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暮春时节,上游水库的清淤扩容工程,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后,终于迎来了收官的时刻。随着最后一批淤泥被运走,水库库底被清理得干净平整,蓄水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为应对未来的汛期和灌溉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与此同时,庞庄村那片倾注了全村心血、经历了“淤泥沃土”洗礼的近千亩土地,也完成了最后的平整和深耕,以一副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静静地横亘在天地之间。
这天下午,王龙飞在农庄办公室的电脑上,收到了水利局发来的工程竣工确认函和最终结算单。他仔细核对着上面的数字:工程总价款、已付进度款、本次结算尾款、以及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额。确认无误后,他深吸一口气,点击了“确认接收”。几乎在同一时间,手机收到了银行短信提示,一笔数额可观的工程尾款,已经划入了农庄的对公账户。
“强子,静,结算款到了!”王龙飞的声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喜悦,招呼李强和李静过来。这笔资金的及时到位,不仅覆盖了清淤工程的全部成本,还产生了可观的利润,极大地缓解了农庄近期的资金压力,也为下一步的土地深耕和种植投入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太好了!”李强看着短信,咧嘴笑了起来,“这下咱们买大型农机具的钱就更宽裕了!”
李静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嗯,资金链更健康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这种‘工程+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是可行的,是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
结算的喜悦是短暂的,更让三人心潮澎湃的,是眼前这片土地的蜕变。他们走出办公室,信步走向那片刚刚完成平整的土地。
站在新修的生产路旁,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记忆中原先那些田埂纵横、地块零碎、高低不平的景象已彻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辽阔无垠的平整土地!新翻垦的土壤呈现出深褐色的光泽,在夕阳的映照下,如同一条巨大的、柔软而肥沃的绒毯,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山脚下。几条笔直的机耕道和配套的灌溉渠系,将这片土地划分成整齐的方格,充满了现代大农业的气派。
王龙飞蹲下身,随手抓起一把泥土。土壤松软、细腻,握在手中能感受到良好的团粒结构和适宜的湿度,再也摸不到那硌手的石子。他用力将手中的土攥紧,松开手,土团并不板结,轻轻一碰便散开,显示出极佳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还记得以前吗?”王龙飞感慨地对李静和李强说,“一铁锹下去,‘哐当’一声,不是铲到石头就是碰到硬坷垃。浇水像漏勺,存不住;施肥像撒进沙子,留不下。种点东西,全看老天爷脸色。”
李静也捧起一把土,仔细看着:“是啊,现在这土,才是真正能长出希望的土。淤泥里的有机质、养分,和深耕打破的犁底层混合,土壤结构彻底改良了。你看这蚯蚓粪,多了不少,说明地力真的上来了。”
李强更是激动地直接走到地里,用力踩了踩:“嘿!这地,踏实!这平整度,咱们那台新买的大型播种机、收割机,开进来绝对顺畅!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在小块地里扭来扭去,效率低还伤机器了!”
赵大虎闻讯也赶了过来,看到这片土地,这个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汉子,眼眶竟有些湿润:“龙飞,静丫头,你们这是给咱村办了件天大的好事啊!这地,我种了一辈子,就没见过这么好的!这要是种上庄稼、果树,那还了得!”
老庞支书和几位闻讯赶来的老农,也站在地头,啧啧称奇,议论纷纷:
“了不得!真了不得!这地平整得,都能跑马了!”
“你看这土色,多肥!闻着都香!”
“以后种地,可省老劲了!机器一下去,几天功夫全搞定!”
“咱们村,这回是真要翻身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新生的沃野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醇厚气息。王龙飞、李静、李强、赵大虎等人并肩而立,望着这片凝聚了他们无数心血和智慧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豪情和期待。
“接下来,”王龙飞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就是规划种植了。这片地,我们要分成几个功能区:沙棘标准化种植园、枣林改良示范区、还有一片用来试种高附加值的特色谷物或豆类。全部实现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
李静接口道:“对,我们要把这里建成‘本味’高标准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数据监测、精准灌溉、智能防控,都要用上。让它成为我们闭环生态农业最坚实的一环。”
李强摩拳擦掌:“我明天就去把农机再检查一遍,保养好!就等播种了!”
这片土地的涅盘重生,不仅仅是物理形态的改变,更是庞庄村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它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模式正在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大步迈进。它为“本味农庄”的产业链提供了最优质的原料基地,也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最强大的动力。
夜幕缓缓降临,新生的沃野在星光下沉静而安详,仿佛在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播种,等待着一个金色秋天的到来。