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第一个周一,清晨的空气里带着明显的凉意,窗玻璃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霜花。季晨熙穿着厚实的校服,呼着白气走进教室时,明显感觉到了一种与往日不同的气氛。教室里少了平日的喧闹,孩子们的脸上或多或少带着点紧张,连最爱闹的李小虎也安分地坐在座位上,翻着语文书小声默念。
讲台上,班主任李老师的神情比平时更严肃一些。她敲了敲黑板,示意大家安静:“同学们,这一周,我们将进行语文和数学的期中练习。这不是考试,是一次对我们这半个学期学习情况的‘小检阅’,目的是帮助大家和老师了解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还需要加油。大家不要紧张,像平时做练习一样,认真读题,仔细作答就好。”
尽管老师努力淡化紧张感,但“练习”两个字还是像一块小石头,在孩子们心里激起了涟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面对带有“检验”性质的书面任务,无异于一场“小型战役”。
季晨熙坐在座位上,小腰杆挺得笔直。他并没有像有些孩子那样露出怯色,反而微微蹙着小眉头,眼神里闪烁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专注和……兴奋?在他那套独特的“军事思维”里,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阶段性实战考核”,是检验他“前期训练成果”和“新技能掌握度”的关键时刻。
上午第一、二节课,就是语文期中练习。卷子发下来,白纸黑字,带着油墨的清香。教室里瞬间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因紧张而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季晨熙没有立刻动笔。他先像爸爸教的“战前侦察”一样,快速浏览了一遍整张卷子,评估“战场”规模和“敌情”分布(题目类型和难度)。然后,他拿起铅笔,像握住武器一样,深吸一口气,开始“攻坚”。
看拼音写汉字,是他的强项,他写得又快又工整,像在填写清晰的“情报代码”。组词造句,他努力回忆课堂上学过的词语搭配,力求准确“表达意图”。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他逐字逐句地读,像分析“战地简报”一样,寻找关键信息,然后才慎重地写下答案。遇到一道有点难度的看图写话,他托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没有胡乱下笔,而是在草稿纸上先简单勾勒了思路,再工整地誊写到卷面上。
整个答题过程,他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小脸上是前所未有的严肃和认真。他没有左顾右盼,没有抓耳挠腮,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战斗”中。偶尔遇到不确定的,他会像真正的士兵遇到障碍一样,先做个标记,然后跳过,继续推进,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作战任务”。
下课铃响,季晨熙刚好检查完最后一道题,放下笔,轻轻舒了口气。他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小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但眼神清澈,没有慌乱。
下午的数学练习也是如此。他谨慎地计算,认真地画图,仔细检查单位名称,仿佛在核对重要的“作战数据”。交上卷子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立刻欢呼雀跃地跑出教室,而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拿出他的小本子,开始进行“战后复盘”,记录下哪些“知识点”(战术)运用熟练,哪道题(遭遇战)感觉有点棘手,需要“加强训练”。
放学回到家,楚颜敏锐地察觉到儿子似乎比平时沉默一些,但情绪稳定,没有考砸后的沮丧。她没有立刻追问考得如何,而是像往常一样,问他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中午吃了什么。
直到晚饭后,季晨熙才主动提起:“妈妈,今天我们进行了‘期中实战考核’。”
楚颜心里一动,放下手中的书,温和地问:“哦?感觉怎么样?‘战场’情况复杂吗?”
季晨熙歪着小脑袋,认真总结:“语文‘战场’,生字听写和阅读侦察顺利通关。造句和写话遭遇‘小股抵抗’,但已成功突围。数学‘战场’,计算准确率较高,图形题有一处‘防御工事’(应用题理解)需要加固。总体评估:已完成既定作战任务,战损(错题)在可控范围内,具体战报(分数)有待‘指挥部’(老师)公布。”
听着儿子用他一贯的“军事术语”进行的复盘,楚颜又是好笑又是欣慰。她看得出来,孩子对待这次练习的态度非常认真,并且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评估和反思能力,这比单纯的分数更重要。她鼓励地摸摸他的头:“非常好!能够冷静分析‘战况’,总结经验,就是最大的进步。无论‘战报’如何,你认真对待‘战斗’的过程,已经值得表扬了!”
三天后,练习结果出来了。语文98分,数学100分。李老师在班上表扬了取得好成绩和进步大的同学,季晨熙的名字被提到了两次。当他从老师手里接过打着鲜红“优”字的卷子时,小脸平静,但耳根微微泛红,小心地把卷子折好,放进书包最里层。
放学时,他几乎是跑着冲出校门的,看到楚颜,立刻举起卷子,眼睛亮得像星星:“妈妈!战报出来了!语文98,数学100!成功完成任务!”
楚颜接过卷子,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和耀眼的分数,心里涌起巨大的骄傲。她蹲下身,紧紧抱住儿子:“太棒了!我的小战士!妈妈真为你骄傲!爸爸要是知道,也一定会为你骄傲的!”
当天晚上,楚颜决定给季诚写一封信。不是邮件,不是短信,而是一封手写的、传统的信。她铺开信纸,钢笔在灯下发出沙沙的轻响。她没有写太多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平实、温暖的笔触,描述了儿子入学以来的点滴进步:如何从最初的紧张到从容适应,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认真对待学习,以及这次期中练习的表现和他的“军事化”总结。她还提到王奶奶身体硬朗,家里一切安好。最后,她写道:“…晨熙长高了些,更懂事了些。他时常念叨你,用你教他的方式‘指挥’自己的生活。我们都很好,勿念。愿你一切安好,盼归。”
她将信纸仔细折好,装入信封,贴上邮票。第二天一早,她亲自将信投进了街角那个墨绿色的邮筒。信很轻,投入邮筒时几无声响,但她知道,这封信承载的重量,远超它本身。它将在路上颠簸许久,或许才能抵达那个不知名的远方,交到那个可能正经历着风雨的男人手中。这封慢悠悠的家书,是驿站,是牵挂,是告诉远方的他:家,永远是他最温暖的归途,灯,一直为他亮着。
而季晨熙,则将那张数学满分卷子,工工整整地贴在了他的“荣誉墙”上,紧挨着爸爸的“嘉奖令”。他站在墙前,看了很久,然后对着爸爸的照片,敬了个礼,小声却坚定地说:“报告爸爸!第一阶段‘文化课攻坚战’初战告捷!我会继续努力,扩大战果!over!”
窗外,秋意渐深。屋内,暖意融融。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远方亲人最好的告慰。而这封寄往远方的信,如同秋日里的一只鸿雁,衔着家的温暖,飞越千山万水,去抚慰一颗牵挂的心。成长的路还很长,但有了这份双向奔赴的爱与期盼,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