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课程表上,有一门课让季晨熙感到既新奇又有些隐约的紧张——音乐课。周二下午,他跟同学们一起走进那间与众不同的音乐教室。教室前方有一台黑色的钢琴,墙壁上画着五彩的音符,空气中似乎都流动着一种轻快的韵律。
音乐老师姓苏,是一位说话声音很好听、总带着微笑的年轻女老师。她没有立刻教大家唱歌,而是带来了一些小乐器:响板、沙锤、小铃铛和几个简单的小鼓。“同学们,”苏老师拍手让大家安静下来,她的节奏不紧不慢,像一首歌的开头,“音乐不只是唱歌,它首先是一种节奏。今天,我们来当一回‘节奏侦探’,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拍子。”
苏老师让同学们围坐成一圈。她先用手轻轻地在膝盖上拍打,发出“啪,啪,啪”均匀而清晰的声音。“听,这是最简单的节奏,像我们走路的心跳,稳稳的。”她让同学们跟着模仿。起初,孩子们拍得乱七八糟,有的快有的慢,教室里响起一片参差不齐的“啪啪”声,夹杂着几声偷笑。
季晨熙学得很认真,他微微蹙着眉,努力让自己的手掌落下的时间和老师完全重合。他发现这并不容易,需要非常专注地去听,然后控制自己的动作。当他的掌声终于能稳稳地合上老师的节拍时,心里升起一种奇妙的协调感。
接着,苏老师加大了难度。她用响板打出“咔,咔—,咔,咔—”的节奏,像钟摆的声音。她又用沙锤摇出“沙沙沙——沙沙——”的连续音。她让一半同学模仿响板的节奏,另一半同学模仿沙锤的节奏,同时进行。顿时,教室里声音交织,显得有些混乱。季晨熙被分到沙锤组,他需要在一片“咔咔”声中,稳住自己的“沙沙”声,不能被打乱。
他闭上眼睛,努力去分辨苏老师给他的那个节奏信号,屏蔽掉周围的干扰,手腕均匀地晃动沙锤。渐渐地,两种节奏开始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像小溪流水伴着岸边的脚步声。苏老师笑着鼓励:“对!就是这样!每个人守住自己的节奏,合在一起就是好听的音乐!”
课程的最后,苏老师做了一个安静的练习。她什么乐器也没用,只是用脚尖极轻地在地板上点出“哒,哒,哒”的节拍,几乎听不见声音。她看着同学们,用口型无声地数着“一、二、三、四”。她让同学们仔细看她的脚尖和口型,在心里默数,然后在她突然停住时,大家一起大声说出下一个拍子应该是“几”。这个游戏需要极高的专注和内心稳定的节奏感。
季晨熙玩得入了迷。他紧紧盯着苏老师的脚尖,在心里默默地跟着数。当苏老师停下,他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准确地喊出“五!”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那是一种内在秩序被建立、并与外界达成默契的快乐。
放学回家的路上,李小虎还在兴奋地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周小雨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季晨熙却安静地走着,耳朵里仿佛还回响着音乐课上的各种节奏。他下意识地跟着自己走路的步子,在心里给它配上了拍子:“左,右,左,右……一,二,一,二……”
晚上写作业时,他需要背诵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常他都是默默地反复念,今天他忽然想起音乐课的节奏。他试着用手轻轻敲着桌面,用均匀的拍子来念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发现,有了节奏的帮助,诗句好像更容易记住了,也更有韵味了。
临睡前,是他和妈妈例行的“分享时光”。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汇报具体事件,而是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的音乐课,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哦?什么秘密?”楚颜好奇地问。
“就是……节奏。”季晨熙努力组织着语言,“好像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节奏。走路有节奏,心跳有节奏,背诗也有节奏。只要找到了那个稳稳的拍子,事情做起来就好像……更顺了。”
楚颜有些惊讶于儿子的感悟,温柔地回应:“是啊宝贝,生活就像一首长长的曲子,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心里那个稳定的节奏,不慌不忙地往前走。”
躺在黑暗中,季晨熙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远远的汽车声,那声音也有它遥远的、规律的节奏。他忽然想到,爸爸在远方的生活,是不是也有他的节奏?出操、训练、学习、休息……爸爸的每一天,也一定是在某种有序的节拍中进行的。而自己和妈妈在家里,上学、工作、吃饭、休息,是另一首节奏平稳的“家庭曲”。
等待,也许不像他以前想的那么杂乱无章。它可能也有它自己的、内在的节奏。它不需要总是踮着脚焦急地张望,而是可以像音乐课上那样,在心里踏着一个稳定的拍子,一天一天,一步一步,认真地过好当下的生活。爸爸在远方遵循着他的节奏完成任务,他在家里遵循着自己的节奏努力成长。他们像音乐课上不同声部的同学,虽然演奏的旋律不同,但只要都稳在自己的节奏上,最终,两段旋律一定会和谐地交汇在一起,奏响那首最动听的“团圆之歌”。
这个想法让他心里充满了宁静。他轻轻摸了摸胸前的“平安方向牌”,此刻,它仿佛不再仅仅是指南针,更化为了一个无声的节拍器,在他心里哒、哒、哒地响着,稳定而充满希望,提醒他生命和成长自有其韵律,无需慌张。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进房间。季晨熙在内心那稳定节拍的陪伴下,安然入睡。他仿佛听见,有两段温柔的旋律,正隔着千山万水,循着同一个希望的节奏,缓缓走向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