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日历翻过几页,期末的气氛如同浸了水的宣纸,在校园里无声地洇开、加深。教室后墙上的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变小,黑板一角总是写满各科的复习要点。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少了,更多的是围在老师身边问问题的脑袋,或是趴在桌上抓紧时间默写生字的背影。空气里漂浮着粉笔灰和纸张特有的干燥气息,混合着一种淡淡的、属于专注的静谧。
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是语文复习课。张老师没有讲新的内容,而是让大家自由复习,她在教室里巡视,随时解答问题。冬日的阳光透过擦拭干净的玻璃窗,斜斜地照进来,在课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光柱里能看到细小的尘埃缓缓浮动。
季晨熙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着语文书和复习本。他没有像有些同学那样急躁地翻着书页,而是沉静地、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偶尔用荧光笔在重点句段下划出淡淡的痕迹,或在笔记本的空白处写下几个关键词。他的眉头微微蹙着,眼神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隔着一层透明的薄膜。
李小虎抓耳挠腮地凑过来,指着语文书上“造句”练习里的一道题:“季晨熙,‘一边……一边……’这个句式,我老造不好,老师说我造的句子两个动作矛盾。你快帮我看看!”
季晨熙抬起头,阳光在他睫毛上跳跃。他接过李小虎的书,看了看题目要求,想了想,轻声说:“‘一边……一边……’是说一个人同时做两件不冲突的事情。比如……”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窗外湛蓝的天空,随口道,“‘爸爸一边守卫着远方,一边想念着家乡。’守卫和想念,都是心里同时在做的事,不矛盾。”
李小虎眨眨眼,似懂非懂,但觉得这个例子听起来挺厉害,赶紧记了下来。周小雨也拿着作文本过来,小声问:“季晨熙,我的作文里想用‘突如其来’这个词,形容爸爸回来的惊喜,对不对?”
季晨熙认真地点点头:“对的。‘突如其来’就是形容没想到的好事情突然发生。爸爸推开门的那一刻,惊喜就是突如其来的。”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眼神却亮了一下,仿佛那场景已在他心中预演过无数次。
他没有过多地沉浸在这种想象中,而是很快低下头,继续自己的复习。他复习的样子有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像一口深井,表面平静,内里却蕴含着有序的涌动。那是一种将思念沉淀为定力,将等待转化为专注的能力。
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收拾书包的声音窸窸窣窣地响起,空气中紧绷的弦稍稍松弛。季晨熙不紧不慢地整理着文具和书本,将试卷一张张抚平,按顺序夹好。当他拉上书包拉链时,最后一抹夕阳的金辉正好掠过他的课桌,将他整个人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晕里。
他背起书包,和同学们一起走出教室。走廊里充满了喧闹和活力,大家都在讨论着周末计划和即将到来的假期。李小虎勾住他的肩膀,兴奋地说:“考完试就能放寒假啦!我爸妈说要带我去滑雪!”
季晨熙笑了笑,没说什么,目光却越过喧闹的人群,投向走廊尽头那扇巨大的窗户。窗外,冬日的晴空高远而洁净,像一块洗过的蓝宝石,几缕淡淡的云丝如同画笔轻轻抹过的痕迹。那广阔无垠的蓝色,让他想起爸爸军装的颜色,也让他觉得,此刻爸爸或许也在某一片天空下,完成着他的任务。
他心里没有临考前的焦躁,也没有对假期的急切期盼,反而充满了一种奇异的平静。这平静,源于日复一日的认真积累,源于内心那个清晰而坚定的方向。他下意识地伸手按了按胸口,隔着厚厚的羽绒服,似乎能感受到那枚木牌沉稳的存在。它不再需要被时时摩挲确认,它已然成了他内心秩序的一部分,像一枚定航的锚,让他在这片名为“成长”的海域中,即使遇到风浪,也能保持自己的航向。
回到家,楚颜看到他平静的小脸,心里便踏实了大半。晚饭时,她没多问考试的事,只是聊着家常。季晨熙吃得认真,偶尔抬头看看妈妈,眼神清澈而安宁。
晚上,他照例坐在书桌前完成最后的复习。台灯的光温暖而集中,将他和他的书本笼罩在一个安静的光圈里。他翻动书页的声音轻而稳,像春蚕食叶。复习完毕,他合上书,没有立刻进行他那个特别的“汇报”,而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和远处零星的灯火。
然后,他拿出那个深蓝色的“新年成长记录本”,翻开新的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下:
【复习周结束了。我准备好了。就像爸爸执行任务前检查装备一样,我也检查好了我的知识。我不害怕考试,就像爸爸不害怕困难一样。我会认真对待每一次“出击”。】
写完后,他轻轻合上本子,嘴角泛起一丝浅浅的、踏实的笑意。那枚小小的木牌,静静地躺在他的胸前,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反复言说的符号,而是化为了他心跳的一部分,沉稳,有力,指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