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参加亲子跳绳的决定,像一阵清新的风,吹散了季晨熙心头积压的阴霾。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不再是那个蔫蔫的、心事重重的小人儿,而是重新恢复了活力,小嘴叭叭地跟妈妈规划着“训练计划”。
“妈妈,我们回家就练跳绳吧!老师说,要配合默契!你摇绳,我跳!我们先从慢的开始,找找节奏!”他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兴奋。
“好!听我们小教练的!”楚颜笑着应和,被儿子的热情感染,心里的那点担忧(怕自己跳不好让儿子失望)也淡去了不少。孩子能主动走出那一步,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家,放下书包,季晨熙就迫不及待地冲进阳台,从杂物柜里翻出了那根彩色的塑料跳绳。王奶奶听说他们要练习跳绳参加运动会,也乐呵呵地过来帮忙,把客厅的茶几往边上挪了挪,清出一块空地。
傍晚的阳光透过窗户,在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季晨熙郑重地把跳绳递给楚颜,自己则站到空地中央,像个小士兵一样,挺直腰板,深吸一口气,小脸上是前所未有的严肃和专注。
“妈妈,准备好了吗?我数一二三,你就开始摇,慢一点哦!”他下达指令。
“准备好了!”楚颜握住跳绳的两端,也有些紧张,她很久没跳绳了。
“一、二、三!”季晨熙口令清晰。
楚颜手腕轻轻一抖,绳子划过一道弧线,从季晨熙头顶掠过。季晨熙看准时机,向上一蹦——可惜,节奏没掌握好,脚绊了一下,没跳过去。
“哎呀!”他小声叫了一下,有点懊恼地跺了跺脚。
“没关系没关系!刚开始都这样!”楚颜赶紧安慰,“是妈妈摇快了,我们慢一点再来!”
王奶奶也在旁边鼓励:“对对,慢慢来,不着急,找到感觉就好了!”
第二次尝试。楚颜放慢了速度,绳子悠悠地荡起来。季晨熙紧紧盯着绳子的轨迹,小嘴巴抿着,计算着起跳时机。绳子快到脚下时,他再次起跳——成功了!虽然落地有点踉跄,但总算跳过去了一个!
“耶!成功了!”季晨熙高兴地叫起来,小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
“太好了!我们晨熙真棒!”楚颜也松了口气,笑着继续摇绳。
有了第一次成功,季晨熙的信心大增。他开始进入状态,小脑袋里那套“战术分析”系统自动启动。他不再只是被动地跳,而是开始观察、调整。
“妈妈,你摇绳的节奏可以再稳定一点吗?像……像心跳一样,咚咚,咚咚,这样我比较好判断时机。”他一边跳,一边提出“技术建议”。
“好!妈妈试试看!”楚颜努力控制着手腕的力度,让绳子保持匀速。
跳了十几个后,季晨熙又开始分析:“妈妈,我发现绳子从后面过来的弧线,比从前面过来更好判断落脚点。我们能不能尽量保持这个方向?”
“有道理!妈妈注意!”楚颜调整着摇绳的姿势。
他还尝试变换节奏:“妈妈,我们试一下‘加速冲刺’!你突然摇快一点,我试试能不能跟上!”结果差点摔倒,但他咯咯笑着,毫不气馁。
楚颜看着儿子专注投入的样子,心里满是惊讶和感动。这孩子,真的把跳绳当成了一项需要研究和优化的“任务”。他不是在简单地玩,而是在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掌控、去与合作者(妈妈)达成最佳的配合。这种认真和智慧,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一年级孩子游戏的心态。
练习了二十多分钟,两人都微微出汗了。最好的一次,他们连续配合跳了三十多个没有中断!季晨熙兴奋得小脸通红,抱着楚颜的腿欢呼:“妈妈!我们成功了!我们找到‘协同频率’了!”
楚颜擦擦汗,看着儿子灿烂的笑脸,心里软成一片。这一刻,运动会上能否取得名次已经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春日黄昏,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她和儿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一起摸索,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礼物,是对“父亲缺席”最有力的回应。
休息的时候,季晨熙跑到书桌前,拿起那枚黄铜指南针,放在手心里看着。跳完绳的小脸还红扑扑的,他对着指南针,小声但清晰地说:“你看,我和妈妈配合得很好吧?我们就像……就像你和你的指针一样,虽然动来动去,但核心是稳的,方向是对的!我们在给自己‘充电’,也在给你‘充电’呢!”
楚颜在一旁听着,眼眶微微发热。她走过去,搂住儿子的肩膀,轻声说:“对,宝贝。我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开心的笑容,都是最强大的能量,能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晚饭时,季晨熙胃口大开,吃了满满一碗饭,还不停地跟王奶奶描述他和妈妈跳绳的“战术配合”。王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夸赞。
晚上临睡前的“每日汇报”,季晨熙的语气充满了实践后的充实感和战略家的自信:
“报告爸爸!今日完成‘亲子跳绳’项目首次实战合练!训练成果:初步掌握‘双人协同’基本技巧,成功实现‘节奏同步’与‘动作匹配’,最高连续协同跳跃记录:32次!训练过程:进行了‘节奏稳定性测试’、‘方向偏好分析’及‘变速适应性演练’,与搭档(妈妈)沟通顺畅,协作愉快。结论:该项目具备可行性,‘家庭小队’协同作战能力得到验证与提升。内部能量储备充足,士气高昂!over!”
汇报完毕,他心满意足地躺下,很快就带着运动后的疲惫和兴奋后的满足进入了梦乡。窗外,月色宁静。楚颜知道,运动会不再是一场需要硬着头皮去面对的“缺憾”,而是变成了一个母子俩共同创造快乐、证明彼此力量的特别日子。那枚指南针,在一次次日常的“校准”中,不仅指向家的方向,更精准地指向了成长路上每一个充满爱与勇气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