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十七年的春夏之交,战火与变革的风暴席卷帝国四方。在经历了初春的激烈爆发后,各方势力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或艰难推进,或迎来转折,帝国的命运在铁与火的交织中,勾勒出愈发清晰的轮廓。
北疆的战事进入了最残酷的相持阶段。罗刹人依仗其兵员补充和哥萨克骑兵的机动性,不断变换进攻方向,试图拖垮明军,寻隙突破。朱由检摒弃了任何侥幸心理,将麾下兵力运用到了极致。“铁血骑”与“神机炮营”组成的快速打击集群如同救火队,在广袤的边境线上疲于奔命,往往一昼夜便要驰援数百里。战斗多以遭遇战的形式爆发,惨烈而短促。明军凭借逐渐成熟的步炮协同战术和更为精良的火器,屡次击退罗刹人的猛攻,但自身伤亡也在持续增加,尤其是经验丰富的炮手和骑兵骨干损失惨重。
关键时刻,朱由检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授予归附部落“侦缉游骑”更大的自主权,允许他们深入漠北,袭击罗刹人的后勤辎重队和零星据点,并以缴获物资的一半作为奖赏。此令一出,这些熟悉地形、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士顿时成为了插入罗刹背后的一把尖刀,极大地牵制了其前线兵力,缓解了明军正面的压力。
同时,他再次上书朝廷,不再仅仅是请求援兵和粮饷,而是详细陈述了组建一支完全由归附部落青壮组成、由明军军官指挥、装备轻型火器的“漠北义从军”的构想,旨在以夷制夷,将边境冲突部分外延。北疆的防线,在朱由检冷静而近乎冷酷的筹谋下,于血火中愈发坚韧,但也愈发依赖于对复杂边情的精准驾驭。
龙安州,《大明工商管理则例》的强力推行,在经历初期的剧烈阵痛后,开始显现出其长远威力。市场秩序得以规范,恶性竞争得到遏制,专注于技术和质量的工坊获得了喘息和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柳文耀顶住压力,坚持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开始结出硕果。
经过“机枢坊”不懈的努力,新一代“泰昌式三代蒸汽机”原型机试验成功!其热效率较二代机提升了近两成,体积更紧凑,运行更稳定。虽然距离大规模量产尚需时日,但其展现出的潜力已足以令人振奋。
与此同时,受龙安成功经验的启发,并结合《则例》框架,在工部和格物院的协调下,位于山东莱州、依托本地煤矿资源的一家官营工坊,成功仿制并改良了龙安的织布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的“莱州布”开始行销北方。虽然其技术和规模尚不及龙安,但这标志着龙安模式首次在异地成功复制,“星火”已现“燎原”之势。
柳文耀并未满足,他上书朝廷,建议设立“技术推广使”,专司负责将龙安及各地已验证有效的工业技术,向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系统性转移和指导,以避免各地重复摸索,加速帝国整体工业化的进程。龙安,正从技术的孤峰,试图成长为引领帝国产业变革的山脉。
东南海疆,凭借新式战舰的威慑逼退英荷联军后,张献忠并未沉浸在胜利中。他深刻认识到,被动防御无法根治海患,必须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南洋。在枢密院官员的协助下,他制定了一份详尽的《南洋经略方略》。
该方略核心在于“以商制夷,以夷制夷”。他一方面命令水师以“保护商路”为名,加强对马六甲海峡以东航线的巡航,并开始在航路要冲的小岛上建立简易的补给点和了望哨;另一方面,则大力鼓励和支持大明海商前往吕宋、婆罗洲等地贸易,并利用“海贸咨议司”的情报网络,积极联络与西夷存在矛盾的南洋土着首领,以提供武器、贸易优惠为条件,换取其拒绝西夷建立据点,乃至配合明军行动。
数支由水师退役老兵和冒险商人组成的“开拓船队”,在官府的默许甚至暗中支持下,扬帆南下,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贸易,更是在西夷控制的薄弱环节,为大明嵌入楔子。张献忠站在海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满剌加(马六甲)的位置,他知道,那里才是控制东西贸易的咽喉,也是未来与西夷决战的终极战场之一。海疆的战略,正从近岸防御,转向积极的远洋经略。
日本长崎,将军德川家光的病情依旧沉重,幕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已趋于白热化。就在这微妙的时刻,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长崎大明使团馆驿:将军外戚派的核心人物、家光的舅父浅井久政,竟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向大明使团派来了密使!
