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数学课,内容逐渐向抽象世界延伸。周二下午,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水平的长线,在线上的三等分点处标上了“0”,向右依次标上了“1”、“2”、“3”……并向左标上了“-1”、“-2”、“-3”……她用饱满的粉笔点,在“0”和“3”的位置上,各画了一个小圆圈。
“同学们,看,这就是‘数轴’。”李老师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它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把数字有顺序地排列起来,还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和‘距离’。比如,从0到3,我们需要走过3格,这就是一段‘距离’。”
季晨熙睁大了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上的那条线。这条带着数字和箭头的直线,似乎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将抽象的数字变成了一个可以“看见”的、有方向和有长度的图像。当李老师说到“距离”这个词时,他的心轻轻动了一下,像被一根小小的羽毛拂过。
放学回家后,他拿出尺子和铅笔,在自己的草稿纸上,也小心翼翼地画下了一条数轴。他学着老师的样子,标上了0、1、2、3……画完后,他咬着铅笔头,盯着这条线发愣。
“妈妈,”他抬起头,问正在旁边看书的楚颜,“数轴上的点,真的不能动吗?比如这个‘3’,它永远离‘0’有这么远吗?”他用手比划着那段距离。
楚颜放下书,凑过来看了看,温和地解释:“在一条固定的数轴上,每个数字的位置是确定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也是不变的。这是数学的规则。就像……就像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是不会改变的。”
“不变的……”季晨熙若有所思地重复着。他低下头,用铅笔的橡皮擦那头,无意识地点着草稿纸上“0”和“3”之间的那段空白。一个大胆的、充满童真的想象,如同破土的春笋,悄然萌发。
如果……如果把“0”点当作爸爸离开家的那一天,而那个“3”,当作爸爸回来的那一天呢?那么,中间这段无法缩短的距离,就是他们必须等待的时间。数学规则说,这段距离是固定的,无法跳跃。那么,等待的时间,是不是也是固定的、必须一天一天度过的?
这个想法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释然。他之前所有的焦灼,似乎都源于内心深处一种想要“压缩”这段时间的徒劳尝试。而现在,这条简单的数轴仿佛在告诉他:看,这段距离就在这里,是客观存在的。你不能改变它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以什么样的速度和心情“走过”它。
接着,一个更奇妙的念头诞生了。他拿起红笔,在“0”和“3”之间,那些代表“1”和“2”的刻度上,用力地点了几个小红点。他对自己说:这些小红点,就是我在等待的日子里,完成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新学会的生字,我跳绳达到的个数,我帮王奶奶做的家务,我画好的每一幅画,甚至是我每天好好吃饭、健康长大的每一天!
如此一来,漫长的等待,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被无数个闪闪发光的“小红点”所标记和填充的、积极的进程。每完成一件小事,就像在数轴上勇敢地向前迈进了一小步,离终点“3”更近了一点。他不再是静止在“0”点无助张望的孩子,而是行走在时间数轴上的、坚定的旅行者。
那天晚上,他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下了一条长长的数轴。在“0”点旁边,他画了一艘起航的轮船(代表爸爸出发);在“3”点旁边,他画了一艘归航的轮船。而在中间的区域,他密密麻麻却又工整地画了许多小红点,每个点旁边都写着极小的字:“学会除法”、“水仙开花”、“得优+”、“跳绳100个”……
在这幅特殊的“数轴图”旁边,他写下这样一句话:
【今天学了数轴。】
**【我发现,等待爸爸的时间,就像一段固定的距离。】_
**【我没办法跳过它。】
**【但是,我可以在这段路上,种下好多好多“进步”的小星星。】
【等我用“成长”的小星星把这段路铺满,爸爸就到家了。】
写完后,他放下笔,心里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力量感。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此刻仿佛不再是静止的指向标,而化身为他在时间数轴上行走时,怀中紧握的、刻满了成长刻度的“计步器”。
总结来说,季晨熙从数学概念中领悟到:无法缩短的物理距离和等待时间,可以用积极的成长来充实地度过。重要的不再是遥望终点,而是珍惜当下,让每一天都成为通向团聚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