤上,久久不散。
教室的窗户玻璃上总是蒙着一层白茫茫的水汽,看不清外面的景色。课间操取消了,孩子们只能挤在走廊里活动,空间变得狭小而喧闹。空气湿热,即使坐着不动,背上也容易沁出薄汗,与空气中的湿气黏在一起,让人有些提不起精神。李小虎烦躁地抱怨着:“这雨要下到什么时候啊?都不能出去踢球了!”
季晨熙起初也有些闷闷不乐。他怀念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在操场上奔跑,可以看清远方的云朵。这种灰暗、潮湿、仿佛没有尽头的天气,让等待爸爸回来的日子,也好像被拉长、浸泡得更加绵软无力了。
然而,一天下午的自然课上,张老师却带着笑意对大家说:“同学们,别讨厌这雨水。你们发现没有,窗台上的花草,叶子是不是比前几天更绿、更亮了?” 大家纷纷转头望去,果然,绿萝的叶子油汪汪的,吊兰的叶片舒展着,连那盆有点蔫的薄荷都重新挺直了腰杆。
“雨水滋润了万物,”张老师继续道,“庄稼需要它,树木需要它,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被它洗得更干净了。这种天气,虽然不方便我们出去玩,但却是大自然积蓄力量的重要时候。”
放学后,雨暂时停了,但天空依旧阴沉。季晨熙和楚颜走过小区花园,他惊讶地发现,经过雨水的洗涤,鹅卵石小径的颜色变得深沉而鲜艳,树叶绿得发亮,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格外娇嫩。空气吸进肺里,虽然潮湿,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他甚至看到几只蜗牛慢悠悠地在小径上爬行,留下银亮的痕迹。
晚上,楚颜找出烘鞋器,把季晨熙有些潮湿的鞋子烘得干爽温暖。橘黄色的灯光下,鞋子冒出微微的热气,散发出一种暖烘烘的、安心的味道。王奶奶则熬了一锅淡淡的姜糖水,说是“驱驱湿气”。季晨熙捧着温热的杯子,小口喝着,甜甜辣辣的滋味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驱散了雨天带来的那一丝阴冷。
夜里,雨声又渐渐响起,敲打着窗棂。季晨熙躺在干燥温暖的被窝里,听着这规律的、催眠般的声响,心里忽然变得异常宁静。他想起张老师的话,想起那些被雨水滋润得生机勃勃的植物。
等待,是不是也像这梅雨季?
会有那么一段日子,感觉灰蒙蒙的,见不到灿烂的“阳光”(爸爸的消息),日子仿佛被湿气浸泡得漫长而黏稠,让人忍不住烦躁。但是,这段看似难熬的“连雨天”,是不是也在悄悄地“滋润”着什么呢?
也许,是在滋润他的“耐心”,让他在见不到阳光的日子里,也能学会安静地做自己的事。
也许,是在滋润他的“观察力”,让他更能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比如雨后更绿的叶子,比如一杯姜糖水的温暖。
也许,是在滋润他和妈妈之间更深的“依靠”,在潮湿的天气里互相取暖,把鞋子烘干,把日子过得更扎实。
爸爸在远方,可能也会遇到他的“梅雨季”——任务艰巨,环境艰苦,思念煎熬。但爸爸一定也在像那些植物一样,努力汲取着“雨水”中的养分,变得更加坚韧。
想到这里,季晨熙不再觉得这连绵的雨是烦人的打扰了。它成了等待的一部分,是让等待的“根”扎得更深、让重逢的“叶子”将来长得更茂盛的、必要的滋养。
他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把小雨伞,伞下是一个小人抬头看着灰蒙蒙却泛着绿意的天空。伞的旁边,是几株喝饱了水、绿油油的植物。他在旁边写道:
“这几天天天下雨。
不能出去玩,有点闷。
但张老师说,雨水让花草更绿了。
妈妈给我烘干了鞋子,王奶奶煮了姜糖水。
等待爸爸,可能也有这样的‘连雨天’。
灰灰的,长长的。
但这些日子,也在悄悄滋润我,
让我更耐心,更会发现家里的好。
等天晴了,爸爸回来时,
我可能已经长得更‘绿’了。”
写完后,他放下笔,安然入睡。窗外的雨声,不再是单调的噪音,而化为了滋润万物、也滋润他成长心田的、宁静的伴奏。那枚“平安方向牌”贴着他的胸口,仿佛也吸收了这雨水的润泽,变得更加温润,提醒他:无论是晴是雨,都是季节的馈赠;无论是聚是散,都是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