密使带来了浅井久政的亲笔信函,信中措辞极其谦卑,先是重申对大明皇帝的敬意,随后隐晦地表达了外戚派在目前权力斗争中的困境,最后竟试探性地提出,若大明能在此关键时刻给予“适当的声援与支持”,待外戚派掌权后,愿“慎重考虑”放宽对明贸易限制,甚至允许大明商船前往九州个别港口。
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杨涟与孙传庭深知,若能扶持亲明派上台,东瀛局面将彻底改写。然而,风险也巨大无比。此举一旦暴露,不仅使团危在旦夕,更可能引发幕府的全面敌视,甚至战争。
“此乃险棋,亦是奇招!”孙传庭(融合范仲淹武魂)眼中闪烁着计算的光芒,“浅井氏急于求援,可见其处境不妙。然其承诺能否兑现,亦是未知。”
杨涟(融合于谦武魂)沉思良久,最终拍板:“风险虽大,然机遇千载难逢。可与之虚与委蛇,表示‘关切’与‘理解’,并允诺在商贸上给予其家族些许便利,以示善意。然绝不留下任何书面承诺,亦不直接涉入其内斗。一切,需待其真正掌控局面后再议。”他们决定以最小的代价,进行一场高风险的政治投资。东瀛这盘棋,因幕府内斗的加剧,已到了落子争劫的关键时刻。
紫禁城,夏日的雷雨冲刷着宫殿的琉璃瓦。朱常洛审阅着四方最新奏报:北疆朱由检以攻代守、组建“漠北义从”的方略;龙安技术突破与异地复制的喜讯;海疆张献忠主动经略南洋的雄心;东瀛幕府内斗升级、外戚派秘密求援的惊变。局面之复杂,机遇与风险之大,前所未有。
“北疆定王,能于血战中思变,提出‘以夷制夷’之策,颇具胆识。准其所请,着兵部、户部协助筹组‘漠北义从’,然需明定章程,严加控驭,以防尾大不掉。”
“龙安技术革新,星火燎原,此乃国之大幸!柳文耀居功至伟。‘技术推广使’之设,甚妥,着工部、格物院即刻遴选干员推行。帝国工业,当以此为契机,全面铺开。”
“海疆经略南洋,张献忠能识大势,主动进取,深慰朕心。然南洋水情复杂,西夷经营日久,不可冒进。准其方略,然告诫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尤需注意与土着关系,勿使之生怨。”
“东瀛密使之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团处置极为妥当,既抓住机遇,亦规避风险。告诉徐允贞,枢密院需全力配合,加强对浅井派及幕府各派系之研判。此乃撬动东瀛国策之良机,然需如履薄冰,精准落子。”
他的决断,依旧沉稳而富有远见,在激流中为帝国把握着方向。处理完这一切,他走到殿外廊下,望着雨后天边那道绚丽的彩虹,目光深邃。
“北疆以血铸城,龙安以技兴业,海疆以商拓土,东瀛以谋破局……”朱常洛低声吟道,“这帝国前路,虽遍布荆棘,然亦处处暗藏生机。唯有时刻保持清醒,勇于任事,方能于这铁火交织的世道中,杀出一条通向盛世的血路!”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帝国的中枢,在这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盛夏,以其无比的定力与智慧,驾驭着时代的巨轮,坚定不移地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